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 一站式” 学生社区高质量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实践路径探究
耿豪劼 张文静 夏雨
江苏大学 艺术学院 212000
1 引言
新质生产力作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先进生产力形态,正在重塑高等教育的内涵与发展路径。高校作为人才、科技与创新的重要结合点,亟需通过组织创新与制度变革回应新发展格局的要求。" 一站式 " 学生社区建设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通过组织重构与功能再造,正在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微观载体和创新场域。本研究基于嵌入性理论视角,提出学生社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 " 三嵌入 " 理论框架,并通过多案例比较研究,解析其内在作用机制与实践创新路径,为理解高等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互动关系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2 理论框架:嵌入性视角下的赋能机制
2.1 " 三嵌入" 理论框架的构建
借鉴 Granovetter 的嵌入性理论,本研究构建了包含制度嵌入、技术嵌入和关系嵌入的三维分析框架如图1 所示。制度嵌入指通过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范将创新要素植入社区治理结构;技术嵌入强调数字技术对社区功能的改造与赋能;关系嵌入关注多元主体间社会网络的构建与协同。
图1 学生社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 三嵌入" 理论框架

2.2 新质生产力的社区培育路径
新质生产力在社区层面的培育遵循 " 要素聚合—能力构建—价值创造 " 的演化路径。学生社区通过提供创新实验场、知识融合器和价值孵化器三重功能,加速知识溢出与技术扩散,形成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微观基础。
表1:学生社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三重功能

3 实践创新:多元嵌入的协同路径
3.1 制度嵌入:构建协同治理新格局
制度嵌入通过规则重构与机制创新形成治理合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创新 " 三元治理 " 模式,通过建立校企协同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和学生自治委员会,形成 " 共识引领、分工协作、互为支撑 " 的治理新格局。该模式实现了三个突破:一是打破组织壁垒,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二是重构评价体系,将技术创新贡献度纳入师生评价指标;三是建立容错机制,鼓励创新试错。
3.2 技术嵌入:打造数字赋能新范式技术嵌入通过数据驱动与智能赋能重塑社区生态。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 " 一脑三环 " 数字赋能体系," 城市大脑 " 实现数据实时感知与智能决策;内环建设智慧学习空间,中环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外环连接产业创新网络。该体系通过 177 万个学生数字画像,实现创新资源的精准配置与个性化支持,显著提升创新效率。
3.3 关系嵌入:培育创新网络新生态
关系嵌入通过网络构建与信任机制激活社会资本。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打造 " 创新共同体 ",形成四层网络结构:核心层是导师 - 学生创新团队,中间层是跨学科项目组,外围层是校企合作平台,环境层是区域创新系统。通过定期举办 " 创新沙龙 " 和 " 技术工作坊 ",建立基于信任的知识共享机制,加速隐性知识的传递与转化。
4 创新成效与挑战
4.1 实践成效:三维赋能的协同效应
多所高校的实践表明," 三嵌入 " 模式产生了显著的协同效应: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学生创新能力指标提升 40% 以上;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专利申报数量年均增长 35% ;在创新文化建设方面,形成了敢于创新、宽容失败的社区氛围。
4.2 现实挑战:嵌入张力与制度困境
实践中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嵌入张力,外部创新需求与内部制度刚性之间存在矛盾;二是协同障碍,部门壁垒导致创新资源碎片化;三是评价滞后,缺乏衡量社区创新贡献的有效指标。
表2:学生社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挑战与应对

5 优化路径:构建" 双循环" 赋能模型
5.1 内部循环: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
构建" 需求识别—资源整合—能力生成" 的内循环机制。通过建立创新需求图谱,精准识别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人才、技术、资本的需求;通过打造资源集成平台,实现创新要素的一站式供给;通过构建能力生成工场,将创新要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5.2 外部循环:创新生态的协同共生
构建" 多元参与—价值共创—生态演化" 的外循环机制。通过建立创新联盟,吸引企业、科研机构、政府等多方主体参与;通过设计价值分配机制,确保各参与方共享创新收益;通过推动生态演进,形成自我更新、持续优化的创新生态系统。
6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构建 " 三嵌入 " 理论框架和 " 双循环 " 赋能模型,揭示了学生社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发现:学生社区通过制度、技术、关系三个维度的嵌入,成功打通了创新要素聚合—创新能力构建—创新价值创造的转化通道,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微观基础。
总之,高校" 一站式" 学生社区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不仅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关系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只有将学生社区建设置于国家发展大局中思考和谋划,才能充分发挥其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简介:耿豪劼(1995.06),男, 汉族 江苏镇江 工程硕士,讲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 一站式” 学生社区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批准号:2024SJSZ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