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下设计有效小学数学活动的策略研究

作者

邓宇婷

河北省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寿王坟镇中心校 067250

一、转变教与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数学活动

(一)构建互动式课堂结构

传统的数学课堂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而有效的数学活动需要打破这种模式,构建“教师引导—学生主导—共同探究”的互动式课堂结构[1]。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不再直接讲解分数的概念,而是先让学生把一个苹果模型平均分给 2 个同学,思考每人能得到多少,在学生产生“半个”的认知后,引出“1/2”这个分数。接着让学生分组用正方形纸折出 1/4,有的学生对折两次得到四个小正方形,有的学生沿对角线对折得到四个三角形,教师让不同折法的学生展示并说明理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活动的组织者,学生从被动听讲者变成主动探究者,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不仅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还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这种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采用任务驱动式学习

任务驱动式学习能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参与数学活动,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教师设计“校园文具店补货”任务:给出文具店部分商品的单价,如铅笔盒 8.5 元、直尺 2.3 元、水彩笔 15.8 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现有资金 50 元,制定补货清单并计算总金额。有的小组想多进铅笔盒,有的小组侧重水彩笔,在计算过程中会遇到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问题。教师不直接告诉算法,而是让学生结合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尝试计算,再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修正错误。比如计算 时,学生可能会先算 8+2=10 ,再算 ,最后得出 10.8 元。通过完成真实的补货任务,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种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远比单纯的例题讲解更有效。

二、融入游戏元素,提升数学活动趣味性

(一)设计数学游戏活动

游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在教学“100 以内加减法”时,设计“数字卡片大作战”游戏。准备写有 1-100 数字的卡片,将学生分成小组。教师说出一个算式,如 35+23 ,小组内成员迅速找出对应的数字卡片并组合,看哪个小组速度最快且答案正确。在紧张刺激的游戏氛围中,学生不断练习加减法运算,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二)在游戏中巩固知识

通过游戏,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数学知识。在“图形的认识”教学后,开展“图形猜猜猜”游戏。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些图形的局部,如只露出三角形的一个角,让学生根据已学图形特征猜测是什么图形。学生需要回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特点进行判断。这个游戏不仅巩固了学生对不同图形特征的认识,还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三、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

(一)在真实情境中发现与提出问题

真实情境能让学生自然地发现数学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中,带学生参观学校的储物柜制作现场,看到工人正在给长方体柜子刷油漆。学生观察后会提出各种问题:“刷油漆的面积是柜子的哪些部分?”“一个柜子需要多少油漆?”“如果柜子有一扇门,计算面积时要去掉门的部分吗?”这些问题源于真实场景,学生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引导学生聚焦“如何计算刷油漆的面积”,引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让学生明白数学问题来自生活实际。

(二)运用数学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方法解决问题,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在“可能性”教学中,设计“摸球游戏”:准备一个不透明的盒子,放入 3 个红球和 2 个黄球。先让学生观察球的数量,猜想摸出哪种球的可能性大。接着让每个学生摸 10 次并记录结果,有的学生摸出 7 次红球、3 次黄球,有的学生摸出 6 次红球、4 次黄球。通过统计全班的摸球数据,发现红球出现的次数更多,验证了“数量多的球被摸出的可能性大”的猜想。然后改变球的数量,让学生再次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实验—推理—验证的完整过程,体会到概率的思想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四、组织小组合作,增强数学活动互动性

(一)合理分组

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成功的关键。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因素进行分组。将善于观察、数据处理能力较强的学生与思维活跃、表达能力好的学生分在一组。如在统计班级同学喜欢的课外活动时,有的学生负责收集数据,有的学生负责整理数据,有的学生负责制作统计图表,有的学生负责分析数据并汇报结果。通过合理分工,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二)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让小组合作探究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们经过讨论,可能会想到用排水法。他们准备一个长方体容器,测量出容器的长、宽、高,倒入适量水,记录水的高度。然后将不规则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再次记录水的高度。通过计算两次水的体积差,就能得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相互交流、共同探索,在合作中解决问题,提升了数学综合素养。

五、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在新课标背景下,通过贴合转变教与学方式、融入游戏元素、运用组织小组合作等策略,能够设计出有效的小学数学活动。这些策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通过生活场景中的数学活动,学生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游戏化的数学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积累了活动经验。

(二)未来展望

未来的小学数学活动设计,应继续紧密围绕新课标要求,不断创新教学策略。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挖掘信息技术在数学活动中的应用潜力,开发更多有趣、高效的线上数学活动资源。在生活与数学的融合方面,关注社会热点和科技发展,引入更多与时俱进的生活案例。持续优化小组合作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丰富的数学活动,助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金圣雄 .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的教学设计研究 [J]. 小学生 ( 下旬刊 ),2024,(11):16-18.

[2] 孔丹丹 , 杜杨 . 新课标下小学低段数学实践活动评价的设计[J]. 安徽教育科研 ,2023,(17):77-79.

[3] 陈芳妹 , 林涛 .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设计 [J]. 文理导航 ( 下旬 ),2023,(06):88-90.

邓宇婷( 1995.12—) 女 满 河北省承德市 本科 中小学二级教师 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