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辅导员实务探析:基于一例抑郁个案的分析
张艳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1 案例背景与事件概述
某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二学生小 Y 于凌晨突发情绪失控,伴有呼吸急促、发抖等明显的躯体化症状及轻度自伤行为。其室友第一时间联系宿管和值班教师协助处理,并通过私信方式告知班级辅导员。辅导员于次日一早查收信息后迅速启动初步评估,通过电话联络寝室其他成员确认学生状态,并判定需紧急干预。在确认学生短期安全的基础上,辅导员立即通知学生家长到校,并建议前往医院评估其心理状况。学生家长中午赶到学校,现场沟通后同意带其返家治疗。后续随访中,辅导员发现学生主动隐瞒医生住院建议,企图淡化病情、规避治疗。在再次核实情况后,辅导员从学生的成长经历、恐惧根源与现实压力出发,开展多轮深度沟通,帮助其正视心理困扰、消除对“精神疾病”标签的羞耻感,最终促使其接受住院治疗。该事件在学校、家庭和医院三方联动下得以妥善处置,辅导员在其中发挥了关键的识别、沟通与引导作用。
2 辅导员干预路径:基于“识-稳-导-续”四步工作法
2.1 解决思路
针对高职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突发性强、识别难度大、沟通敏感度高的实际特征,辅导员坚持“识—稳—导—续”四步工作法,系统推进干预全过程,确保学生得到及时、有效且有温度的支持。一是识其险。辅导员在接收到学生异常情况的信息后,第一时间通过电话沟通与现场核实,综合分析学生既往心理史与当下行为表现,判断危机等级,初步研判其心理困境的根源与风险走向。二是“稳其情”。着眼于学生的情绪稳定,辅导员同步安抚其室友和宿舍氛围,避免二次影响;同时启动家校联动通道,以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协助家长正确面对学生当前状态。三是“导其行”。通过面对面深入沟通,辅导员从共情出发,引导学生表达对就医的真实顾虑,澄清其对住院的误解与恐惧,逐步转化其认知,并协助其做出配合治疗的决定。四是“续其力”。辅导员同步规划返校支持路径,纳入后续心理追踪计划,强化家庭配合与学校资源保障,形成以“及时识别—科学干预—情感引导—系统支持”为主线的闭环处理机制,助力学生从心理危机中逐步复原并重建信心。
2.2 具体举措
针对本案例中高职学生突发性心理危机情境,辅导员坚持“识—稳—导—续”四步工作法,统筹推进识别、干预与追踪全过程,构建闭环式心理支持路径。
(1)识:快速识别,研判风险
一是信息响应迅速。辅导员在接收到学生室友报告后,第一时间电话联络同寝成员,掌握现场情况,确认学生具备自伤行为及突发性情绪失控表现。二是多源数据整合。结合学生既往心理史、行为记录、学业情况与近期表现,初步判断为中度以上心理危机,具备干预必要性。三是启动家校联动。辅导员及时联系家长说明情况,并做好就医与校内资源联动的准备,为干预介入奠定基础。
(2)稳:情绪安抚,稳定局面
一是安抚本人情绪。通过非评判性的语言与开放式提问,引导学生逐步表达当下感受,缓解其焦虑与不安。二是营造支持环境。辅导员同步安抚室友情绪,避免因事件引发次生恐慌,维护寝室内部心理秩序。三是协调家长应对。面对家长的焦急情绪,辅导员采用同理回应,协助其理解学生情绪波动背后的心理机制,引导其以支持性方式介入。
(3)导:认知重建,引导决策
一是识别抗拒心理。在多次沟通中,辅导员敏锐识别出学生因童年住院阴影、对精神疾病标签的羞耻感以及对住院环境的排斥情绪所产生的抗拒行为。二是开展情绪疏导与认知澄清。辅导员借助案例、共情、正向重构等方式,引导学生重新理解住院的意义,帮助其从“被动接受”过渡到“主动参与”。三是促成家庭共识。辅导员协助学生与家长进行三方对话,达成就医意愿一致性,并最终推动学生接受住院治疗方案。
3 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优化建议
案例所呈现的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不仅体现了辅导员在实践中的积极介入与专业应对,也进一步揭示了当前高职院校心理支持体系在机制建设、队伍能力与资源联动等方面存在的结构性短板。为提升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与实效性,将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优化干预体系,构建全过程、闭环式的支持模式。
3.1 构建分级分类的心理危机预警与响应机制
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具有突发性与隐蔽性并存的特点,亟需建立科学合理的“心理危机分级响应体系”。应明确不同等级心理风险(如情绪激烈波动、自伤企图、明确自杀意向等)的识别标准与处置流程,细化响应时限与职责分工,确保各环节操作规范、有据可循。同时,定期组织宿舍信息联络员、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宿管及医务等人员参与“心理危机应急演练”,提升一线识别与协同处置能力。
3.2 强化辅导员专业胜任力培训
辅导员作为学生心理支持体系的第一响应者,其专业胜任力直接关系到危机干预效果。建议将心理识别、危机沟通技巧、家校联动、资源统筹等内容纳入校本培训体系,持续推进心理干预能力的进阶培养。可通过组织案例督导、实战模拟、专家工作坊等方式,构建辅导员心理实务能力提升路径,鼓励其取得国家级心理健康相关职业认证,实现角色从“管理者”向“支持者”的有效转化。
3.3 完善家校协同沟通体系
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家长的理解程度与配合态度是关键变量。高校应主动推动“家校心理合作机制”建设,向家长普及基本心理健康常识与危机应对知识,减少误解与抵触情绪,提升家庭在干预中的参与度与建设性。可通过编制《心理危机家长应对手册》、设立线上心理咨询热线或平台,并在新生阶段融入“家长心理素养教育”内容,夯实家校沟通基础。
四、结论与研究展望
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呈现突发性强、识别难度高与干预复杂性并存的特征,辅导员在危机干预中承担着多维角色,既需快速响应,又要统筹协调资源,提供持续支持。本文通过对一例典型抑郁危机事件的深入剖析,明确了辅导员在应对路径中的关键任务与能力要素,验证了“识—稳—导—续”干预模型的适用性与实效性。研究表明,构建高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必须依托制度支持、能力培养与协同网络的协同推进,方能实现从危机应急到支持复原的闭环管理。
参考文献:
[1]楼仁功,潘娟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06):52-53.
[2]倪扬.浅析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路径[J].公关世界,2025,(05):52-54.
[3]范盛然,杨珂,袁珍,等.家校共育理念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公关世界,2024,(20):175-177.
[4]胡伟鹏.高校辅导员心理工作案例概况研究[J].心理月刊,2024,19(02):51-55.
作者简介:张艳(1993-),女,汉族,重庆,硕士,助教,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就职于,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