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当代漫画分镜叙事的视觉语法重构
胡佳宜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410004
在漫画的创作中,漫画的分镜的设计在叙事和内容表现上具有重要意义,在极大程度影响视觉效果的同时也构建起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理解桥梁。本文聚焦于近当代漫画分镜的表现叙事,对分镜叙事的视觉语法变化从单一到多元的重构进行分析。
一、构图逻辑:从册页布局到多元框架
(一)传统留白的叙事延伸
传统连环画与漫画的分镜布局基本延续了册页布局,分镜以独幅连环画与独幅漫画的形式呈现。其特点在于凝练最具代表的一瞬间,同时发挥语言符号与之互动的重要作用。漫画之父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作品极具个人特色,在独幅漫画的基础上将留白艺术发挥极致,画面构图以疏松和留白为主,图文分离,在此留白式构图的基调上,寥寥几笔点缀,不施以复杂的人物刻画,画面传达出的意向和气质为舒缓平静,在《护生画集》(图 1-1)中的多幅作品中深刻体现其中构图之奥妙。这种减法分镜将画面的节奏放缓,但每个画格间仍隔蕴含"不写之写"的叙事张力,同时也能依靠题跋补充叙事。戴敦邦先生的连环画在分镜上的呈现则是独幅的基础上固定尺寸,在其早期作品连环画《除三害》(图1-2)中采用的分镜构图是图文结合的形式,一图辅以一文,文嵌图中,另一种则是图文分离,以方形框最为画面的分割线,其作品《一支驳壳枪》则采用这种分镜形式。
(二)转型时期的形式变化
在中国漫画由文人雅趣转向大众叙事的现代性转型期间,《时代漫画》的出现推动了中国漫画的发展进程。以叶浅予先生和张乐平先生为代表的漫画家们开始尝试分格化叙事,突破连环画的程式化分镜,分镜不再是单幅呈现,画面呈现的内容不止停留在单一的瞬间,开始通过多格叙事串联起每一个静态镜头,开始向成熟的故事漫画分镜转变,同时漫画中开始大量出现对话框,漫画的互动性更为明显。其中叶浅予先生的作品《王先生》开创了社会讽刺连续漫画先河:每期60-80 格构成完整故事单元,打破传统单幅讽刺画模式,并在分镜中拆解了人物动作,通过多格分镜来展现人物的完整动作。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图 1--3)在分镜上的设计则更为灵活,开创“弹性分格”即根据叙事侧重自由变化画格尺寸,苦难场景为烘托气氛使用占页比超过大半的大特写,但大部分分镜仍以四格和平均画面的画格表现,同时在这本漫画里出现了一些动态线和辅助线,也是表现手法逐渐生动的体现。
图 1-3

二、景别策略:层次美学与动态空间的参互
(一)传统叙事的层次美学
传统连环画中常呈现中远景主导的景别,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亦如此,《护生画集》中大部分画面采用中远景,通过景深的压缩和留白来象征一定距离。戴敦邦先生的连环画中也采用多层景深,“武松打虎”一章中前景虎占比大半,中景武松占比次之,背景山石占比较小,其次留有余白,将景别与主体物分置多个层次中,拉开画面纵深感,丰富画面的空间。同时传统连环画中极为重视黑白构成,主体物和背景的设计和布局直接影响到画面黑白配比,故作者创作时尤为重视层次的布局,这点在卢延光先生的画作中尤为突出,作者的画法中西合璧,充分运用点线面的构成和强烈黑白对比形成装饰性极强的风格和叹为观止的景别层次:《中国一百帝王图》中的景深层次分明,前景帝王主体,中景奔赴沙场武将为叙事作用,背景宫殿指涉时空,同时辅以带状云纹分隔,丰富画面黑白构成和层次。
图 1-1

(二)景别的动态空间过渡
图 1-2

《镖人》漫画中的景别设计颇具创新,利用视角变化和画面布局体现了空间流动性,创造极强的动态空间。不仅在速度线,分镜切割和画格变形配比上营造动态效果,许先哲利用兵器轨迹来进行景别切割也是极具创新的手法,例如《镖人》89 话“刀光分镜”:唐刀劈砍的路径直接成为切割上下两幅景别的分镜线,制造极强的视觉冲击效果,画面的景别被刀光占据大半,加强景别的动态感,创造流动的瞬间,使情节的紧迫性更为凸显,这种动态空间的创造无疑是一种创新,这种“武器叙事语法”与弗兰克·米勒《罪恶之城》的暴力美学形成互文,在极强的压迫感下形成动态空间。
(三)数字化垂直空间的重构
数字媒介的革新,漫画由传统手绘形式转向数码板绘,条漫的兴起借势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开始习惯手机阅读,条漫的空间布局与传统页漫不同,视野的变化必将打破原有布局,垂直空间的景别重构也刻不容缓。快看漫画平台作品《谷围南亭》在垂直空间中的景别设计颇具巧思,例如利用条漫细长优势将人物在传统页漫画面中的占比提升,视觉冲击效果加强,同时利用无线下滑的特质,景别在垂直方向上的设计大有可为,17 话太岁现世一章利用极长篇幅连续不断的垂直叙事,获得极强视觉效果同时保持情节叙事的流畅性,漫画中也有将传统九宫格改造为“动态拼图”:每个等比画格内嵌微型长卷,滑动阅读时产生“画中画”时空嵌套,利用数字媒介的创新将景别重构,随着读者滑动屏幕,景别的流动性加强,动态空间也因此形成。
三、叙事节奏的传承与革新
(一)叙事节奏的传统范式
早期文人画中的叙事节奏偏缓和,多以留白强调意境和读者的想象,于留白之间搭建创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意会桥梁,类似于意向蒙太奇手法,例如《护生画集》其中一幅通过枯树,空碗,飞鸟的意象组接,读者形成一定的视觉停顿节奏,再将意象串联,结合文字填补图案的叙事节奏空缺,形成完整的节奏。在《漫画阿Q 正传》中将多个精神胜利场景并置,每个场景间隔相应的留白,形成叙事的间歇,利用观众的思维自行建构心理补全,而这留白也恰巧是其中意蕴的精华所在。
参考文献
[1] 丰子恺. 漫画创作二十年[M]. :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53.
[2] 叶浅予. 细叙沧桑记流年[M]. : 三联书店, 1992.
[3] McCloud S. Understanding Comics: The Invisible Art[M]. New York:arperCollins, 1994.
[4] 戴敦邦. 自说自画[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5] 许先哲. 《镖人》分镜手稿解析[J]. 当代动漫研究, 2021(2): 4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