缩略图

农村留守儿童习惯的养成教育初探

作者

夏巧梅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三垛镇司徒幼儿园 225631

内容摘要: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其习惯养成教育成为亟待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围绕农村留守儿童习惯养成教育展开探讨,从建立关爱型师幼关系、发挥教师与祖辈的示范作用、运用科学教育方法以及强化家园协同共育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养成教育策略,旨在为提升农村留守儿童习惯养成教育质量提供参考,助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习惯养成;家园共育

一、引言

在城镇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养成缺乏有效引导与监督 。叶圣陶先生曾言“少成若天性,习惯成天然”,良好习惯对儿童成长意义重大。但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在习惯养成教育中存在诸多困境,如何加强对这一群体的习惯养成教育,成为农村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建立关爱型师幼关系,奠定习惯养成基础

(一)给予情感关怀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陪伴,情感需求强烈。教师应将关爱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成为他们情感上的依靠。例如,在农村幼儿园里,许多留守儿童性格内向、敏感,教师要主动与他们交流,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对于小班留守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较弱,教师要像父母一样,细心帮助他们穿衣、吃饭,安抚他们因思念父母而产生的不良情绪,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建立起对教师的信任。

(二)营造民主平等氛围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留守儿童的想法和意见,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和决策,例如共同制定班级规则,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被尊重,增强自我约束意识。只有当师幼之间形成这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时,教师提出的关于习惯养成的要求,留守儿童才更愿意积极配合执行,从而为习惯养成奠定良好基础。

三、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助力习惯养成

(一)教师的榜样示范

教师是留守儿童在学校生活中的重要引路人,其言行举止对留守儿童习惯养成具有深远影响。农村幼儿教师要时刻注重自身修养,以良好的形象和行为为留守儿童树立榜样。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教师要保持文明礼貌的语言、得体大方的仪表、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认真书写板书、遵守时间、爱护环境等行为,都会被留守儿童看在眼里并加以模仿 。加里宁所说“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前,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充分说明了教师示范作用的重要性。

(二)祖辈的潜移默化

在农村,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抚养。虽然祖辈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可能存在不足,但他们的行为习惯同样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祖辈要注重自身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例如,在公共场合遵守秩序、尊老爱幼、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让留守儿童在日常相处中,受到积极的影响,逐步养成良好习惯 。

四、运用科学教育方法,促进习惯养成

(一)提高监护人教育意识

教师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主要是祖辈)的沟通,通过家长会、家访、线上交流等方式,提高他们对孩子习惯养成重要性的认识,并给予科学的教育指导。例如,教师可以向祖辈传授一些简单有效的习惯培养方法,帮助他们在家中建立合理的行为规范和奖励机制。如针对留守儿童按时起床、认真完成作业等良好行为,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小奖励,逐步强化这些良好行为。

(二)坚持一贯性原则

在留守儿童习惯养成教育中,无论是教师还是监护人,都要遵循一贯性原则。对于制定的规则和要求,要始终如一地坚持执行,不能随意更改或放松标准。例如,规定了每天固定的学习时间和生活作息,就要督促留守儿童长期坚持,防止不良行为反复出现。只有通过长期的坚持,才能让良好习惯在留守儿童身上得以稳固形成。

(三)大小结合,注重细节

对留守儿童的习惯养成教育,要从大处着眼,培养他们爱国、友善、诚信等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从小处入手,关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如教他们整理书包、保持个人卫生、礼貌待人等。通过对一个个具体小事的引导和强化,帮助留守儿童逐步养成良好习惯,积小善成大善。

(四)以鼓励表扬为主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内心渴望得到认可和鼓励。教师和监护人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耐心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对于留守儿童的点滴进步和良好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例如,当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取得进步,或者主动帮助他人时,教师和监护人要及时表扬,激发他们继续保持良好行为的动力。

(五)创造实践机会

实践是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在幼儿园活动中,为留守儿童创造丰富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例如,组织劳动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参与班级卫生打扫、种植植物等,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和责任感;开展角色扮演游戏,模拟日常生活场景,帮助他们学习人际交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反复实践,逐步将良好行为内化为习惯。

五、强化家园协同共育,巩固习惯养成效果

(一)加强家园沟通

教师与留守儿童监护人之间要保持密切、有效的沟通。定期通过电话、微信、家访等方式,交流孩子在园和在家的表现,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例如,教师可以向监护人反馈孩子在幼儿园的行为习惯表现,监护人则向教师反映孩子在家中的情况,双方共同分析问题,商讨解决方案。

(二)统一教育要求

家庭和幼儿园在留守儿童习惯养成教育上,要保持教育理念和要求的一致性。教师和监护人要共同制定适合留守儿童的行为规范和习惯培养目标,避免因教育不一致导致孩子产生困惑。比如,在生活作息、礼貌用语使用等方面,家庭和幼儿园的要求要统一,让留守儿童在稳定、一致的教育环境中,更好地养成良好习惯 。

六、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关系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通过建立关爱型师幼关系、发挥教师与祖辈的示范作用、运用科学教育方法以及强化家园协同共育等策略,可以有效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者和监护人要充分认识到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持续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助力他们养成良好习惯,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2024).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行动计划(2024-2026)》.

[2] 全国妇联. (2023). 农村留守幼儿行为习惯现状调查报告.

[3] 高邮市教育局. (2025). 留守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实践案例集.

[4] 皮亚杰. (2019). 《儿童心理学》. 商务印书馆.

[5] 维果茨基. (2020). 《思维与语言》. 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