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及对策

作者

王成平

山西省名师博雅教育研究院 山西省太原市 710016

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承载着未来的希望,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乎个人的学业成就、职业发展与生活质量,更对社会的稳定繁荣起着关键作用。心理状态良好的大学生,在学业上更具钻研精神,能高效汲取知识,为未来职业发展筑牢根基;在社会交往中,以积极心态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传播正能量。

1 高校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机制

1.1 家庭环境对心理素质的影响

家庭环境宛如大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底色。家庭教养方式起到关键塑造作用,民主型教养下,父母尊重孩子意见,鼓励自主决策,孩子易形成自信、独立的心理品质,进入大学能积极适应新环境,主动参与社交与学术活动。反之,专制型教养家庭中,孩子长期被严格管控,自主性受压抑,步入大学后面对自由空间,可能因缺乏独立思考与决策能力而感到迷茫、焦虑。亲子关系的亲疏程度也影响深远,亲密的亲子关系为孩子提供强大情感支撑,使其在面对大学挫折时,能迅速从家庭获得鼓励与安慰,增强心理韧性;而疏离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在遭遇困境时孤立无援,易产生孤独、自卑心理。家庭氛围同样重要,温馨和睦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往往乐观开朗,对世界充满信任;长期处于争吵、压抑氛围的家庭,孩子易形成敏感、多疑性格,在大学人际交往中常缺乏安全感。

1.2 学业压力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学业压力贯穿大学生活,深刻影响其心理素质。大学课程难度大幅提升,专业课程深度与广度远超中学,如理工科的高等数学、物理等课程,复杂的知识体系与抽象概念让不少学生应接不暇。同时,学业竞争激烈,奖学金、保研资格的争夺使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据调查,超 60% 大学生认为学业压力大,其中约 30% 因学业压力产生不同程度焦虑、抑郁情绪。适度学业压力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使其积极进取,但过度压力则可能导致心理问题。长期高负荷学习,精神高度紧张,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出现失眠、食欲不振等躯体化症状,严重时甚至引发心理疾病,影响学业进程与身心健康发展。

1.3 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联

社会支持如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外部防护网。来自家庭、朋友、老师及社会机构的支持,能有效缓冲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家庭经济支持确保学生生活无忧,专注学业;情感支持给予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朋友间的陪伴与理解,在大学生遭遇挫折时,提供情绪宣泄出口,缓解孤独感。高校老师的关心与指导,在学业、职业规划等方面为学生指明方向。社会公益组织开展的心理健康讲座、咨询活动,也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心理援助。在良好社会支持下,大学生心理更健康,能积极应对学业、社交等难题。反之,缺乏社会支持,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时易陷入孤立无援境地,心理问题可能随之滋生。

2 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对策

2.1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是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应构建系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涵盖心理学基础知识、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处理等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样化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心理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技巧。专业心理辅导不可或缺,配备经验丰富、资质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针对学生在学业、情感、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困惑,给予个性化指导与帮助。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分享前沿心理研究成果与实用心理应对策略,拓宽学生心理认知视野,增强学生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意识。

2.2 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与促进

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意义重大。规律作息是基础,保证充足睡眠,让大脑与身体得到充分休息,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稳定情绪。合理饮食为身体提供必要营养,增强体质,良好身体状态是心理健康的基石。适度运动释放压力,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提升心理愉悦感。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如跑步、篮球、瑜伽等。同时,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娱乐时间,避免过度沉迷网络、游戏,培养有益兴趣爱好,如阅读、绘画、音乐等,丰富精神生活,缓解学习压力,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2.3 心理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技巧的培养

大学生需掌握心理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技巧,以应对生活中的压力与不良情绪。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与培训,教导学生运用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方法,缓解紧张情绪。培养积极思维方式,面对挫折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化压力为动力。教授情绪表达技巧,让学生学会合理宣泄情绪,避免情绪压抑。例如,鼓励学生通过写日记、与朋友倾诉等方式抒发内心感受。开展压力应对主题活动,模拟现实压力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压力管理能力,提升心理韧性,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与未来社会挑战。

3 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提升的策略与实践

3.1 心理素质评估与个性化发展规划

心理素质评估是精准提升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前提。高校运用专业心理测评工具,如症状自评量表(SCL - 90)、大五人格量表等,全面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性格特点与潜在心理问题。依据评估结果,为每位学生制定个性化发展规划。对于心理调适能力较弱学生,安排针对性心理辅导课程与训练;对具有心理优势学生,提供拓展心理潜能机会,如参与心理科研项目、心理健康社团组织工作等。通过个性化规划,满足学生差异化心理发展需求,助力学生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实现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提升。

3.2 校园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校园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高校加大对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建设投入,配备先进心理测评设备、舒适咨询环境。优化心理咨询预约流程,提高服务效率,确保学生能及时获得帮助。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制定详细危机干预预案,对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学生迅速介入,提供专业治疗与支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如心理健康月、心理知识竞赛等,营造关注心理健康校园氛围,消除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误解与偏见,鼓励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帮助。

3.3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完善与推广

完善与推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关键举措。在课程内容上,紧跟心理学前沿研究成果,融入现实案例,如网络心理健康、职场心理适应等内容,增强课程实用性。创新教学手段,运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线上通过精品课程视频、心理学习 APP 提供自主学习资源,线下开展互动式课堂教学,如小组讨论、心理实验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与专业素养。加大课程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度与参与度,使更多学生受益,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4 结语:

高校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通过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王红.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及对策研究[J].心理健康杂志,2021(3):56-63.

[2]张伟,刘芳.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形成与提升[J].教育心理学报,2020(5):78-85.

[3]王阳,李华.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评估及对策分析[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9(2):102-110.

[4]刘涛,赵丽.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8(4):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