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融合传统文化的高中服装课程项目活动设计

作者

张世妹 李岩 金玉萍 齐文 徐杨

大连市普通高中创新实践学校 大连 116021

一、融合传统文化的高中服装课程项目活动设计的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根基,蕴含丰富的历史智慧与审美价值。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发展与审美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服装课程项目活动意义重大。

(一)丰富知识储备与激发创新思维

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服装课程,能拓宽学生知识面,使其在学习服装设计时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内涵。这种跨学科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让他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设计出具有文化内涵的作品。

(二)培养传承意识与文化自信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深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传承意识。这种情感认同能让他们主动参与文化传承,同时提升文化自信,使其在未来多元文化环境中更好地展示民族文化。

(三)提升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

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设计,结合项目式学习与小组合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解决问题及审美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还推动服装教育从技能传授向文化传承与创新思维培养转变。

(四)推动高中服装教育创新发展

融合传统文化的课程设计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将文化传承与创新思维贯穿教学全过程。这种创新模式为高中服装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和实践路径,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服装设计人才。

二、融合传统文化的项目活动内容设计

(一)、传统文化知识学习模块

本环节旨在为学生奠定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使他们对传统服饰文化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例如汉服课堂从汉服的起源讲起,详细阐述不同朝代汉服的特点,如周代的玄端、汉代的深衣、唐代的襦裙等,让学生领略汉服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同时,深入剖析汉服背后的礼仪文化、社会等级制度等内涵,汉服不仅仅是一种服饰,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图案纹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在本环节中,教师对传统图案纹样,如云纹、鸟兽纹、花树纹等进行讲解。

在汉服制作课上,教师讲解汉服的结构和缝制方法,通过自制的新颖形式的动画微课、细节实操微课的播放,把技术难点逐步消解,在旗袍制作工艺探究中,教师现场展示旗袍的裁剪、缝制、绲边、盘扣等关键工艺步骤,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旗袍制作的精细与复杂。香囊课程包括多种香囊类别的制作,学生亲手体验香囊的制作过程,从选料、裁剪、缝合到填充香料,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传统饰品制作的基本技巧。通过这些探究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了解传统服饰制作工艺,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对传统工艺的敬畏之心。

(二)、创意设计实践模块

1.传统文化元素提取与创意构思

教师引导学生提取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意构思。教师可以组织头脑风暴活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将传统服饰文化、图案纹样、制作工艺等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例如,展示之前学生的传统图案创意设计。然后,组织学生分组对图案纹样进行变形等再设计,保留其文化寓意的同时能表达设计者的想法。在创意构思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引导他们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创造出具有个性和时代感的服装设计方案。

2.服装设计与材料的选择

教师鼓励学生在时装画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细节表现。例如,展示之前学生的传统图案创意设计。然后,组织学生分组对图案纹样进行变形等再设计,保留其文化寓意的同时能表达设计者的想法。根据图样的款式风格选取合适的面料和辅料,也可以对面料进行加工处理,如染色、肌理再造等制作出有特点的服装材料。

(三)、制作与展示模块

1.服装制作与配饰制作

教师讲解服装裁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一些细节要注意的问题。然后,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缝制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缝制工艺的精细度和规范性,确保学生制作出的服装具有良好的质量和外观。

配饰项目中教师将制作步骤呈现在课件上,并展示丰富多样的实物作品,其中有用扎染的边角料制作的葫芦香包,配上自制的长流苏,渐变的蓝色布葫芦既古典美观、又现代时尚。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运用所学的制作方法对作品的外观进行创新设计,如形状的改变、体积的调整、材料的变化等,根据个人审美自然地走向创新。

2.服装成品展示与走秀活动策划

经过精心制作,学生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服装作品。本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展示和走秀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首先,组织学生对服装成品进行展示,可以采用静态展示和动态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在静态展示中,学生将作品布置在人台上,搭配合适的配饰和背景,突出服装的风格。在动态展示中,学生可以自己担任模特,或者邀请同学进行走秀。在活动策划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从舞台布置、灯光音响、音乐选择、模特走位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营造出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走秀场景。通过展示与走秀活动,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组织策划能力,还能让更多的人欣赏到融合传统文化的服装作品,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

三、项目活动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一)、直观演示与微课结合教学法在传统文化内容讲解中的应用

通过教师制作的创意微课,把古代沿袭下来的内容以新颖生动的方式呈现。用自制的不同款式的服装在课上展示,学生能感受到实物的样貌和细节,产生了动手制作服装的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也会有珍惜尊重劳动成果的感悟。

(二)、项目式学习法推动创意设计实践

在创意设计实践模块中,将整个设计过程分解为多个小项目。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完成高质量的创意设计作品。

(三)、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制作与展示环节

在制作与展示模块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完成一件服装作品的制作和展示。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分工合作。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制作和展示的效果,还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增强班级凝聚力。

结语

这些项目活动内容设计,通过传统文化知识学习、创意设计实践、制作与展示等内容的有机结合,以及直观演示与微课结合教学法、项目式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综合运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创新设计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审美鉴赏能力。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效果,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课程项目活动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完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顾建军,孟献军,吴文君.通用技术课程中操作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实施[J].基础教育课程,2023(18):24-31.

[2]邢子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功能运动装中的融合设计[D].浙江理工大学,2023

[3]龙兰生.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研究[J].智力,2023(22):68-71.

[4]张艳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服装设计课程教学研究[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5,54(01):225-227.

作者简介:张世妹(1982—),女,籍贯辽宁,中级职称,本科,从事高中通用技术学科中服装及其设计的教学与研究辽宁省市西岗区工二街 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