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水资源调度标准化指标体系研究
虢雯婷
普洱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665000
一、引言
灌区作为农业用水的核心区域,其水资源调度是否合理,直接关乎农业生产的丰歉、生态环境的优劣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兴衰。在传统的灌区水资源调度模式下,凭借经验决策的现象普遍存在,缺乏精准的数据分析支撑以及科学模型的有效指导。同时,监测设备的匮乏与落后,使得对水资源水位、流量、水质等动态信息的实时精准获取成为难题。加之不同部门在水资源管理职责上的模糊不清与协同不畅,严重制约了调度效果,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灌溉不均等诸多问题。因此,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标准化水资源调度指标体系,对提升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业用水安全而言,具有极为紧迫且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灌区水资源调度现状分析
(一)调度决策缺乏科学性
目前,多数灌区的水资源调度决策主要依赖管理人员长期积累的经验,缺乏基于大数据分析与科学模型运算的精准判断。这种经验式决策难以充分考量灌区复杂多变的用水需求、水源动态变化以及不同灌溉方式的用水特性等因素,极易导致水资源分配不合理,无法实现水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二)监测体系不完善
灌区的监测设备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存在不足。部分地区的水位、流量监测站点分布稀疏,无法全面覆盖灌区范围,致使获取的数据存在较大偏差。同时,监测设备老化、技术落后,对水质的监测指标有限且精度不高,难以及时、准确地反映水资源的真实状况,严重影响了调度决策的科学性与及时性。
(三)部门协同存在障碍
在灌区水资源管理中,涉及水利、农业、环保等多个部门。然而,各部门之间缺乏明确的职责划分与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在水资源调度过程中,常出现部门间推诿扯皮、信息流通不畅等问题,导致调度方案难以高效执行,无法形成协同管理的合力。
三、标准化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构建需紧密依托水资源科学理论与灌溉原理,确保能够精准反映灌区水资源调度的内在规律与实际需求。从指标的遴选、计算方法的确定到评价标准的制定,均要有坚实的科学依据,以此保障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为水资源调度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二)全面性原则
指标体系应全方位涵盖水资源的供给、需求、利用效率以及生态环境影响等各个关键层面。不仅要关注水量指标,对水质指标也要给予同等重视;既要反映当下灌溉用水的实际状况,更要着眼于长期的水资源可持续性发展,实现对灌区水资源调度的全面、系统评价。
(三)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数据应具备易于获取与监测的特性,计算方法力求简洁明了。所选用的指标要能够切实应用于实际的灌区管理工作中,便于工作人员理解与执行,确保指标体系在实际操作层面具备可行性与实用性。
(四)动态性原则
考虑到灌区水资源状况会因季节更替、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而呈现动态变化,指标体系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与适应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进行适时调整与完善,以更好地契合灌区水资源调度的动态需求。
四、标准化指标体系构成
(一)水资源供给指标
水源可供水量:涵盖地表水(如河流、水库、湖泊等)、地下水以及其他可利用水源(如再生水、雨水集蓄利用等)的可供水量。通过在各类水源地设置精准的水量监测设备,并运用科学的水文模型对不同时段的来水量进行模拟与评估,从而确定其在不同季节、不同年份的可供给水量,为水资源调度提供坚实的基础数据支撑。
供水保证率:该指标用于衡量水源供水能力的可靠程度。其计算公式为实际供水量与设计供水量的比值,以百分数形式呈现。供水保证率越高,表明水源供水的稳定性越强,越能有效满足灌区多样化的用水需求。例如,在干旱年份,较高的供水保证率能够确保灌区农作物得到及时灌溉,降低旱灾损失。
(二)水资源需求指标
灌溉需水量:灌溉需水量的准确计算需综合考虑灌区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作物种类、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特性以及当地的气象条件(如气温、降水、日照、风速等)。目前,常用的作物需水量计算模型有彭曼 - 蒙特斯公式等。通过这些模型,能够精准计算出不同条件下的灌溉需水量,为合理制定灌溉计划、科学调度水资源提供关键依据。
非灌溉需水量:非灌溉需水量包含灌区生活用水、工业用水以及生态环境用水等多个方面。对于灌区生活用水,需结合当地人口数量、生活习惯以及用水设施等因素进行统计与预测;工业用水则要依据工业企业的生产规模、用水工艺以及用水重复利用率等指标进行核算;生态环境用水需根据灌区生态系统的类型、面积以及生态保护目标等确定。全面掌握非灌溉需水量,有助于在水资源调度中实现各类用水的统筹兼顾。
(三)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标
灌溉水利用系数:该系数用于衡量灌溉用水在从水源输送到田间并被农作物有效利用过程中的效率。其计算公式为田间实际灌入的有效水量与渠首引入的总水量之比。通过推广渠道防渗技术、改进田间灌溉方式(如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加强灌溉管理等措施,能够显著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减少水资源在输送和灌溉过程中的无效损耗。
单方水粮食产量:单方水粮食产量是衡量水资源利用经济效益的关键指标,反映了单位水量投入所产出的粮食产量。通过优化灌溉制度,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规律精准灌溉,同时结合科学施肥、选用优良品种等农业生产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单方水粮食产量,实现水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四)生态环境指标
地下水位变化:长期、持续地监测灌区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情况至关重要。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引发地面沉降、土壤沙化、植被退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合理的水资源调度应致力于维持地下水位在一个相对稳定且适宜的区间内,保障灌区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水质达标率:对灌区水源水、灌溉用水以及排水的水质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并计算水质达标率。确保灌溉用水符合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水质标准,避免因水质问题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严格控制灌溉排水对周边水环境的污染,通过合理规划排水系统、采用生态净化技术等措施,保障区域水环境质量。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构建的灌区水资源调度标准化指标体系,从水资源供给、需求、利用效率以及生态环境等多个维度出发,形成了一套全面、系统且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为灌区水资源的科学调度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与依据。通过在实际案例中的成功应用,充分验证了该指标体系的有效性与实用性。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水资源形势的日益严峻以及科技的飞速发展,未来灌区水资源调度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与机遇。在后续研究中,需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加强对新兴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灌区水资源监测、预测与调度中的深度应用研究,提高水资源调度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以更好地适应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长远需求,保障灌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卓蔓,周伍光,赵琴,等.基于数字孪生的灌区水资源调配支撑系统设计与实现[J].人民黄河,2024,46(S2):195-196.
[2]李林燕,马永刚,杨腾远.建设引黄灌区水资源监测体系的思考[J].水上安全,2025,(01):22-24.
[3]李彦富,李金明,胡其德,等.水闸变形监测系统设计与应用[J].四川水 利,2022,43(04):16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