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乌兰牧骑演员视角下蒙古族传统乐器的创新发展路径

作者

博宝力道

兴安盟乌兰牧骑 内蒙古自治区 137400

乌兰牧骑,自 1957 年成立以来,始终活跃在内蒙古各地的草原、牧区,以“红色文艺轻骑兵”身份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是民族文艺最具生命力的实践形式之一。在其演出内容中,蒙古族传统乐器一直占据核心地位,这些乐器不仅承载着丰富的音乐语言,也映射出蒙古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世界。然而,随着现代媒体的冲击和年轻一代审美观念的转变,传统乐器的传播和接受度面临挑战。尤其在舞台表现形式趋于多样、跨界融合成为趋势的当下,传统乐器的创新发展成为摆在乌兰牧骑演员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乌兰牧骑一线演员的演出经验与创作实践出发,探讨传统乐器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路径与发展策略,旨在为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一、蒙古族传统乐器的传承现状与文化价值

1.1 主要传统乐器的类型与艺术特征

蒙古族传统乐器类型丰富,各具独特艺术魅力。马头琴作为代表性乐器,以雕刻马头的琴首和独特的弓弦技法闻名,其音色低沉、苍凉,擅长模仿马的嘶鸣、风声呼啸,能细腻表达草原人民的情感。四胡由四根琴弦组成,琴筒蒙皮,音色圆润明亮,常作为说唱艺术 “好来宝” 的主要伴奏乐器,演奏时弓法多变,可营造出活泼或激昂的氛围。火不思形似琵琶,琴杆细长,音色柔和,常用于独奏、合奏,能演绎出悠扬舒缓的草原曲调。这些乐器通过独特的材质选择、制作工艺和演奏技法,形成了极具辨识度的艺术特征,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瑰宝。

1.2 传统乐器在乌兰牧骑演出中的表现形式

乌兰牧骑作为草原文艺轻骑兵,将蒙古族传统乐器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演出中,马头琴常作为独奏乐器开场,以一曲《万马奔腾》瞬间点燃现场气氛,激昂的旋律配合演奏者快速的弓法,仿佛将观众带入广袤无垠的草原;四胡则多与长调、呼麦等艺术形式结合,为叙事性的演唱伴奏,增强故事的感染力;火不思常参与乐队合奏,与其他乐器相互呼应,丰富音乐层次。此外,乌兰牧骑还会创新编排,将传统乐器与现代舞蹈动作融合,通过边演奏边舞蹈的形式,使表演更具观赏性,让传统乐器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新活力。

1.3 蒙古族乐器的民族文化象征意义

蒙古族传统乐器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象征意义。马头琴象征着蒙古族对马的崇拜,马在蒙古族生活中是重要伙伴,马头琴以其独特音色传递着游牧民族的自由精神与对草原的热爱;四胡常用于说唱艺术,是蒙古族传承历史、讲述故事的重要工具,象征着文化的延续与传承;火不思等乐器在祭祀、庆典等重要场合演奏,代表着蒙古族对自然、祖先的敬畏之心。这些乐器不仅是音乐演奏工具,更是民族身份的标识,凝聚着蒙古族人民的集体记忆与情感,是草原文化的生动写照。

二、乌兰牧骑视角下传统乐器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演奏形式单一与创新能力不足

当前,蒙古族传统乐器在乌兰牧骑演出中的演奏形式较为单一,多延续传统曲目与表演方式,缺乏创新突破。许多演出中,马头琴仍以演奏经典曲目为主,演奏技法和编曲风格多年未变,难以满足现代观众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创新能力不足体现在乐器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不够深入,未能充分借鉴现代音乐元素、舞蹈形式和舞台表现手法,导致表演缺乏新鲜感和吸引力,限制了传统乐器在新时代的传播与发展。

2.2 乐器制作与技艺传承面临断层

蒙古族传统乐器制作技艺和演奏技艺传承面临严峻的断层危机。乐器制作方面,掌握传统制作工艺的匠人数量稀少,且制作过程繁琐、周期长、收益低,年轻一代不愿学习,导致制作技艺濒临失传。演奏技艺传承也不容乐观,由于传统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效率较低,且现代社会娱乐方式多样,年轻人对学习传统乐器的兴趣不高,专业演奏人才青黄不接,若不及时采取措施,许多珍贵的演奏技法和曲目可能会逐渐消失。

2.3 传播方式滞后与观众接受度下降

蒙古族传统乐器的传播方式相对滞后,主要依赖线下演出和有限的媒体报道,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高效传播渠道。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传播方式难以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导致观众群体老龄化严重。同时,由于缺乏对乐器文化内涵的深入宣传,许多人对蒙古族传统乐器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无法体会其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使得观众对传统乐器演出的接受度逐渐下降,进一步阻碍了传统乐器的传承与发展。

三、蒙古族传统乐器的创新发展路径探索

3.1 舞台表现形式的现代化与多元化融合

推动蒙古族传统乐器舞台表现形式的现代化与多元化融合,可借鉴现代音乐、舞蹈和舞台艺术的创新理念。在音乐创作上,将传统乐器与电子音乐、流行音乐元素结合,创作新的曲目,如用马头琴演奏流行歌曲的改编版,拓宽受众群体。在表演形式上,融入现代舞蹈、光影特效等元素,打造沉浸式的舞台体验,如在演出中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将草原风光投射在舞台背景上,配合乐器演奏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多元化融合,让传统乐器在现代舞台上展现新风貌。

3.2 跨界合作与数字技术在乐器传播中的应用

加强跨界合作,与影视、游戏等行业联动,将蒙古族传统乐器的音乐融入影视作品配乐、游戏背景音乐中,借助这些大众文化载体扩大传播范围。同时,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开发传统乐器相关的手机应用程序,提供乐器教学、曲目欣赏、虚拟演奏等功能,让用户随时随地感受传统乐器的魅力。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乐器演奏视频、制作乐器文化科普内容,利用直播开展线上音乐会和教学活动,打破地域限制,提升传统乐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3 建立乐器教育体系与培养年轻传承力量

建立完善的蒙古族传统乐器教育体系,从基础教育抓起,在蒙古族聚居地区的中小学开设传统乐器课程,编写系统教材,培养学生对传统乐器的兴趣。在高校设立相关专业,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水平的演奏和研究人才。此外,鼓励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社区开展教学活动,建立传承基地和工作室,吸引年轻人学习乐器制作和演奏技艺。通过举办乐器演奏比赛、文化节等活动,为年轻传承者提供展示平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为蒙古族传统乐器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四、结语

蒙古族传统乐器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乌兰牧骑的艺术实践中不断被赋予新的生命。面对新时代的传播语境和文化需求,传统乐器不仅要在保留原生态艺术魅力的基础上寻求形式与内容的创新,更应借助现代科技、跨界艺术与教育机制实现全方位的激活与传播。乌兰牧骑作为传统与现代的连接纽带,应继续发挥“文化使者”的作用,推动蒙古族传统乐器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参考文献

[1]朝克图.(2021).乌兰牧骑与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传承路径探析.民族艺术研究,38(3),65-69.

[2]巴图苏和.(2020).论蒙古族传统乐器的现代化发展方向.中国民族音乐,(6),71-75.

[3]乌日娜.(2022).乌兰牧骑舞台实践中的民族乐器创新应用研究.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30(2),54-58.

[4]那仁花.(2019).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蒙古族马头琴艺术的当代表达.艺术百家,(4),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