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针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陈露瑶 王花娥 陈州州 吴源杰 王帅智
嘉兴大学 设计学院 浙江省嘉兴市 314001
进入 21 世纪以来,时尚界对创新设计元素的关注日益增强。随着全球时尚发展趋势的不断演变,找寻或创意贴近大众生活的、可被理解和消费的时尚艺术符号及其产品形态成为时尚艺术设计新的生产方式 [1]。设计师们从日常物品中寻找灵感,别针由普通的固定工具摇身一变成为风格独特的设计元素在时尚界崭露头角,从高级时装到珠宝首饰,别针无处不在。别针作为一种传统的固定工具,时代赋予了其新的功能和象征意义,其美学价值与文化内涵值得深入挖掘。阐述别针的概念,梳理其从古至今的功能性、文化内涵等的历史演变,分析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旨在为服装设计师们提供创意灵感。
1 别针
1.1 别针的概念
别针是一种具有弹性的针,大多由普通钢丝镀镍材质制作而成,主要用于将纸片、布片等固定在一起。根据其结构不同,别针可分为回形针和安全别针,回形针又叫曲别针。曲别针由金属丝弯曲而成,依靠金属丝的弹性来夹持片状物品;安全别针也由金属丝弯曲而成,其一端固定,另一端呈锋利的针状且可开合。如图1、图2 所示。据说,曲别针起源于19 世纪中期,由挪威数学家约翰. 瓦勒发明,其目的是避免用大头针分拣资料而刺破手指;安全别针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 14 世纪的迈锡尼文化时期,当时将别针称为“Fibulae”,这种别针之后失传,直到 1849 年,由美国人瓦特 . 杭特(Walter Hunt)重新发明了近代的安全别针,并申请了发明专利。
1.2 别针的文化内涵
别针作为一种常见的小物件,在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别针来固定衣物和松散物品,体现了实用性与简约设计,象征着安全与保护。在时尚界,别针与珍珠、宝石、品牌标志等结合,既是装饰品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在朋克文化中,别针象征着个性和反叛,展示独特的审美态度 [2]。在二战期间,挪威人佩戴纸别针抗议纳粹占领,并于 1990 年在首都奥斯陆市中心竖起一个高 5 米的曲别针形不锈钢纪念碑,纪念挪威人民不屈服的抵抗精神。
2 别针在现代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2.1 应用原则
别针作为一种日常工具,其起源和文化意义跨越了数千年历史,涵盖了实用功能、社会象征和艺术表达等多个层面,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独特的灵感与素材。别针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首先要遵循形式美法,另外还应遵循以下四种原则。
2.1.1 安全原则
服装设计要以人为本,别针在服装上的应用要重点考虑穿着者的安全问题。无论是用于固定还是装饰,最好采用安全别针,避免在使用过程中伤害到着装者。别针的材质最好采用镍合金,以提高别针的抗氧化性、耐蚀性,改善人体皮肤与别针接触时的舒适感和安全性。
2.1.2 功能性原则
服装的结构造型是通过缝合的方式来实现二维的平面或三维的立体造型。别针作为固定工具在服装上运用时,要与服装的结构相契合,以不改变服装的结构造型为前提。
2.1.3 装饰原则
别针作为装饰品,其金属感要与服装的形态美感相融合,别针的种类、结构形式、在服装上的布局、连接方式等设计要围绕服装的整体风格,与服装的廓形、内部结构、颜色、光泽等高度契合而不突兀,确保服装的整体视觉美感。
2.1.4 适配原则
别针在服装上的应用应考虑与面料的适配性。对于雪纺薄纱等轻薄面料,应尽量选择细针,以减少穿刺痕迹和对面料本身的损伤;对于牛仔、皮革等厚重面料,应选择粗针、金属安全别针以确保固定力;泳装或雨衣因常处潮湿环境,应采用不锈钢或镀层别针;铜质别针易氧化变色,要避免与丝绸、羊绒等高档面料直接接触。
2.2 别针在服装上的应用分析
别针在服装上的应用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出现。古希腊服装基本没有结构线,是用方形面料在人体上披挂、缠绕而成,当时的爱奥尼亚式希顿,自肩到臂用别针固定,侧缝处缝合,形成袖状 [2]。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在现代服饰设计中,别针作为一种兼具功能性与装饰性的元素,早已超越了传统的固定衣物的实用属性,逐渐演变为设计师表达创意、传递文化或构建视觉焦点的关键工具 [3]。
2.2.1 功能性应用
别针在服装设计中的功能性主要是固定。现代服装领域,别针大多集中使用在门襟、后中线、侧缝线等重要结构线上或者面料拼接处,起到缝合的作用,常被称为“可见的缝线”。如安妮·海瑟薇
红毯上的安全别针山茶花礼服,将 Chanel 经典的斜纹软呢与 Versace 标志性别针相结合,礼服以经典紧身廓形为基础,通过解构将作为点缀的金色别针集中排列在单侧前腰与腰身两侧,打破对称性,并与礼服的细腻做工并置,形成疏密对比,引导视线聚焦于核心设计点,在优雅和性感之中找到了最佳平衡点。
