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物专题片中的语言表达与情感呈现

作者

杨逸凡

西安邮电大学

一、引言

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观众审美需求的日益提升,以人物为核心的专题片在专题片领域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人物专题片通过对典型个体的细致刻画,不仅能够呈现丰富的社会现实,也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在这一叙事过程中,语言表达作为画面之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信息传递、情感引导与主题升华等多重功能。旁白、采访对话等多样化的语言形式,通过叙事节奏、话语风格与提问技巧的巧妙运用,可以弥补视觉表达的局限,并为观众构建更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通道。

本研究以旁白与采访对话为切入点,通过文本分析与案例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剖析不同话语风格、叙述节奏及提问策略在激发观众情感共鸣、深化人物形象和升华主题方面的作用机理。通过梳理旁白在情感引导与主题升华中的语言特征;探讨采访对话如何通过挖掘人物内心、塑造情感走向与增强观众参与感;对比分析典型影视案例,归纳二者互动配合的最佳实践路径。

二、旁白:隐形的情感向导

旁白在专题片中承担着作为第三者讲述的作用,格里尔逊认为其在影像传达方式上类似“上帝的声音”,是一种直接陈述的叙事方式。它以一种客观、中立的画面外的声音传递信息、串联故事、抒发情感、营造气氛,参与着专题片的情感叙事。

(1)情感共鸣:拉近观众心理距离

旁白的首要任务是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在专题片中,画面往往只能展示事件的表面现象,而旁白则能够深入挖掘,为观众揭示事件发生的背景、历史渊源以及社会影响。同时,旁白负责解释画面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画面中某些让非专业观众难以理解的细节和元素。更重要的是,旁白能够引导观众思考。其以客观、平实的语调,将创作者所欲传达的深层意蕴转化为具象且通俗的话语,在观众与专题片叙事语境间搭建了一座无形的桥梁,使观众能够跨越现实的界限,快速且深入地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特定情境之中。例如,在诸多反映社会民生的专题片里,旁白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普通人的生活细节、情感起伏,使观众仿若置身于他人的生活场景,感同身受其喜怒哀乐,进而实现了情感上的共鸣。

同时,旁白还能够在叙事过程中适时给予观众情感引导与价值解读,进一步强化观众对影片所展现情感内核的认同感与共鸣程度,如在《人生第一次》中,旁白融入众多普通人的故事,如新生儿的降临、年轻人在城市的奋斗等,帮助观众理解这些平凡而又深刻的人生片段,补充电画未尽的信息,使观众快速走进专题片所展现的多彩人生世界。《人生第一次》中旁白直接讲述了不同人物在面对人生重要节点时的经历与感悟。旁白的加入直接串联起故事,推动着叙事的进行,在与影像画面配合的同时,对画面进行补充和提示。亦或融入创作者的个人主观情感,在潜移默化中深化观众的情感体验,达成专题片以影像传递情感、引发思考、促进共鸣的创作诉求,凸显其在专题片情感共鸣营造中独特且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主题升华:情感的点睛之笔

专题片中,画面往往引发的是人们的形象思维,而旁白能够激发人们的抽象思维。一部优秀的电视专题片需要通过画面、旁白给观众构建全方位的观看体验。恰当的旁白不仅能够补充专题片的相关信息,使得呈现出来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能够将该片的思想内涵进行升华,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例如专题片《沙之魅》的画面是以金色的沙滩,一波又一波的海浪,和渐拉渐远的海滩而结尾。其旁白做到了把人与自然很好的结合到一起,使单纯景观的画面升华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对我们美好家园的热爱。以及《舌尖上的中国》其中的旁白非常能够调动观众的观看感受,因此收获了大量的粉丝群体。回顾《书简阅中国》的创作思路,它每一个分集的主体思想、情感表达都有依赖于旁白传达给观众,依靠旁白的增色,完成了作品的情感升华,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书信传承和发展的脉络。在《书简阅中国》中,有一集《家书》分集中,它的解说词是这样的,“一封家书,承载着浓浓的亲情,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家书中的那份温暖与牵挂始终如一。这是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是中华民族传统家庭观念的生动体现。”这段旁白,以书信为纽带,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家庭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变迁,使得观众在欣赏专题片的同时,情感上的共鸣油然而生。

