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工程中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耿庆钰(一作) 蔡文昌(通讯)
滇鹰生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聚焦生态环境工程领域,深入探究水体生态修复技术。详细阐述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类修复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分析当前技术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旨在为提升水体生态修复效果、改善水环境质量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生态环境工程;水体生态修复;修复技术
一、引言
在生态环境工程体系里,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占据着极为关键的位置。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推进,人类活动对水体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干扰与破坏。从工厂排放的大量废水,到生活污水的肆意直排,再到农业面源污染的持续加剧,众多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面临着水质恶化、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严峻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威胁到水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还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如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渔业资源衰退等。因此,深入开展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对于改善水环境质量、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分类
(一)物理修复技术
引水冲污:引入清洁水源稀释污染物,改善水质。例如,城市内河可通过引入附近水库或河流的水快速降低污染物含量。但此方法仅转移污染物,并未根除。
底泥疏浚:挖出水体底部污染底泥,减少污染物释放,改善水环境。湖泊中通过疏浚可减少氮、磷和重金属等污染物的二次释放。需注意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扰动,处理疏浚底泥也是挑战。
(二)化学修复技术
化学絮凝法:通过添加絮凝剂促进污染物的凝聚与沉淀,以实现水质净化。例如,聚合氯化铝在处理悬浮物和胶体物质方面表现出色。然而,该方法可能引起二次污染问题,且絮凝剂的过量使用可能会对水体的pH值产生不利影响。
化学氧化法:采用强氧化剂(如臭氧、过氧化氢)对有机污染物进行分解。例如,臭氧氧化技术能够提升工业废水的生物降解性。尽管如此,该技术成本较高,且必须精确控制氧化剂的投加量,以避免对有益微生物群落造成损害。
生物修复技术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通过水生植物吸收营养物质和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从而改善水质。此外,水生植物还能为水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有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例如,在富营养化湖泊中种植水生植物可以降低营养盐的浓度,抑制藻类的过度繁殖。在应用此技术时,需谨慎选择植物种类,以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
微生物修复技术: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分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例如,活性污泥法在污水处理中的广泛应用。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等优点,但其效果易受温度、pH值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三、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现状
(一)成功案例
在一些地区,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太湖流域在过去几十年间,由于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蓝藻水华频繁爆发。近年来,通过实施底泥疏浚、种植水生植物、投放微生物制剂等一系列修复措施,太湖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蓝藻水华爆发频率和强度有所降低,水生态系统逐渐恢复。
(二)面临挑战
技术适应性问题:不同水体的污染程度、水文条件、生态系统结构等存在差异,现有的修复技术在某些情况下难以完全适应特定水体的修复需求。例如,一些偏远地区的小型河流,由于缺乏完善的监测和分析手段,难以准确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
长期稳定性问题:部分修复技术在短期内能够使水体水质得到改善,但长期来看,修复效果的稳定性较差。例如,一些化学修复技术虽然能快速降低污染物浓度,但可能会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潜在的长期影响,导致修复效果难以持久。
四、现存问题分析
(一)技术集成度低
目前,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大多是单一技术的应用,不同技术之间的协同集成不足。例如,物理修复技术主要解决水体的物理性状问题,化学修复技术侧重于污染物的分解转化,生物修复技术注重生态系统的恢复,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没有充分发挥各类技术的优势,形成有效的技术组合。
(二)缺乏长期监测与评估
在水体生态修复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修复效果的长期监测和评估不够重视。很多项目只关注短期的水质改善情况,缺乏对水生态系统长期演变的跟踪监测。这导致无法及时发现修复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也难以对修复技术的长期有效性进行准确评价。
(三)资金投入不足
水体生态修复项目通常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包括技术研发、设备购置、工程实施以及后期的维护管理等环节。然而,由于资金投入渠道有限,很多地区的水体生态修复项目面临资金短缺问题,限制了修复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修复效果的提升。
五、解决策略探讨
(一)加强技术研发与集成
开展联合攻关: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加强合作,针对水体生态修复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例如,研发新型的复合修复材料,结合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技术的优点,提高修复效果。
优化技术组合:根据不同水体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技术集成方案。例如,在处理富营养化湖泊时,可以先采用物理方法进行底泥疏浚,降低污染物负荷,然后利用化学絮凝技术进一步净化水质,最后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和投放微生物进行生态修复,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
(二)完善监测与评估体系
建立长期监测网络:在水体生态修复项目实施区域,建立长期的水质、水生生物、底泥等多指标监测网络,实时掌握修复过程中水体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例如,利用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水体的溶解氧、酸碱度、营养盐等指标。
制定科学评估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水体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标准,不仅关注水质指标的改善,还要综合考虑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恢复情况。例如,评估水生生物多样性的恢复程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三)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加大政府投入:政府应加大对水体生态修复项目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重点修复项目的实施。例如,通过财政预算安排,增加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项目的资金支持。
引入社会资本: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体生态修复项目。例如,采用 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企业投资建设和运营水体生态修复项目,通过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实现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赢。
六、结论
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对于改善水环境质量、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当前在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技术集成度低、缺乏长期监测与评估、资金投入不足等诸多问题。通过加强技术研发与集成、完善监测与评估体系、拓宽资金筹集渠道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有望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提升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的水平和应用效果。在未来的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中,我们需要持续关注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不断探索更加高效、可持续的修复方法,为保护和改善水体生态环境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许曹斌.生态环境工程中的生态修复技术与案例分析[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4工程技术应用与施工管理交流会论文集(下).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嘉兴分公司;,2024:3.DOI:10.26914/c.cnkihy.2024.058749.
[2]张书博.环境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研究[J].生态与资源,2024,(08):62-64.
[3]杨亚婷.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整治工程中的运用探析[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4,37(03):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