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动画制作在小学非遗文化传播中的应用
蒋云春 龚雪琴
云阳县南溪镇水市小学
前言
在小学阶段传播非遗文化至关重要,会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但以实际情况来看,发现在小学非遗文化传播中还存在弊端和不足,未能获得学生的关注。针对该情况,若能利用AI 动画制作的方式,就利于迅速解决问题,其可将非遗文化进行生动性、活跃性的展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非遗文化,从而有助于提高非遗文化的传播效果,提高小学阶段学生的文化素养。基于此,本文研究了 AI 动画制作在小学非遗文化传播中的应用策略。
1 筛选非遗元素,规划AI 动画主题内容
在小学非遗文化传播中采取AI 动画制作方式时,强调筛选非遗元素,科学规划AI 动画主题内容。在筛选的过程中,不但要确保具有文化价值,还应保障符合该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利于激发学生对文化的兴趣,以此来保证非遗文化的传播效果[1]。例如,针对“皮影戏”这一非遗文化,可根据《三打白骨精》这一片段,规划 AI 动画主题内容,采取 AI 技术为学生制定动画角色,在故事呈现中,强调为学生呈现孙悟空如何与白骨精进行斗智斗勇的。在此过程中,应该根据光影变化来体现出皮影戏的艺术价值,推动学生感知该非遗文化的艺术魅力及文化底蕴。
2 结合儿童视角,设计趣味动画叙事脚本
小学生通常会采取形象化思维,对趣味故事往往有着很大的热情。所以,在利用AI 动画制作方式传播非遗文化时,还应结合儿童视角,为他们设计趣味动画叙事脚本。如,可通过夸张和拟人等表达技巧,为学生设计乐趣性较强,同时浅显易懂的这类故事情节,确保将非遗文化结合至故事内容中,进而学生在观看故事时,就可提高对非遗文化的理解程度[2]。例如,针对“剪纸”这一非遗文化,可利用 AI 动画制作方式,为学生设计“奇奇、朵朵大冒险”的趣味动画叙事脚本:在“纸爷爷”的帮助下,奇奇和朵朵掌握了剪纸的技巧,剪出了许多优秀的剪纸作品。在该故事内容中,能够围绕它们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思考、欣赏剪纸的对称之美,从而不但可燃起学生对剪纸的热情,还能使他们传承和发扬剪纸文化。
3 运用AI 工具,实现非遗技艺动态还原
运用AI 工具,有助于实现非遗技艺动态还原,使学生直观了解手工艺制作者是如何通过原材料,将其制作为精美作品的,该方式可提高学生在非遗文化感知中的代入感,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记忆,使学生有效掌握简单的非遗技艺[3]。例如,针对“苏绣”这一非遗技艺,可借助 AI 工具,向学生直观展现丝线选材以及制作的整个过程,还能利用暂停、放大以及特写等功能,使学生了解“平针”“套针”的主要特点、所能够呈现出的不同效果等,从而可深化学生对苏绣技艺的理解及赏析。
4 开发互动功能,增强动画传播参与体验
AI 动画制作在小学非遗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应大力开发互动功能,增强动画传播参与体验,其利于改变以往单向传播的形式,彰显学生在非遗文化传播中的主体地位。如,能够为学生开发在线答题、以及非遗制作模拟等互动功能,刺激他们的创造欲望,加深他们对非遗文化的解读程度[4]。例如,针对“传统风筝制作”这一非遗项目,能开发互动功能,如在学生认真观看教程动画后,能利用直接点击的方式来选择各种图案及风筝骨架,随后能够借助AI 绘图工具来自主设计风筝。再者,还能引入在线问答互动功能,让学生来抢答相关问题,包括风筝的起源以及放风筝的技巧等,从而可使他们在该种互动状态下更好地理解风筝文化,促进非遗文化的大力传播。
5 拓展多元渠道,构建动画立体传播网络
在新时代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渠道已经非常多元,在小学非遗文化传播中,拓展多元渠道,构建动画立体传播网络,可提高AI 非遗动画的影响力,使学生能利用不同的渠道来接触到非遗文化,从而有助于提升非遗文化传播的有效性[5]。例如,针对“川剧变脸”这一非遗文化,能根据 AI动画制作方式加以制作,随后在学校的抖音账号、以及微信公众号中加以传播,以此来获得学生和家长们的关注。再者,学校也能组织文化节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时,有效了解“川剧变脸”的文化价值。
6 建立反馈机制,优化非遗动画传播效果
在小学非遗文化传播中,若想进一步凸显AI 动画制作的作用,还应建立反馈机制,优化非遗动画传播效果。对此,可根据数据分析技术,获知学生对非遗动画的观看情况,之后根据定性反馈结果,有的放矢地优化动画内容,促进达成小学非遗文化传播的目标。例如,针对“紫砂壶制作”这一非遗项目,能根据AI 进行反馈,如有些学生认为动画制作流程讲述的速度过于快,针对该项反馈,就能采取 AI 技术来优化非遗动画内容,及时缓慢讲述的速度,使学生充分明确紫砂壶的制作流程,提升学生对非遗文化传播的积极性。
结论:
总而言之,在传统的小学非遗文化传播中,采取的传播方式相对落后和单一,未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未能保障对非遗文化的传播效果。对此,在当前的小学非遗文化传播中,教师应深入关注及利用 AI 动画制作的形式,从而为学生理解、传承非遗文化提供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汪东兴, 张碧玲, 程思婷. 小学非遗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J]. 陶行知学刊, 2025, (01): 88-90.
[2]黄晓丽, 普丽. 非遗文化进课堂,“五有”提升课后服务品质[J]. 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 2024, (04): 19-20.
[3]弘扬非遗文化,赋能特色育人[J].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24, (07): 2
[4]非遗文化润泽童年[J]. 湖北教育(政务宣传), 2023, (12): 82.
[5]姚丽云. 非遗文化知多少[J]. 家教世界, 2023, (36): 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