用有限的文字推动情感叙事的无限发展,这就是旁白的魅力。

三、采访:直接的情感碰撞

在专题片中,解说词作为描述人物思想的重要手段,对展现人物思想、情感的变化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表现手法有一个无法克服的“硬伤”,即容易造成观众的抽离感。相比之下,采访对象表达的内容比解说词更真实、更生动、更具说服力。

采访可使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更立体化。采访对象在表达时会在不经意间暴露自己的语言和动作习惯,这些习惯能够反映人的性格以及语言和行为上的个人特质,让观众觉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更加立体。对于专题片而言,采访对象的现身说法可以丰富专题片的表现手法和画面内容。

采访可大程度在专题片中发挥叙事和情感表达的作用。专题片所涉及的事件或人物并不局限于现在,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存在于过去的时间和空间中,借助采访这一手法,可以把事件或人物在历史中的本来面目更加真实地展现出来,使专题片的叙事更加完整流畅。对于采访对象对某一事件的情感和态度,观众也可以通过观察采访对象的言行以及情绪变化“捕捉”到。

(1)人本意识

好的访谈是有情感的。我国播音学科体系创立者张颂说:“当表达主体通悟到具有普遍性但又有差异性的共通感,并将自己对这种感觉以富有个性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时候,听众会感到一种充满生命律动和活力的幸福感。”动心用情的采访,才会激发出嘉宾更多的讲述热情,也只有在这样良性的“听—说”循环中才能让采访双方和谐共鸣,让受众产生共情。采访者只有在“人本意识”的指导下,才有可能使作品富有生命力。由于人物专题片的主体是人,客观上要求创作者从人本出发,还原一个真实的个体,而不是概念化、脸谱化的预设。

(2)沟通引导

在专题片的采访过程中,需要采访者正确运用采访实践技巧把握采访进程的顺利进行,主要包括引导技巧和沟通技巧。

运用正向引导策略,调动被访者的情绪,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能够更好的把控采访过程。采访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不能单纯的当做一个刻板任务去做僵硬的对话模式易造成不欢而散的采访结果,被访者的回答受双方情绪影响,采访者的正向情绪和适度引导能够引起被访者的共鸣,使对方理清头绪,产生倾诉的欲望。如在《面对面》20221218 期节日中,记者董倩向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李东提问,问其对“长五”一直不能上天时的心理状态,并及时总结被访者的回答:“因为您知道,这个上不了天,其他人都动不了窝”,用通俗的语言整理被访者的回答,引导其继续回答长征五号未能发射时工作人员们的焦灼心理状态,为受众呈现具体情景感受。在《新闻调查》20201107 期“舌尖上的浪费”节目中,记者闹绕“食物浪费”的新闻主题,对着两桌空的餐桌宴席,向被访者文化礼堂负责人进行现场采访提问,当被访者回答表达不够流畅时,采访者采用正面引导的方式,替其将不善表达的地方总结成“所以还得留出富裕?”,既被访者总结了空桌留宴席的原因,又将被访者的思绪拉回采访问题上来,引导被访者继续表达。

运用积极的沟通方式,缓解被访者的紧张、不解、担心等状态,能够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普通人在面对镜头的时候往往会产生紧张情绪,从而影响后面的采访进程,缓解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式是采访双方进行有效沟通。在采访前期需要采访者与被访者沟通好采访问题,为其预留思考的时间;在采访中,采访者要时刻关注被访者的反应及状态,一旦发现对方出现对问题疑惑不解的情况,应及时进行二度解释,并引导其回答采访问题;在采访结束后,如若被访者产生担心白己的回答不恰当的情况,需要采访者进行充分的解释和沟通,缓解其情绪压力。

四、结语

旁白以其独特的话语风格和节奏控制,不仅在信息传递与叙事连贯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更通过细腻的情感渲染,引导观众的情绪走向,使主题得以深刻升华;而采访对话则以被访者的“原声”重现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赋予叙事更强的现场感与真实感。两者在不同叙事节点的灵活切换与有机融合,不仅避免了单一声音模式的审美疲劳,也在画面之外为观众构建了通向人物内心的情感通道。

未来,随着新媒体技术和人工智能配音等手段的不断涌现,专题片的表现形式将更加多样,值得进一步探索其在短视频、虚拟现实等新场景中的语言表达创新与情感传递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