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园教师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

作者

周曦

青岛市市南区太湖路幼儿园 266000

1. 引言

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将学前教育纳入整体布局,交互式白板、学习类APP、智能玩教具等迅速进入幼儿园课堂。然而,设备高配与教师低能的反差日益凸显:多数教师仅能完成开关机与简单演示,缺乏深入挖掘教育功能的意识与方法;面对网上海量资源,既无筛选标准,又无改编能力;拍摄幼儿照片、视频随意上传,屏幕时间任意延长,伦理风险不断累积。教师专业发展亟需一条从“会用”到“善用”再到“慧用”的清晰路径。本文立足园本实际,围绕工具操作、资源整合、伦理安全三大痛点,构建系统化、可持续的支持策略,以期为学前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实践样本与政策参考,助力幼儿在数字时代健康、快乐成长。

2. 幼儿园教师数字化应用能力的现实困境

2.1 教师对交互式白板、学习APP、智能玩教具使用熟练度低

在日常教学中,幼儿园教师面对交互式白板、学习 APP 以及智能玩教具时,往往仅停留在开机关机、简单演示的初级阶段,缺乏深入挖掘工具教育功能的意识与能力。教师普遍反映设备更新速度快,功能复杂,缺乏系统培训与持续指导,导致技术焦虑。此外,园本教研活动偏重教育理论,缺少“做中学”的实操环节,教师难以将工具操作与具体教学情境有效融合,造成“高配置、低利用”的现象,既浪费了教育资源,也限制了幼儿深度探究与个性化发展的可能。

2.2 教师筛选、改编、生成数字资源能力不足

教师在开展数字融合教学时,经常面临“资源过载”与“质量焦虑”的双重困扰。面对网络上大量动画、微课、AR 素材,教师缺乏明确的质量判断标准,难以快速筛选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与教育目标的优质资源;即便找到合适素材,也往往直接照搬使用,缺乏必要的改编与再创造,导致资源与幼儿实际经验脱节,教学活动流于表面。此外,教师自身缺乏简单易用的资源生成工具与方法,难以根据班级幼儿的兴趣与发展需要自主创作短小精炼的微课或互动素材,制约了生成性课程的有效实施。

2.3 信息隐私、屏幕时间控制意识薄弱

教师在记录幼儿学习过程时,常常忽视个人信息保护,随意拍摄并上传幼儿照片或视频至班级群、云平台,未进行必要的模糊处理或征得家长同意,存在泄露幼儿隐私的风险;同时,教师在组织数字融合教学时,对幼儿单次屏幕使用时长缺乏科学控制,往往以“内容优质”为由延长使用时间,忽视了对幼儿视力与专注力的潜在影响;家长亦存在“电子保姆”依赖,晚间继续让幼儿使用同款APP,家园协同缺位,伦理风险与安全漏洞日益凸显。

3. 幼儿园教师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系统性策略

3.1 微项目“5R”实训

以真实活动场景为任务,采用 Real 场景 $$ Rapid 设计 $$ Reflective观摩 $$ Revise 优化 $$ Report 分享的闭环训练,快速提升工具熟练度并转化为教学设计能力针对教师工具操作薄弱问题,设计两周一轮的“5R”微项目实训。首先,教师基于近期真实主题活动提出具体需求,导师现场指导工具功能与教学整合要点;随后,教师快速完成活动方案设计并现场试教,同伴进行课堂观摩与即时反馈;接着,教师根据反馈迅速调整优化教学策略,再次实施;最后,教师在园本教研会上以微视频形式分享前后对比与反思成果。通过循环往复的“做中学”过程,教师逐步克服技术焦虑,实现从“会使用”到“善用”再到“慧用”的转变,有效提升工具操作的熟练度与教学创新能力。

3.2 区域“数字资源超市” + 园本众筹

建立分级分类的开放资源库,配套改编模板与同伴互助审核机制,教师可一键下载、二次开发,并通过社群共享迭代 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建设“数字资源超市”,按照领域、年龄、难度等维度对资源进行精细化分类,每份资源均附带简洁易懂的改编模板与操作指南,教师可快速实现二次开发与个性化调整;园所内成立“众筹审核小组”,由技术骨干与学科骨干共同对教师改编后的资源进行快速审核与星级评定,审核通过即可上传共享,形成良性迭代;每周固定开展“资源快闪”分享活动,教师现场展示改编成果与使用心得,促进经验交流与共同成长。通过该机制,教师资源整合与生成能力逐步提升,数字资源真正服务于幼儿个性化学习与教师专业成长。

3.3“双线”伦理工作坊

线上推送情景微课与案例警示,线下组织家长—教师联合研讨,形成“幼儿数字行为公约”与“屏幕时间管理卡”,实现家园同步、可操作的伦理规范针对伦理安全问题,构建“双线”伦理工作坊。线上,教研室开发情景式微课与案例警示,直观呈现信息泄露风险与过度用屏危害,教师完成学习后方可进入下一轮培训;线下,每月组织家长与教师联合圆桌研讨,共同制定《幼儿数字行为公约》,明确拍摄范围、存储期限、共享对象等规范,并设计“屏幕时间管理卡”,按年龄段设定每日总时长与单次时长红线,教师与家长每日共同记录与监督。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教师与家长同步提升伦理意识,形成切实可行、家园协同的操作规范,切实保障幼儿信息安全与健康成长。

4. 结语

提升幼儿园教师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是技术、教育与伦理融合的系统工程。本文提出的“5R 实训—资源超市—伦理工作坊”模式,打通了教师专业成长、资源共建共享与家园协同治理的完整闭环,实现了教师能力、课程质量与幼儿权益的同步提升。实践证明,当教师摆脱技术焦虑,能够熟练而创造性地使用数字工具时,幼儿的学习兴趣、探究深度与个体差异回应均显著增强;当资源整合与伦理规范同步落地,家长从质疑者变为合作者,幼儿园也成为社区数字素养提升的辐射中心。面向未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数据画像等新技术将带来新的伦理挑战,需要政府、园所、家庭与社会多方联动,持续完善标准、培训与监管机制,让数字化真正成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而非风险源。

参考文献

[1] 刘国艳 , 李华馨 .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幼儿园教师数字素养研究 [J]. 早期教育 , 2024, (36): 17-21.

[2] 陶莹. 幼儿园数字化设备使用现状调查研究 [J]. 幼儿教育,2024, (Z6): 9-12.

[3] 陈雪莲 . 幼儿园教师数字化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策略 [J]. 家长 , 2024, (19): 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