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国传统香学技艺的坚守

作者

曾明伟

长沙市青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省邵东市 422800

中国香文化已有几千年历史,盛于汉唐,精于宋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香不仅用于宗教祭祀和宫廷礼仪,也渗透于文人生活、医学养生及民俗信仰等多个领域。传统香学技艺包括选材、配伍、研磨、成型、焚烧等多个环节,讲究“天人合一”“香药同源”,体现出独特的东方审美与哲学思想。然而,在现代工业制香大量替代手工制香、传统生活方式被逐步边缘化的背景下,香学技艺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本文旨在探讨传统香学技艺坚守的路径,寻找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连接点,推动香文化在当代焕发生机。

一、传统香学技艺的深厚文化价值与完整技艺体系

(一)香学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千年传承的文化印记

香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最初用于祭祀、礼仪活动,是沟通天地、表达敬意的媒介。秦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香料贸易兴起,沉香、檀香等外来香料丰富了香文化内涵。唐宋时期,香文化发展至鼎盛,文人墨客将品香与吟诗、作画、抚琴相结合,形成 “四般闲事” 的雅趣,香事活动渗透于宫廷、民间生活。明清时期,香具制作工艺精湛,香谱、香论等著作大量涌现。不同朝代的香文化各具特色,从庄重肃穆的祭祀用香,到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再到民间生活的点缀,展现出独特的历史文化演进轨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与精神追求。

(二)传统制香技艺的工艺流程:匠心独运的技艺传承

传统制香技艺讲究 “天然为本,匠心为魂”,主要包含选材、配香、成香等关键环节。选材时,需依据香品用途与香气需求,精选沉香、檀香、艾草等天然香料,注重产地、品质与年份。配香是制香的核心,制香师依据传统香方或个人经验,按照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将多种香料精准配比,以调和出独特香气。成香环节包括和香、醒香、搓香、晾香等工序,和香需把控香料与黏合剂比例,醒香使香料充分融合,搓香塑造香品形态,晾香则决定香品干燥程度与保存期限。每个步骤都蕴含着制香师的经验与智慧,彰显传统工艺的精妙。

(三)香文化的内涵与美学特征:精神与艺术的交融

香文化不仅是嗅觉的享受,更与礼仪、修身、养性、空间营造深度交融。在礼仪层面,香用于祭祀、庆典,表达庄重与虔诚;修身养性方面,品香能使人凝神静气、舒缓身心,帮助人们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在空间营造上,一缕清香可净化空气、增添雅韵,营造出清幽、雅致的氛围。香文化蕴含的美学特征体现在香品的自然之美、制香工艺的精巧之美,以及品香过程中所传达的意境之美,它将物质与精神、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二、传统香学技艺面临的严峻困境

(一)传承人断层与技艺失传:传承危机下的 “失根” 困境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香学技艺面临传承人断层的危机。老一代香匠年事已高,其掌握的精湛技艺与独特经验亟待传承,但由于传统制香工艺学习周期长、工作环境艰苦、经济效益有限,年轻人学习意愿普遍不足。许多独门配方与技法因缺乏传承者而面临失传风险,导致传统香学技艺 “失根”,若不及时采取措施,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逐渐消逝。

(二)现代生活方式对香文化的冲击:工业浪潮下的文化式微

现代工业化生产模式下,大量低成本、化学合成的工业香品充斥市场。这些香品虽满足了部分消费者对香气的需求,但缺乏传统香品的文化内涵与天然品质。同时,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人们无暇深入了解和体验香文化,香文化逐渐被边缘化,传统的品香审美与生活方式被淡化,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

(三)市场认知不足与文化误读:浅尝辄止的认知偏差

大众对香文化的认知多停留在表面,将香简单等同于宗教祭祀用品或普通香料,缺乏对其深厚文化底蕴、历史渊源与精神内涵的深入了解。部分商家为追求利益,过度炒作香品的功效,导致市场上出现香文化被误读、扭曲的现象。这种认知不足与文化误读,阻碍了传统香学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不利于香文化的健康传播。

三、传统香学技艺的坚守与发展路径

(一)非遗保护与制度化传承机制构建:筑牢技艺传承根基

非遗保护是传统香学技艺传承的关键保障。将传统香学技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借助政府在政策、资金与宣传上的支持,为技艺传承提供坚实后盾。以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为例,自入选非遗名录后,获得专项保护资金,用于技艺传承人的培养与古建修复项目,使得这一古老技艺得以存续。在传统香学技艺领域,建立系统的技艺传承与教育体系同样重要。设立非遗传承基地,可形成 “师徒传承 + 集体培训” 的模式,由经验丰富的老香匠手把手传授制香技艺与独门配方;在中小学和高校开设香文化选修课程,编写专业教材,从青少年时期培养其对香文化的兴趣与认知。此外,完善传承人激励机制不可或缺,通过设立荣誉称号、发放专项津贴、提供创业扶持等方式,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与经济收入,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香学技艺传承,从而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制度化传承体系,为传统香学技艺的延续筑牢根基。

(二)与现代生活方式融合的创新表达:焕发文化新活力

传统香学技艺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合是其焕发新生的重要途径。在消费市场,香文化主题文创产品正成为新潮流。例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 “故宫香薰” 系列,将宫廷香方与现代香薰工艺结合,造型精美且香气独特,一经推出便受到消费者热捧。开展香艺展演、香道体验活动,能让更多人直观感受香文化的魅力。上海、广州等地定期举办的香文化节,通过香艺表演、品香互动等环节,吸引众多市民参与,有效传播了香文化。打造香文化主题旅游线路,将传统制香作坊、香文化博物馆与当地旅游景点串联,如福建永春依托香产业开发的 “香道文化之旅”,游客不仅能参观香品制作过程,还能体验亲手制香的乐趣,实现了香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双赢。这些创新表达形式,既保留了传统香学技艺的精髓,又满足了现代消费者的审美与体验需求,为香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多元传播与文化认同重建:重塑文化传播格局

新媒体时代为传统香学技艺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空间。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涌现出众多以香文化为主题的创作者,他们通过拍摄制香过程、讲解香文化知识、展示品香礼仪等内容,吸引大量粉丝关注。邀请文化名人、网红博主参与香文化传播,能借助其影响力扩大传播范围。知名文化学者在学术讲座中解读香文化典籍,网红主播在直播中展示香具使用与香品品鉴,使香文化从小众走向大众。

四、结语

香学技艺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古人对自然、生命与精神世界的深刻感悟。其坚守不仅是技艺的持续,更是文化认同的回归。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应从制度建设、文化创新与社会认知三方面入手,让传统香学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连接古与今、东方与世界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刘承恩. 中国香文化的历史演变与审美意蕴[J]. 民族艺术研究,2022(03): 56-60.

[2]赵灵芝. 非遗视角下传统手工香制作技艺的传承困境与对策[J].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3(01): 42-46.

[3]魏建平. 香文化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融合研究[J]. 中国文化研究,2021(04): 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