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 ”背景下家校社协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实践路径研究
陈丹
成都体育学院
1 、引言
2021 年 7 月 2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 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 ”),为修复教育生态、保障中小学生健康 成长提供政策保障。[1]“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教育本质回归。 在此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模式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具体化,人们对协同育人的理解也更 加透彻。[2] 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兴趣和习惯的重要方式,其重要性 在教育领域日益凸显。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2 、“双减 ” 背景下家校社协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与问题
2.1 双减 ” 背景下家校社协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
“双减 ” 政策精准聚焦义务教育阶段,致力于高效削减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与校外培 训压力,促使教育回归育人本位,着重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在政策推动下,课外体育活动 对促进学生健康和培养体育兴趣至关重要,成为教育关注焦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对 开展这些活动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锻炼环境,构建全面的体育教育体系, 助力学生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2.2 双减 ” 背景下家校社协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2.2.1 协同意识淡薄
家校社三方对于协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机制。 学校往往独自承担学生的体育教育责任,忽视了家庭和社会资源的整合;家长将孩子的体育 教育完全依赖于学校,自身参与度不高;社会体育机构与学校、家庭之间缺乏紧密联系,未 能形成协同效应。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在于学校的推动,学校要进行理念整合和教育 引领。[3]
2.2.2 资源分配不均
校外体育辅导的出现是对学校体育的有益补充,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城乡资源不均、 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4]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等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 需求。一些社区缺乏适合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场所和设施,而社会体育资源(如商业体育场 馆)由于价格等因素,学生难以充分利用。同时,体育师资力量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分 布不均衡,影响了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
2.2.3 活动形式单一
多样化的课外体育活动对激发初中生的参与热情至关重要。丰富的体育活动内容不仅能 为初中生提供更广阔的选择空间,还能更好地满足初中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个人需求。[5] 目前课外体育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学校组织的课间操、体育课拓展活动为主,缺乏创 新性和趣味性。家庭参与的体育活动多为散步、亲子游戏等简单形式,社会体育机构提供的 服务也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求,导致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3 、“双减” 背景下家校社协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实践路径
3.1 强化协同意识,构建沟通合作机制
为强化“双减 ”政策下课外体育活动成效,教育部门、学校可通过组织面向家长和社会 体育机构的培训与宣传活动,以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宣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及家校社 协同意义,提升各方协同意识,推动三方在理念上达成统一。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 家校社三方沟通平台,如微信群、QQ 群或教育协同 APP ,学校借此发布体育活动通知、学 生表现等信息,家长和社会机构及时反馈意见,实现信息共享与高效互动;并定期召开家校 社联席会议,共同讨论课外体育活动计划与资源整合事宜,构建常态化沟通机制。
3.2 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
为丰富“双减”政策下的课外体育活动,学校需整合资源,内部强化统筹,合理使用体育 设施,开放操场和体育馆供学生自主活动。加强体育师资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外部深化合 作,与社区合作,利用公共空间拓展活动场地,组织师生参与设施维护,引入社区志愿者提 供指导和安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供专业培训和支持,形成资源整合格局。可以对课程 和活动的设计出谋划策,还可联合社会各类资源为家长提供体育教育学习的平台,做好家庭 教育的指导。[6]
3.3 创新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实施“双减”政策时,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建立多层次的课外体育活动体系,重点是 个性化设计,依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兴趣爱好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课外体育活动方案。 教学活动多样化, 区别于传统的单一活动组织形式, 更灵活多样的运用了新时期产物, 利用多 媒体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组合形式进行课外体育活动 , 以充分调动学员们在参加教学活动 中的主观积极性与体育激情。[7] 家庭通过亲子活动加强陪伴,体育机构提供特色课程,形成 活动梯度。学校、社区和社会通过各类体育赛事培育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学校、家庭和社 会深化体育与文化的融合,构建价值升维路径,形成协同育人生态。
4 、结论
在 “双减 ” 政策下,家校社合作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通 过强化协同意识、优化资源配置和创新活动形式,可解决课外体育活动现存问题,形成三方 紧密合作格局,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体育活动,助力其健康成长,提升身体与综合素养,推动 教育事业稳步进步。未来,需持续完善协同机制并创新活动内容,以更好适应教育和学生成 长的新需求。
参考文献:
[1] 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N]. 人民日报,2021-07-25(1).
[2] 顾理澜 , 李刚 , 张生 , 等 .“双减 ”背景下数字化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 [J]. 中国远程教育 ,2 022,(04):10-17.
[3] 王贤德 .“双减 ”背景下义务教育协同育人的困惑、澄明及实践路径 [J]. 中国教育学刊 ,20 22,(02):28-33.
[4] 秦国阳 , 张延东 .“双减 ”政策下课外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和规范化发展研究 [J]. 青少年体 育 ,2022,(04):96-97+110.
[5] 陈绍进 .“双减 ”政策下初中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现状与策略 [J].体育视野 ,2025,(03):84-86.
[6] 刘莹 , 苑廷刚 , 敬龙军 , 等 .“双减 ”政策下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机遇、挑战与路径 [J]. 体育文化导刊 ,2022,238(4):53-59.
[7] 尹路龙.“双减 ”政策背景下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策略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 22,(13):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