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

作者

包春艳

中共科尔沁区区委员会党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宛如一座璀璨夺目的智慧宝库,闪耀着民族精神的光辉,以博大精深的内涵、历久弥新的魅力和海纳百川的气度滋养着华夏儿女的心灵,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无论是在国外访问还是国内考察亦或发表讲话喜欢引经据典,这些重要的论断无疑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提到,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党员干部要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员干部增强党性修养的思想源泉,其蕴含的哲理对党员干部提升党性修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 概念梳理

党性是指一个政党固有的本质属性,体现着该政党的阶级基础、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等。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史上,恩格斯最早提出“党性”,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在思想理论中应该有自已的态度和立场,这是从哲学的角度谈党性。实践证明,一个政党要长期执政需要强大的党内文化,而这一切都属于持续提升“修养”的过程。1

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视的“党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重的“修养”融合起来,形成了“党性修养”这一关键思想理论。党性修养表面上看是一个政治色彩很浓厚的术语,其实通俗地讲,无非是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的全体党员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身份要求。由于党员干部的身份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关联在一起,这种身份要求远远高于其他身份的要求。作为一名同时兼具多种身份的普通党员来说,每一名党员应该自觉地把党性修养放在最高位置,而不能随随便便放在其他位置上。它涵盖了理论、政治、道德、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纪律、作风等6 个方面内容。

修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于漫长历史发展进程里积淀而成的智慧结晶、精神象征与文明成就。具体而言,各民族在建筑、饮食、服饰、风俗、节庆、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共同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中国共产党党员加强党性修养须要去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中实现提升和超越。

二、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性

一是党员干部增强党性修养,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必然需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其本质属性。党的这两种特性并非天生就有,更不是一次努力就能长久保持的,需要全体党员干部持续加强党性修养来维持。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在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党员干部如果不加强党性修养,就容易受到腐朽思想的侵蚀,致使理想信念不坚定、作风腐朽,出现德不配位的现象,导致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受到影响,弱化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只有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党员干部才能坚守党的理想信念,坚守党的根本宗旨,坚守党的纪律规矩,使党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强大活力。

二是增强党性修养有助于党员干部更好地履行职能职责。党员干部承担着党和人民赋予的各种使命和任务,无论是制定政策、推动改革,还是服务群众、应对危机,都需要具备坚定的党性。党性修养是所有修养中要求最高的一种,党性修养高的党员干部,会将党和人民利益置于首位,自觉为达成党的目标拼搏。他们能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作出正确的决策,并且以顽强的毅力和决心去贯彻执行,不断提升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真正做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三是增强党性修养是党员干部抵御各类风险与诱惑的强大防护之盾。在当下社会,利益诱惑随处可见,风险挑战与日俱增。党员干部处于社会治理和公共事务管理的核心位置,面临着权力、金钱、美色等诸多诱惑。若党性不强,面对这些诱惑时就极易沦陷。而加强党性修养,可使党员干部从思想根源筑牢抵御腐败的堤坝。他们能自觉抗拒各种歪风邪气,坚守廉洁自律这条底线,不被名利所羁绊,不被私欲所迷惑。党性修养使党员干部在风险面前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冷静的判断,不被困难吓倒,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站稳脚跟,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三、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增强党性修养的原因分析

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的思想来源,是党员干部加强理论武装,提升党性修养的必修课。例如,毛泽东同志将东汉班固的《汉书》关于“实事求是”的典故,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这样一个高度抽象且极为精准的中国化概念,蕴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于精神层面的映射。

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国情,是党员干部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内涵的重要依据。中国共产党一方面积极借鉴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从中汲取科学理论与先进方法;另一方面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让古老智慧为党的建设提供滋养,二者共同构成了党发展的源泉。毛泽东同志在 1943 年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2 因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只有知道我们是谁,从哪里来,才能看清前进的道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这片土地不懈奋斗的深层积淀,也昭示着我们寻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

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党员干部增强道

德修养的源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告诉党员干部要以提升自身修养为起点,重视家庭建设,进而担当起治国理政、为人民谋幸福的重任。“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中“仁”提醒党员干部要有仁爱之心,心系百姓疾苦;“义”激励着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守正义原则;“礼”有助于党员干部规范自身行为,保持谦逊礼貌;“智”促使不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以智慧应对各种挑战;“信”则要求党员干部诚实守信,做到听信于民,取信于民。

古有于谦“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廉洁之举,这种坚守高洁品质的姿态,恰是党员干部在反腐倡廉之路上应具备的气节。优秀传统文化里众多仁人志士的品德佳话,皆是对党员干部道德修养的激励。

在新时代,党员干部需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持续从中获取养分,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实现清正廉洁、忠诚担当,从而更好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四、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增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路径研究

党性修养是共产党人必修的终身课题。在提升党性修养的征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犹如一座宝库,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党员干部应积极从中汲取营养,不断强化党性修养。

(一)“立志高远”的家国情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立志思想,内涵深邃且广博。“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这简单的话语却如洪钟大吕,深刻地揭示了立志对于人生的非凡意义。立志,它是开启伟大事业的金钥匙,是茫茫人生路上指引方向的璀璨灯塔。

回溯历史长河,无数仁人志士心怀壮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气吞山河的志向,彰显出他们心怀天下苍生、勇于担当大义的雄伟气魄,宛如璀璨星辰,在历史天空中闪耀。

参考文献

[1]皮小卉:“两个相结合”视域下党性修养的逻辑建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二○二二年第四期总第九十五期.

[2]1943 年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

[3]祝灵君.《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与党性修养》.人民出版社.[M].2016年.

1 皮小卉:“两个相结合”视域下党性修养的逻辑建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二○二二年第四期总第九十五期.

21943 年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