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要点

作者

陈路凤 陈柱英

曲靖市麒麟区人民医院 云南曲靖 655000

  

一、引言

脑卒中,这一威胁全球健康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正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严峻挑战。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每年新增脑卒中患者超过1500 万例。而我国,作为人口众多的国家,脑卒中发病率尤为突出,年新增病例数量惊人,占全球总数的很大比重。脑卒中不仅发病率居高不下,其导致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也极高,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静脉溶栓治疗作为脑卒中急性期的重要治疗手段,已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然而,溶栓治疗的效果不仅取决于药物的疗效,还受到护理质量的严重影响。因此,深入研究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要点,对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要点,包括溶栓前的患者评估、心理准备,溶栓中的生命体征监测、药物管理、并发症观察与预防,以及溶栓后的病情观察、并发症处理、康复指导和健康教育等方面。通过文献综述和综合分析,总结关键护理要点,为护理人员提供科学的指导,以期优化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护理人员在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技能,还能为临床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通过优化护理流程、提高护理质量,有望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二、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概述

(一)静脉溶栓治疗原理

静脉溶栓治疗是脑卒中急性期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其原理主要是通过静脉给药,将溶栓药物输送到血栓部位,使血栓溶解,从而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流灌注,减轻脑组织的损伤。当脑卒中发生时,脑血管内的血栓会阻断血流,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静脉溶栓治疗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血流,可以有效改善脑组织的缺血状态,减少脑细胞的死亡,从而保护脑功能,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据研究表明,静脉溶栓治疗在脑卒中急性期具有显著的疗效。在发病后的几个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可以显著减少脑组织的梗死面积,改善患者的预后。同时,溶栓治疗还可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进一步保护脑组织。

(二)溶栓药物及其使用

目前,溶栓药物在临床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常用的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以及尿激酶原等。rt-PA 作为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的溶栓药物,已被证实具有确切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而尿激酶原则在我国也有一定的应用基础,但其具体疗效及安全性仍需更多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在使用这些溶栓药物时,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机至关重要。通常,rt-PA 的推荐剂量为体重的0.9mg/kg,且总量不得超过90mg,需在卒中发生后4.5 小时内使用。而尿激酶原的使用剂量和给药时间则需根据具体药物种类和患者病情来确定,必须由专业医生指导。值得注意的是,溶栓药物的使用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如出血、过敏等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溶栓药物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年龄、性别、病史、凝血功能等,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

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是指从脑卒中发病到开始溶栓治疗的时间间隔。这个时间窗对于溶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一般来说,脑卒中发病后的4.5 小时内是溶栓治疗的最佳时间窗。在这个时间窗内进行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然而,由于脑卒中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复杂性,部分患者在发病后可能无法及时到达医院或接受溶栓治疗。因此,对于错过最佳时间窗的患者,是否进行溶栓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型溶栓药物的研发,未来可能会进一步拓宽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为更多患者提供治疗机会。

三、静脉溶栓治疗前的护理准备

(一)患者评估

在静脉溶栓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是至关重要的。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据研究显示,年龄在 80 岁以下、症状出现时间在 4.5 小时以内的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最佳。此外,还需评估患者的血压、血糖、凝血功能等生命体征,确保患者符合溶栓治疗的适应症,并排除出血性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禁忌症。具体数据方面,如患者的收缩压应控制在 180mmHg 以下,舒张压控制在 110mmHg 以下,血糖水平应维持在正常范围或稍高但不超过 200mg/dL。同时,通过 CT 或MRI 等影像学检查,确认患者是否存在缺血性脑卒中病灶,并评估病灶的大小、位置及血管闭塞情况,为制定个性化的溶栓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二)溶栓前准备

溶栓前的准备工作同样不容忽视。需确保患者处于平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同时,建立静脉通道,首选上肢粗直静脉,以便快速输注溶栓药物。在溶栓药物的选择上,如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常用的溶栓药物之一,其标准剂量为 0.9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 90mg,需在 1 小时内完成输注。此外,还需准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药品,如除颤器、升压药、止血药等,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紧急情况。在溶栓前,还需与患者及其家属 充分沟通,解释溶栓治疗的目的、方法、可能的风险及并发症,并取得其知情同意。

(三)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对于静脉溶栓治疗前的脑卒中患者来说至关重要。这类患者常常因病情突发且严重,而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这些情绪不仅会降低治疗效果,还可能带来其他心理问题。因此,护理人员需耐心倾听患者心声,给予安慰和鼓励,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研究表明,心理护理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配合度,进而增强治疗效果。此外,护理人员还需向患者及其家属传授脑卒中及溶栓治疗的相关知识,消除他们的疑惑,增强他们的治疗配合度。借助心理护理手段,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提升其生活质量,从而为溶栓治疗的顺利开展创造积极的环境。

四、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要点

(一)生命体征监测

在脑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期间,生命体征的监测是至关重要的。护理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体温等关键指标。据研究显示,约有 30% 的脑卒中患者在溶栓治疗过程中会出现血压波动,其中15% 的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高血压或低血压反应。因此,每 5-15 分钟进行一次血压测量是必要的,以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血压异常。同时,心率和呼吸频率的监测也不容忽视,它们能反映患者的心脏功能和呼吸状态。若心率超过 100 次 / 分或呼吸频率超过 24 次 / 分,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评估和处理。此外,体温的监测对于预防感染等并发症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溶栓药物管理

溶栓药物的管理是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常用的溶栓药物如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需要在特定的时间窗内(通常为发病后 4.5 小时内)给予,并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和速度输注。护理人员需确保药物的准确配制和输注,避免药物浪费或过量使用。据临床数据显示,正确使用 rt-PA 的患者中,约有 60% 能实现血管再通,从而减轻脑损伤。在药物输注过程中,护理人员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是否出现过敏反应、出血倾向等,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并发症观察与预防

