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作者

石俊杰

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胡庙乡农业农村服务中心 河南驻马店 463000

一、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生态农业经济作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受到了广泛关注。生态农业强调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以绿色、低碳、循环为核心理念,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深入研究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策略,对于推动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态农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2.1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过度依赖化肥、农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产品产量,但也带来了土壤板结、水源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诸多生态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通过采用绿色种植、养殖技术,如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病虫害、循环农业模式等,减少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例如,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杂交水稻种植中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示范田化肥使用量相比传统种植减少约 30% ,产量却提高了 15% 左右,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2.2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生态农业注重农产品品质的提升,通过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时,生态农业还通过拓展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以衡南县为例,当地大力推广油茶种植 “六化” 新技术,充分发挥 “油茶 + ” 的跨界效应和产业优势,不断延伸油茶系列精深加工链条,开发差异化、特色化油茶系列附加产品,成为助力当地群众增收的 “绿色引擎”。

2.3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生态农业强调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生态修复技术等措施,有效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比如,长沙县蔬菜种植基地联合运用物理和生物防治手段,安装了 500 多盏太阳能杀虫灯和 1000 多个昆虫性诱捕器,覆盖蔬菜种植面积 2 万余亩,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 50% 以上,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到99% ,不仅保障了蔬菜质量安全,还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使乡村更加宜居宜业。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3.1 农业废弃物处理滞后

农业废弃物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废旧农膜等。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废弃物产生量日益增加,但处理水平却相对滞后。许多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农业废弃物处理机制和配套设施,导致大量农业废弃物随意堆放、焚烧或排放,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还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例如,部分农民缺乏环保意识,农作物种植中过量施入化学药剂与肥料等,肥料内有害物质随着自然降雨渗入河流、地下等,污染本地水源,对居民与畜禽健康构成很大的威胁。

3.2 生态农业发展规模受限

虽然一些地区创建了农业生态示范点,但总体上生态农业发展规模较小,土地零散,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生态农业示范点的农产品技术含量偏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的应用较为落后,难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此外,示范点之间的关联性不够紧密,未能充分整合本地的文旅业、工业资源等其他资源优势,无法形成强大的产业合力,限制了生态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

四、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4.1 发展农村环保产业链

4.1.1 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

实施农村作物秸秆禁烧政策,积极探索秸秆资源化利用途径,如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化、秸秆能源化等。在乡村污水处理方面,遵循“一村一策” 原则,根据不同村庄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宜的污水处理技术和设施,提高农村污水处理能力。推广有机肥和抗虫害品种,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严肃整顿畜禽养殖乱排污现象,积极研发沼气、制肥、循环水等多种畜禽粪便处理方案,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4.1.2 推广沼气技术

沼气技术是处理有机废物的有效手段,具有处理浓度高、发酵剩余物量少、杀菌成效显著、设备构造简单、能耗低、经济性好等优势,且能产生新能源 —— 沼气。农户可自建沼气池,用于处理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产生的沼气可作为生活能源,沼液、沼渣则是优质的有机肥料。通过综合利用沼液、沼渣,如沼液叶面喷施、浸种、养鱼,沼渣种菇、养蚯蚓等,既能有效防治植物病虫害,又能增加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例如,某地区建设了 300m2 沼气项目,以牛粪作为主要发酵原料,采用卧式搅拌、厌氧反应器(CSTR)工艺发酵,使 “三沼” 实现了闭环式应用,并用太阳能热循环维持罐内发酵恒温,保证了冬季低温时段内设备依然能稳定运作。

4.2 扩大生态农业发展规模

4.2.1 加强生态农业示范点建设

加大对生态农业示范点的扶持力度,扩大示范点规模,整合零散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加强生态农业示范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例如,在生态农业示范点建设智能温室,通过物联网设备自动调控温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结合大数据分析优化种植方案,实现农产品 “一棚多季,一年多收”,品质均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4.2.2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加强生态农业与文旅业、工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充分挖掘本地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打造 “生态农场 + 乡村民宿 + 民俗体验”等综合模式,开发亲子农耕体验、水果采摘、户外拓展等旅游项目,吸引城市游客。同时,加大对农产品深加工的支持力度,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例如,某地区依托当地丰富的水果资源,发展水果采摘、水果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五、结论

在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然而,当前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着农业废弃物处理滞后、发展规模受限、科技支撑不足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应采取发展农村环保产业链、扩大生态农业发展规模、强化科技支撑等策略,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未来,随着生态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推广,生态农业经济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助力农村地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 马春华 . " 浅析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 { 农业开发与装备 } (2019).

[2] 田永明 . " 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分析 ." { 知识经济 } 1(2024):29-31.

[3] 佟丽杰 . " 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策略 ." { 山西农经 } 6(2023):138-140.

作者简介:

石俊杰,1978 年 7 月,女,汉族,籍贯:河南省驻马店市,中级经济师,本科,研究方向:农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