此外,别针在服装上还可以作为临时固定工具。如,在试衣过程中,对衣服尺寸、造型的调整常用别针做临时的固定,以快速调整服装的合体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别针来收紧裤腰,提高穿着的合体性、美观性和舒适性。
2.2.2 装饰性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别针的样式更加多样,造型更加别致,被广泛用作胸针等装饰物,有些高端品牌甚至以胸针的形式推出自己的品牌 LOGO 别针,此时的别针不仅是一种装饰物,更是一种身份地位的标示物。
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别针作为时尚饰物用来增加服装的细节感和层次感,常常具有令人怦然心动的视觉效果。设计师通过有意的排布和设计,在不规则的服装结构中,用随机的别针排列、搭配和连接来打破常规的服装形态,利用别针的“临时性”和“可调性”,让服装具有动态的、非线性的结构感,增强服装的个性化和独特性,体现穿着者的态度和风格。如Alexander Wang 2019 春夏的成衣系列服装,别针以规律单位簇状沿服装肩部、落肩线、袖中线及门襟对称分布,形成类似花式“车缝线”效果;沿着毛衫上绞花的扭结规律排列布置,使哑光针织与冰冷金属感别针形成视觉冲突,将别针元素作为设计语言的关键载体,完美诠释工业感排列与面料冲突美学的结合。
除此之外,别针还可以通过有意的排列、布置设计,在服装上表面形成各种图案,如飞鸟、骷髅,具有平针绣、乱针绣等视觉效果,外观独特,别针不仅能在服装表面形成具象的装饰图案,还可以设计成各种抽象、渐变的效果,看似随意、散乱的布局形成抽象、稳定、均衡、渐变的纹理。因此,别针作为装饰性细节来点缀服装表面,能改变服装的视觉重心,打破单调平面,使整体设计更为有力,别具一格,突出别针所代表的设计元素 [4]。
2.2.3 创意表达
别针在服装上的应用还可以通过特殊的工艺手法,打造成一整块极具个性的别针“面料”,甚至是完整的一件衣服,此时别针兼具功能性与装饰性。如Alexander Wang 2019 春夏成衣系列服装中,别针整齐排列分布在脖颈与腹部,显而易见的成为了整个服装的一小部分“面料”与蕾丝面料相扣合,虚实结合,与蕾丝面料的柔软与性感形成了鲜明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脖颈处的别针排列结构宛如银光色的荡领挂脖,层层叠叠,给人一种不羁的自由感。再如格莱美的红毯上 Miley Cyrus 身穿的一套由 Maison Margiela 为其定制的金色礼服,远看像是闪闪发光的金线编织而成,其实是由 14000 枚金色的安全别针首尾相扣、左右相连而成,整套衣服没有一处使用传统意义的面料,散发着异域风味,彰显了独特风情。
3 别针在服装设计上的常见问题
在服装设计中,别针作为一种兼具功能性和装饰性的元素,常因其材质、使用方式及设计意图不同引发一系列问题。
别针稳定性不足,在固定衣物时易滑动或脱落,从而导致服装结构变形。别针尖端易勾丝,特别是应用在丝绸、天丝等高级服装面料上,会刺破面料或留下永久针孔,有损伤面料的风险。此外以其材料的坚硬性,在穿着时可能会直接接触皮肤引发刺痛,在动态穿着时摩擦引起不适。这些都是别针在功能性设计时易产生的问题,设计师在设计时应谨慎考虑,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改进措施来增强服装的安全性与舒适度。
别针在服装设计中的问题本质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博弈。设计师需根据服装类型、穿着场景等灵活调整策略,将问题转化为设计亮点,掌握设计尺度,让别针从“问题制造者”变为“叙事工具”。
4 结语
别针,这一跨越千年的古老工具,在服装设计的语境中完成了从实用器物到艺术符号的华丽蜕变,在历史与现代、功能与装饰、秩序与反叛之间,编织出一部充满矛盾与诗意的设计史诗。在当代设计中,别针的多元价值被无限放大,但其应用始终伴随着功能与艺术的对立统一,设计师需在安全与冒险、稳固与自由之间寻找平衡,更大限度的发挥别针在服装设计中的作用,不断塑造服装设计的边界。
参考文献
[1] 胡越 . 中国时尚艺术设计的符号生产方式 [C]. 中国设计理论与国家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 . 第五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五届全国“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论文集 .2021:172-181.
[2] 李当岐 : 西洋服装史 [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9:87-97.
[3] 张黎恬子 . 闭合材料在高级定制女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D]. 西安 : 陕西科技大学 ,2016.
[4] 乔 丰 . 金 属 装 饰 物 在 服 装 设 计 中 的 应 用 [J]. 轻 纺 工 业 与 技术 ,2020,49(11):134-135.
基金项目: 2024 年度校级 SRT 计划项目 (851724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