静脉溶栓治疗虽有效,但也可能带来颅内出血、过敏反应及低血压等并发症。护理人员需保持高度警觉,具备专业判断,迅速识别并处理这些风险。其中,颅内出血是尤为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病率在2%-7% 之间。因此,溶栓治疗后的24 小时内,护理人员需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及肢体活动,以评估是否存在颅内出血的潜在风险。对于可能过敏的患者,需预先备好抗过敏药物及急救设施。同时,低血压也是常见的并发症,护理人员需持续监测血压,灵活调整输液速度及药物剂量,确保患者安全。

(四)患者体位与舒适度管理

静脉溶栓治疗中,患者体位的选择与舒适度管理亦不容忽视。护理人员需精心安排患者体位,如平卧位或侧卧位,确保患者感到舒适并减轻身体负担。此外,定期协助患者变换体位,防止压疮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也是至关重要的。针对有焦虑、恐惧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还应提供适时的心理慰藉和支持,以提升他们的治疗配合度和整体舒适度。

五、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护理与康

(一)病情观察与记录

溶栓治疗完成后,持续观察并记录患者病情变化是护理工作的核心。护理人员需紧密监控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确保其处于正常范围。同时,要留意患者的意识清晰度、瞳孔反应及肢体活动,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具体而言,溶栓后,护理人员需每隔 15-30 分钟记录一次生命体征,并特别关注血压管理,建议收缩压维持在 120-140mmHg,预防再次脑出血。此外,若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特别是喷射性呕吐等症状,需高度怀疑脑出血,并立即通知医生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患者安全。

(二)并发症处理

溶栓治疗后,患者可能面临多种并发症,其中出血转化尤为常见。出血转化指的是,在脑梗死初次进行头颅 CT 或 MRI 检查时未检测到出血,但后续的复查中却发现存在颅内出血的情况。该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大约在10%至48%之间,而症状性出血转化的发生率则较低,约为 2% 至 7%。一旦发生出血转化,应立即停用溶栓药物,并进行紧急的头颅 CT 扫描,以评估出血情况。同时,要检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必要时给予抗纤溶治疗。除了出血转化外,患者还可能出现系统性出血、血管再闭塞、过敏以及脑水肿等并发症。对于这些并发症,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三)康复指导

溶栓治疗后的患者需要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康复训练的内容包括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治疗等。物理疗法主要通过运动训练来改善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作业疗法则侧重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言语治疗则针对有语言障碍的患者进行训练。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体位摆放和翻身训练,以预防压疮和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在康复过程中,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积极配合训练,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四)健康教育

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之旅中,健康教育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护理人员需细致地向患者及其家属阐述脑卒中的相关知识,涵盖病因、症状表现、治疗方案及预防手段等多个方面。同时,应引导患者采纳合理的饮食习惯,进行适量的身体锻炼,并戒烟限酒,以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此外,还要教会患者自我监测病情,识别并妥善应对可能发生的异常情况。通过系统的健康教育,能够提升患者及其家属对脑卒中的认知水平,增强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进而有效减少脑卒中的复发和致残风险。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系统的文献综述和综合分析,详细阐述了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要点。在溶栓前的阶段,强调了患者评估和心理准备的重要性,确保患者符合溶栓治疗的适应症,并减轻其焦虑和恐惧情绪,为后续的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溶栓中,重点关注了生命体征的监测、药物管理的准确性和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以保障治疗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溶栓后,则注重病情观察、并发症处理、康复指导和健康教育,以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研究结果显示,优质的护理服务在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精细化的护理管理,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这不仅体现了护理工作的专业性和重要性,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

展望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护理理念的持续更新,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和精细化。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护理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疾病治疗的新需求。同时,加强跨学科合作,促进医疗、护理、康复等多领域的紧密协作,将为脑卒中患者提供更加全面、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此外,开展更深入的护理研究,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护理模式和方法,也将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晓云 , 赵颖 , 鹿倩倩 . 个性化心理护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影响探讨 [J]. 心理月刊 ,2022,17(20):156-158.DOI:10.19738/j.cnki.psy.2022.20.049.

[2] 司文兰 . 责任制护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J]. 甘肃医药 ,2022,41(03):281-282+288.DOI:10.15975/j.cnki.gsyy.2022.03.010.

[3] 杨春霞 , 柯亚兰 . 分析中西医综合康复护理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偏瘫患者的影响 [J]. 中医临床研究 ,2021,13(14):86-88.

[4] 王盼 . 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评价 [J]. 黑龙江中医药 ,2020,49(04):308-309.

[5] 王莹 , 程燕 , 钟平 . 以卒中护士为主导的护理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的探讨 [J].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20,39(03):294-296+300.

[6] 孙杰 , 王丽萍 , 张萍 . 护理流程优化干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超早期静脉溶 栓 治 疗 中 的 应 用 效 果 [J]. 临 床 医 学 研 究 与 实 践 ,2020,5(14):165-166.DOI:10.19347/j.cnki.2096-1413.202014063.

[7] 刘鹏 , 张一凡 . 护理行为节点线性引导法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的应用 [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0,31(01):164-166.

[8] 季维芹, 朱翠平. 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患者治疗预后效果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9,4(43):81.

[9] 李娜 . 细致化护理干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rt-PA 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 [J].临床研究 ,2019,27(09):189-190.

[10] 张艳柳 . 责任制护理干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rt-PA 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J].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8,41(06):157-158.

[11] 林瑛 , 曾晴 , 谢琰 . 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流程对 4.5h 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