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教育”对大学生未来就业方向的影响分析
杨义夫 刘癸良 赵浦成 陈柳竹 何思雨
新疆农业大学 乌鲁木齐 830000
中图分类号:G4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耕读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融为一体,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而且蕴含着中国古人做人做事、道德修养的优良传统和教育智慧。耕读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性育人功能,是德智体美劳“五育”融通的具体表现。通过耕读教育,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知农爱农的情怀、强农兴农的本领和学农为农的行动。
耕读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且在新时代背景下,耕读教育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可以作为农林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标。此外,耕读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知农爱农的情怀、强农兴农的本领和学农为农的行动,对于乡村振兴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具有农业科技知识和农村发展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及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2.研究设计
2.1.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对于国际教育学院的耕读教育实践来分析耕读教育如何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并且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促使耕读教育更好的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2.2.研究意义
耕读教育作为一种将耕种劳作与文化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增强其实践动手能力,拓宽就业视野与渠道,培养职业素养与团队精神,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耕读教育无疑是一剂针对于就业,补全现有教育模式缺陷的良药。对于大学生就业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2.3.研究问题
本次研究将针对于耕读教育对于大学生就业方向的影响进行。包括理解耕读教育如何塑造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如何优化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爱农思维。
3.文献综述
近年来,耕读教育研究发展情况稳中向好,在经历了初步探索、稳步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后,耕读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且在持续发展。同时,现存研究范围较广泛,包含耕读文化理念的传承、价值挖掘、耕读教育的价值探索以及培养和教育路径的分析等方面。但是,现存的研究仍面临着同质化严重与方法论单一的问题。[2]
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能力、家庭背景、社会经济环境等。刘晏男基于 3,543 份样本指出,家庭背景、学校类型与个人特征共同影响就业选择。农业户口学生更倾向直接就业,而精英高校学生偏好升学。[3]这一结论为本研究分析耕读教育的差异化效应提供了理论框架。
王建武在中国农业教育中提到耕读教育在培养乡村振兴人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并且提出了耕读教育“既要塑形,更要铸魂”的观点。[4]这阐明了耕读教育能够助力大学生就业,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关键在于“铸魂”,耕读教育能够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塑造大学生爱农的观念,并由此提高大学生主动学习农业知识的意识,从而从根本上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选择,造就新时代的农业人才。
4.研究方法
4.1.混合研究设计
本次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混合方法。研究数据收集主要通过线上发放自制问卷与线下访谈这两种方式进行。旨在全面了解耕读教育对于学生们就业的影响。抽样方法为简单随机抽样,所设置的目标人群为 2021—2023 届参与耕读教育的学生,抽取样本共计 515 人,回收487 份数据,有效数据 326 份。回收率 95% ,有效率 63% 。本次研究主要通过频数与百分比分析的方法对于数据进行分析解读,探究耕读教育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以及现行耕读教育的不足之处。
4.2.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研究数据来源涵盖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2023)、问卷及文献资料。样本中女性占 56.7% ,农村生源占比 32.23% ,家庭年收入低于 7 万元者达 56% ,反映样本的基层代表性。
5.耕读教育的理论基础
5.1.耕读教育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耕读教育作为耕读文化的载体,蕴含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身体力行的实干理念、全面发展的人才价值观念。[5]实行耕读教育可以补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不足,强化高校实践教育体系,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通过教育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时代命题提供创新性路径。[6]
5.2.劳动教育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是“人的类本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劳动不仅是物质生产活动,更是人的自我实现过程。列宁提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认为劳动教育能消除脑力与体力劳动的二元对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实践劳动课程(如在新疆中基红色番茄产业有限公司劳动)通过动手实践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职业认同感。莱夫与温格也在 1991 年提出劳动教育可以通过真实情境(如农田、车间)中的“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与技能。[7]与新疆企业的合作使学生通过企业实践掌握农业产业链运作,也证明了该理论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6.耕读教育在的实践
自 1999 年起将耕读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至今已坚持 25 年。[8]在 2024 年, 20 个学院的共计 6511名学生在课程授课教师团队的带领下,分赴全疆 11 个地州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耕读教育实践课,赓续农大爱农传统,持续推进“五育合一”。学校根据《耕读教育 天山十讲》能够强化思想引领,赋能价值塑造,推动文化传承,创新耕读内涵,体现时代特征,彰显区域特色,弘扬榜样力量,凝聚向上动力的特殊价值,进一步完善了传承已久的耕读教育,紧密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实际,培养了一批脑中有农业、眼中有农村、心中有农民的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提升了学生们的“三农情怀”,为“三农”工作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9]此外,学校还将课堂搬到田野,耕读教育实践课获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此外,还参与并主编了《耕读教育 天山十讲》,为耕读教育与相关人才培养注入新活力。[10]
10.参考文献
[1] 耕读教育:从土地和自然中汲取成长的力量[EB/OL].(2021-03-18)[2025-01-30].http://edu.people.com.cn/n1/2021/0318/c1006-32054549.html
[2] 林琳,焦雨.近15 年来我国耕读教育研究:热点、趋势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24(5):31-39
[3] 刘晏男,张家旗,韩春旭,冯华超.大学生就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05):110-112.
第一
作者简介:杨义夫(2004),男,高中。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