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燃气锅炉烟气冷凝余热回收技术研究

作者

王战国

四川省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宜宾 644000

引言:

燃气锅炉以天然气为重要燃料,热值高、燃烧清洁,是目前热力系统内应用广泛的供热设备。烟气内大量水蒸气未充分应用导致能量浪费,开展冷凝余热回收具有现实技术价值。本文聚焦于燃气锅炉烟气冷凝余热的回收方法,围绕系统设计、设备运行、工艺配置等多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经过结合工程实例,详细分析换热器结构、水路布置、防腐处理与冷凝液管理等关键环节,系统揭示各技术要素对系统运行效率与稳定性的影响,凸显具体应用价值。

一、优化冷凝换热器结构设计

冷凝换热器为烟气余热回收系统核心环节,结构设计直接决定热量回收效率与系统稳定性。工程运用中,翅片管式冷凝器由于换热面积大、传热性能优,常被用于中小型锅炉系统。合理匹配翅片间距与烟气流速能提升水蒸气在表面冷凝的效率。具体案例中,某工业园区采用 316 不锈钢翅片管冷凝器对 5 台额定蒸发量 10 吨 / 小时的燃气锅炉烟气展开回收处理。初期运行数据显示,冷凝器出口烟气温度由过去 150℃下降到 60℃以下,回收热量为 620kW,锅炉整体热效率提升 6.5 个百分点,年均节气量达 28000 立方米。其中,换热器表面处理采用疏水涂层处理,减缓冷凝液滴聚集速度,提升冷凝速率。

为防止设备结垢堵塞,设计环节引入可拆卸模块化结构,便于平时检修与维护。同时选择逆流式烟气路径布置,导致冷凝段温差变大,促进水蒸气凝结释放潜热。换热面材料选择中兼顾导热系数与耐腐蚀能力,延长系统应用寿命。实际运行中,冷凝换热器会伴随大量冷凝液生成,所以集液区设置导流槽与排液孔,避免积液滞留引发腐蚀风险。系统监控层面部署多点热电偶,分布监测温度场,科学调整运行状态[1]。

二、加强烟气冷却系统水路优化

冷却水系统直接影响烟气冷凝过程换热强度。水路系统设计充分考虑循环水温差控制、水流稳定性及污垢因子控制等因素。为稳定回收能力,降冷却水进出温差设定在 8℃左右,既保证换热驱动力,又防止局部过冷造成冷凝器结霜。系统中以闭式循环冷却塔配合板式换热器,防止外部水质波动对系统运行产生影响[2]。

循环水流速控制是决定冷凝效率的另一重要因素。水泵设计流量与换热器冷凝负荷相匹配,避免因流速过低造成壁面换热系数下降。水质控制方面,引入全程水处理系统,涉及磁化器与自动过滤装置,降低换热器结垢风险。冷凝系统内设旁通调节阀,具备在高负荷阶段自动旁通部分热量,保证系统稳定运行状态。为减少冷凝水诱发的设备损伤,水路系统与冷凝段实现物理隔离,分设排液通道,并采取防倒流结构,避免冷凝液回灌到锅炉尾部烟道造成烟气腐蚀。若锅炉系统用于供热用途,建议冷却水回路内布设板换二次网,回收的余热用于低品位热水供暖或生活热水,提升能源利用率。数据监测环节通过 PLC 实时控制水泵运行频率,结合热负荷动态调节流速,让整个系统运行更具弹性[3]。

三、加强冷凝系统的防腐措施配置

冷凝过程中,水蒸气冷凝成液态水,并吸收烟气内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构成弱酸液体,对金属管壁有着一定腐蚀性。为降低腐蚀影响,在设备设计阶段预留腐蚀控制冗余,确保运行安全。金属材料方面,选用高铬不锈钢或钛合金管材,抗酸蚀性能适用长期处于高湿、高温环境下操作。如304L 与316L 不锈钢因低碳含量抗应力腐蚀性能优越,常用在中等规模系统。

表面处理是提升耐腐蚀性能的重要措施。应用喷涂聚四氟乙烯防护膜或电化学阳极氧化处理在金属表面构成致密保护层,避免冷凝液直接接触管壁。运行中,配套冷凝液pH 值在线监测装置,实时检测酸性液体强度,在 pH 值低于 4.5 时,自动启动装置中注入碱性溶液,避免腐蚀性液体浓度变化[4]。

同时,为延长系统应用周期,设定冷凝器周期性反冲洗流程。高压水冲洗喷头安装在换热器前端,喷淋冲洗冷凝面,清除液膜与酸沉积层。冷凝液集液槽材料选用耐酸 PVC 材料,并设置排污自动控制装置,避免酸液滞留。结构设计环节防止免死角与死区出现,降低液体滞留出现局部腐蚀风险。

四、配套冷凝液排放与热量回用系统

冷凝液管理系统为整个余热回收环节不融忽视的一环。冷凝水内一般含有酸性成分及微量重金属,对外排放会诱发环保风险。系统中设置冷凝液收集池并联接中和池,采用锅炉连排、定排废水,调节液体 pH 从 6.5调整到 8 范围,达到排放标准后方排入污水系统。为高效回收资源,在中和池出水端布置换热装置,把冷凝液余温转化成热能供暖。就具备热负荷需求的企业用户,需要引导冷凝液回用途径延伸到建筑热水系统,回收水温高于 25℃,热泵系统辅助下满足室内采暖前端负荷需求,节省锅炉再热能耗。水处理中严控余氯与悬浮颗粒含量,避免换热设备污染与结垢,确保回用系统稳定运行。

实际系统中,冷凝液排放系统中配置液位传感器与自动排液泵,避免集液溢流。水样监测设备对排水环节总溶解固体含量进行连续检测,融合电导率控制排水周期与排放路径。部分工程引入中水回用系统,把中和后的液体导入非饮用途径,如绿化灌溉与清洗补水,强化系统节水效果。系统运行记录表明,日均回收冷凝液量达每吨蒸汽3.2 升,年节水量超千吨,对企业运营成本具有一定助益[5]。

结语:

燃气锅炉烟气冷凝余热回收技术是热能系统内具有技术深度与经济效益的节能措施。文章围绕冷凝换热器设计、水路优化、防腐控制及冷凝液管理四个层面,系统论述关键工艺路径与工程实践方案。每个节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共同构建高效、稳定、安全的余热回收系统。之后发展中,相关技术仍要不断推进材料创新、智能化控制与模块化设计,以适应更复杂工况下能源回收规定,促进锅炉系统迈入高能效水平。

参考文献:

[1] 舒戈; 冯海华; 郭杨; 付杨; 栾巨鹏. 燃气锅炉烟气冷凝水综合利用系统设计与实践 [J]. 区域供热 ,2023,No.226(05).

[2] 邓世丰 ; 乐明 ; 邵怀爽 ; 赵钦新 . 富氢燃气锅炉冷凝换热系统及装置的双碳重构设计和优化 [J]. 工业锅炉 ,2023,No.197(01).

[3] 王丽丽 . 燃气锅炉烟气余热冷凝回收研究与应用 [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22,v.42;No.568(14).

[4] 许焕斌; 方军; 陈参; 赵柏宇; 王军. 燃气锅炉烟气深度利用的工程应用分析 [J]. 区域供热 ,2022,No.218(03).

[5] 郑峰 ; 高志新 ; 李小刚 ; 杜骏 ; 魏凤旺 ; 张俊克 ; 郭晓龙 . 超导热管技术在低温烟气余热回收中的应用 [J]. 能源与节能 ,2023,No.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