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巧用图解法破解力学难题:高三物理二轮复习新策略

作者

王云 彭睿昕

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 611134

在高考物理的冲刺阶段,高三学子们正面临着从知识积累到能力进阶的关键跨越。力学作为物理学科的基石模块,其题目往往以情境复杂、过程多变著称,尤其在动态平衡、多力合成与运动关联等题型中,传统的代数运算常使学生陷入繁琐的公式堆砌与冗长的计算泥沼。本文结合最新教学实践,向广大考生推介一种高效、直观且极具普适性的解题利器——图解法,并详细阐述其在力学专题复习中的深度应用。

一、图解法:从思维定式到破局利刃

长期的学习惯性使多数学生形成对代数方法的路径依赖,面对力学问题时习惯性列方程求解。然而当题目涉及多个动态变化的矢量关系时,代数法极易陷入变量众多、方程耦合的困境。图解法凭借其可视化优势,将抽象的力、速度、加速度等矢量通过直观图形呈现,巧妙规避复杂运算,直击物理过程本质。例如在三力平衡问题中,闭合矢量三角形法则能瞬间揭示各力间的几何关联,让原本隐匿于方程背后的比例关系跃然纸上。

二、进阶路径:构建系统思维框架

(一)基础夯实:三力平衡的图形密码

【例 1】( 2013 ·天津卷·5 )如图所示,小球用细绳系住,绳的另一端固定于 o 点 . 现用水平力 F 缓慢推动斜面体,小球在斜面上无摩擦地滑动,细绳始终处于直线状态,当小球升到接近斜面顶端时细绳接近水平,此过程中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 FN 以及绳对小球的拉力 FT 的变化情况是

A. FN 保持不变, FT 不断增大

B. F⋅N 不断增大, FT 不断减小

C. FN 保持不变, FT 先增大后减小

D. FN 不断增大, FT 先减小后增大

 

【解析】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重力、支持力N F 、拉力T F 组成一个闭合的矢量三角形,由于重力不变、支持力 FN 方向不变,斜面向左移动的过程中,拉力 FT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β 减小,当 β=θ 时,F⋅T⊥F⋅N ,细绳的拉力 FT 最小,由图可知,随 β 的减小,斜面的支持力 FN 不断增大, FT 先减小后增大.故D 正确,ABC 错误

【评价】传统思路需分解力的大小方向,而图解法通过构造由重力、绳张力与支持力组成的闭合三角形,瞬间洞察最小拉力应垂直于支持力方向,无需复杂三角函数运算即可锁定答案。

(二)思维跃迁:多力问题的降维转化

【例 2】(2010 ·新课标卷·18 )如图所示,一物块置于水平地面上。当用与水平方向成 60 角的力 F1 拉物块时,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改用与水平方向成 30 角的力 F2 推物块时,物块仍做匀速直线运动。若 F1 和 F2 的大小相等,则物块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解析】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受重力 mg 、支持力 FN 、滑动摩擦力 Ff 、外力 F 。将支持力 FN 与滑动摩擦力 Ff 合成得到全反力 FR,全反力 FR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始终满足  即全反力 F的方向保持不变。将重力 mg 、全反力 FR 、外力 F 组成一个闭合的矢量三角形,由于重力 mg 不变,全反力 FR 方向不变,改变外力 F 方向,外力 F 与全反力 FR 垂直时取最小值。由题意知 F1 、 F2 大小相等,则F1 、 F2 分居 Fmin 两侧且关于 Fmin 对称。由几何关系易知 α=15 ,即µ= tanα= 2 − 3 ,故 B 正确,ACD 错误

【评价】面对四力平衡难题,图解法引入“全反力合成”思想,将摩擦力与支持力合成为全反力,巧妙将四力问题转化为熟悉的三力平衡场景。这种等效替代策略不仅简化受力分析,更深化学生对力的本质认知,理解不同性质力的相互叠加与替代可能性。

(三)跨界融合:动力学中的图形化思维

【例 3】(2023 ·北京卷·11)如图所示,一物体在力 F 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物体质量为 m ,加速度大小为 a ,物体和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μ ,重力加速度为 g ,在物体移动距离为 x 的过程中

A.摩擦力做功大小与 F 方向无关

B.合力做功大小与 F 方向有关

C. F 为水平方向时, F 做功为µmgx

D. F 做功的最小值为max

【解析】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受重力 mg 、支持力 FN 、滑动摩擦力 Ff 、外力 F ,物体在这些力的共同作用下做匀加速运动。将支持力 F⋅N 与滑动摩擦力 Ff 合成得到全反力 FR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始终满足 tanα=μ 。将外力 F 、重力 mg 、全反力 FR 平移至首尾相连,根据矢量求和的规律可知合力由 mg 的起点指向 FR 的终点,即  。由于重力 mg 、合力  不变,全反力 FR 方向不变,令外力 F 方向由水平开始逆时针旋转,直至 FR=0 。外力 F 先减小后增大,全反力 FR 一直减小, Wf=FRtanα⋅x , Wf 受外力 F 方向方向的影响,故 ΔA 错误。 ⋅ x=max ,合力做功大小与 F 方向无关,故 B 错误。外力 F 水 平 时, W⋅F=F⋅x , 但 F-μmg=ma,F=ma+μmg, WF=(ma+μmg)⋅x ,故 C 错误。当外力 F 与水平方向夹角为 θ 时,WF=Fcosθ⋅x , F⋅R=0 时外力 F 的水平分量 Fcosθ 取到最小值 ma ,即 WF 最小值为 max ,故 D 正确。

【评价】在动力学问题中,图解法同样威力彰显。面对四力作用下的匀加速难题,图解法先将摩擦力与支持力合成为全反力,重力、全反力、外力 F 依次首尾相连,矢量合成后即合外力  ,问题即转化为熟悉的动态分析问题。像这样利用图解法处理动力学问题,既简化了数学分析,也深化了学生对力的本质认知,更为日后学习非惯性系及惯性力打下基础。

三、实战方略:高考考场的致胜密钥

(一)三步思维链:规范解题流程

判类型(静力平衡/ 动力学)、绘图形(规范标注、闭合性检查)、找关系(几何特征与物理规律联立),这套思维链条帮助学生建立标准化解题流程,避免因作图不规范导致的逻辑断裂,提升解题成功率。

(二)真题驱动:贴近高考实战

精选高考真题及经典改编题(如上述例题)作为训练载体,让学生在熟悉高考命题风格的同时,反复锤炼图解技能,积累应对各类力学情境的实战经验。

(三)错例诊断:加固薄弱环节

针对学生常见错误,如比例失真、方向偏差等,进行专项错例分析,强化规范作图意识,巩固图解法应用基础。

四、素养落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跃迁

图解法的深度应用,不仅提升解题效率,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模型建构素养。通过图形化分析,学生学会在复杂情境中提炼关键要素、建立有效模型,实现从机械刷题到深度理解的思维转型。

高考物理的赛道上,掌握图解法这一利器,就握住了开启力学难题宝库的钥匙。考生们应在日常训练中勤加练习,让图形思维成为肌肉记忆,在考场上以图破局,轻松应对力学挑战,向着理想高校奋力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