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融媒时代中的深度报道如何“突围”?

作者

佘蕊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融媒体中心 身份证号码:532323198711160020

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方式和传播载体发生深刻变革,“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自媒体”,海量化信息、“快餐式”报道成为常态。在这样的形势下,主流媒体如若依旧靠拼速度抢新闻,胜算几何可想而知。既然时效、速度是短板,那么何以制胜?答案是以内容的深度弥补速度的不足。无论新媒体如何迅猛发展,“内容为王”的原则不能变,对于主流媒体来说,拥有权威观点、独到分析的深度报道,是专业媒体跻身主战场的“致胜法宝”。

从受众需求角度来看,新媒体“快餐式”报道虽然能够满足“快”的需求,但因其缺少对事件所蕴含的内容和价值方面的深度挖掘和思考,不能有效满足受众“一探究竟”的深层需求。正是这种对新闻事件来龙去脉的期待,为传统媒体创新突破提供了启示和方向。其中,深度报道能够通过分析解读“新闻背后的新闻”,带给受众更为深刻的阅读体验,从而能最大限度地把传统媒体的优势发挥出来。在融媒体时代,深度报道面临信息碎片化、时效性竞争加剧、传播载体单一等挑战,但其核心价值——真实、全面、深刻的新闻挖掘能力,仍是不可替代的。由此看来,以深度报道为突破口,重塑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是主流传统媒体的现实需要,也是突破重点。以下从实践策略角度探讨融媒时代中的深度报道如何“突围”?

一、重构内容生产逻辑

(一)强化选题深度与社会价值

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做好选题策划:坚持客观、公正、真实的新闻原则,精心策划选题,确保报道的深度和广度。要想使新闻报道出新出彩,就必须注重选题策划,善于突破思维定式进行创新。

深度报道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保证报道的高质量。一方面,在议题选择上尽量向受众关心的方向延伸和拓展,例如多关注民生方面的热点话题;另一方面,扩展提升报道的深度、广度和高度,让受众切实看有所得、读能解惑,从中获取更多的引导和启迪。尤其是在热点事件、关键时刻,要不回避、不失守、不失语,能够在纷繁芜杂的“争议”声音中发出理性的声音,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事件解决。

此外,融媒体时代的深度报道,往往不是一次性推出一个整版的“大块头”后再无后话,而是更多地呈现为连续报道、系列报道。聚焦重大事件、民生痛点及社会矛盾,以调查性报道为主轴,通过连续追踪、多维度解析(如政策背景、利益关联、公众反馈)形成体系化内容。例如,针对热点事件需快速介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整合碎片信息,结合专家访谈还原事件全貌。

(二)平衡时效与质量

建立“轻量化采编+深度加工”的双轨机制:初期通过短视频、图文快讯抢占传播节点,后续依托专题报道、交互式 H5 等载体完成深度延伸。对于地方主流媒体来说,日常宣传任务繁重,在频繁“刷新”的新闻线索中,要进行快速筛选和科学研判,针对性选择有价值的新闻角度,深耕创作。例如,可采用 AI 辅助工具快速筛选线索,压缩基础信息处理时间,为深度报道留出空间。

二、技术赋能与传播革新

(一)多模态叙事提升沉浸感

巧用新兴智媒技术,寻找深度联系: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深入挖掘新闻事件的内在联系,提供更具深度的报道。融合 VR/AR 技术还原现场场景,利用动态信息图可视化复杂数据,通过播客、直播等形态拓展叙事边界。例如,对环境污染事件的报道,可结合卫星遥感数据与居民实拍素材,构建时空对比模型,增强说服力。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新闻报道呈现形式多样化、形象化提供可能与契机,新闻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图像视频、页面设计、直播 VR、数据可视化等呈现形式,丰富新闻内容的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还原新闻事件,使受众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感。2022 年 8 月,重庆山火肆虐,重庆华龙网派出记者持续多日在山火现场蹲点采访,获取大量素材,将其串联制作,发布了一则《重庆山火突发,他们逆行而上——人民的英雄,英雄的人民!》的新媒体专题报道,社会反响热烈,线上浏览量超 2000 万次,网友留言近1000 条。通过视频、文字、语音、全景照片等新媒体动态交互视觉设计,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烈焰中逆行的消防官兵、不分昼夜输送物资的摩托车队、令人震撼的“人”形防火长城等场景,立体鲜活地展现众志成城战山火的英雄壮举,既有效传达了政府科学统筹、积极应对的措施,又有效引导舆论,树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坚定信心,让新闻内容更具沉浸式、现场感,实现了新媒体传播形态与深度报道的深度融合。

(二)跨平台分发与精准触达

依据用户画像定制内容形态:在社交媒体侧重话题引爆,在新闻客户端侧重逻辑梳理,在垂直社区侧重专业讨论。需建立统一内容池,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渠道分发”,如将核心报告拆解为短视频金句、长图解析、深度长文等适配不同场景。

媒体融合时代下,集合资源进行充分运用,构建融媒体平台,打造全渠道、多元化媒体传播矩阵,是深度报道进一步扩大受众范围,提升影响力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同时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以期实现全方位、即时、立体化常态互动模式,通过微信、微博、客户端、短视频平台、网络信息社区等网络化平台与传统媒体的互相交互,最终形成一张多层的立体化互动网络。“北青深一度”微信公众号是《北京青年报》打造的一个专注于深度报道的新媒体账号,其发布内容议题多样、角度全面,分析逻辑清晰,追求“深度+速度”;同时报道往往是以“图片 + 文字”或者以“视频+图片+文字”的形式出现,呈现形式服务于内容表达,全方位提升了受众的阅读体验,得到了受众的广泛阅读与主动传播。

三、构建用户参与生态

(一)UGC(用户生成内容)协同生产

什么是 UGC 模式?即用户生产内容模式,其实就是以普通用户生成内容为主,以用户需求为起点,人人都可以在平台中发布内容,系统或者人工审核通过以后,就可以在平台中展示,让更多人看到。

那么,主流传统媒体应该全面构建大通联体系,充分培养“新型通讯员”,通过设立线索征集平台,引导公众提供现场素材、行业内幕;通过线上投票、话题讨论预判舆情走向,使报道更贴近公众关切。例如,设置“深度调查线索库”,对高价值线索提供者给予署名或奖励。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深度报道的互动性,提升关注度和影响力。

(二)建立长效反馈机制

媒体在与受众加强互动的过程中,要建立长效反馈机制,形成良性互动。可以利用评论区、线上论坛收集用户质疑,通过后续报道补充证据链;开发“事实核查”插件,允许读者实时验证报道中的关键数据,增强内容的可信度。

通过互动交流,不仅能充分了解受众需求感受,接受受众的评论以及建议,还能不断拉近传受双方的距离,形成反馈优化机制,增强受众的黏性,促进深度报道发展的可持续性,不断提升媒体的权威性、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2021 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浙江作为全国数字化改革先行省率先展开实践,浙江卫视及时播出了《(数字化改革之道)省市场监管局:“闪电速度”的背后》新闻专题报道。报道直面问题,深入剖析,真实记录数字化“改革尖兵”——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的破题之路,通过改革成果记述推动了改革的进一步纵深发展,有思考、有深度、有温度地呈现了数字化改革先进的浙江经验,获得了高度关注与好评,引发了群众的情感共鸣与交流,凸显了新型主流媒体在重大改革中的舆论引领力与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新闻世界》2024 年第 7 期——《融媒体时代深度报道发展路径探析》,作者:武唯;

[2]《天眼新闻》——《融媒体时代,深度报道该何去何从》;

[3]《学子论文》——《“内容为王”在新媒体时代过时了吗——以《赫芬顿邮报》为例》作者:王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