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创新视域下谈城乡结合部中学体育考试及评价体系重塑探究

作者

董超群

重庆市涪陵区龙桥街道龙桥初级中学校 400800

城乡结合部是特殊的地域单元,它的教育生态呈现出繁杂的特点,该区域的中学体育教育,一方面受到城市教育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保存着乡村教育的一些特征,学生在身体发育状况,运动基础,兴趣特长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现有的体育考试和评价体系大多按照统一的量化标准来执行,这种“一刀切”的模式在城乡结合部场域当中,其适宜性和有效性遭遇难题,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每一个学生在体育学习上的收获和提升,所以对它展开创新性重塑很有实际价值。

一、城乡结合部中学体育评价的现实困境

城乡结合部中学体育评价工作,正处在一种比较复杂的交汇点上,学生构成的多样性是它遇到的第一个难题,许多流动人口子女与本地学生的混杂,造成学生群体在以往的体育经历,身体机能水平以及运动技能掌握情况方面差距很大,统一的达标性测试,对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也许会变成不小的难题,而对另外一些有特长的学生来说,就可能缺少足够的激励作用,体育教学资源的分配常常不均匀,场地设施,器材种类与数量存在差别,这就直接制约了部分考核项目的执行,使得评价内容的选择余地变小,无法做到全面[1]。

二、体育评价体系重塑的核心理念

(一)从单一结果导向转为过程追踪

评价体系的更新,首先得改变视角,由关注学生在某个时间点上达到的最高水平,转变为持续追踪学生在整个学习周期内的发展轨迹,过程性追踪不是说轻视结果,而是承认结果的同时,更重视学生的进步幅度和努力程度,这种观念把评价活动融入日常体育教学中,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单元技能测验,体育活动参与度分析等多种形式,形成一个连贯的,动态的评价记录,可以捕捉到学生在各个阶段的成长变化,给体育教育工作者给予更详尽的反馈信息,进而做到对教学策略的及时调整。

(二)从身体素质本位迈向素养融合

现代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单纯的身体技能掌握者,所以评价体系必须打破长期以来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为绝对核心的“身体本位”局限,转向对体育核心素养的综合考量,这就意味着评价内容要扩大,把体育品德、健康行为、合作探究能力等纳入评价范围,比如设置团队协作项目,看学生能否有效沟通、互相配合,设置体育知识问答,看学生是否懂得科学锻炼、健康生活,设置赛场行为表现,看学生是否尊重对手、遵守规则,这种融合性的评价理念,让评价体系更立体、更丰满[2]。

(三)从标准化考核走向个性化适应

城乡结合部学生群体存在差异性,所以无法用统一的“一把尺子”去量准所有的学生,评价体系的重塑需体现个性化与适应性的特点,这就要求评价标准具备一定的弹性与层次性,能给不同基础,不同特长的学生给予差异化的评价路径,可以设定一个基础性的“达标区”,也可开辟一个鼓励性的“拓展区”,在项目选择方面,也可设置一个包含诸多选项的“菜单”,让学生依照自身的兴趣与条件自行选择组合,个性化适应的理念,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评价体系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与发展空间,把评价变成一种推动个体成长的有力手段。

三、创新评价体系的具体路径构建

(一)构建分层递进式指标模块

要想达成个性化适应,可以设计一套模块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这套体系包含“基础通用模块”和“特色拓展模块”,基础通用模块面向全体学生,它包含国家规定的健康和体能基本标准,保障评价有底线要求,特色拓展模块可以给学生赋予多种选择,学校按照自己的场地情况,教师专长以及地域体育文化,开发出球类,武术,田径专项,新兴运动等子模块,学生在完成基础模块之后,按照个人兴趣挑选一到两个拓展模块开展深入学习和考核,每个模块内部的指标也设置不一样的递进层次,学生可以依照自身能力去挑战不同级别,如此便形成起一套“基础+ 特长”“统一 + 选择”的立体评价结构。

(二)引入情境化动态项目库

改变传统的固定考试项目,创建一个情境化的动态项目库,项目库里的考核内容不再是孤立的技术动作,而是放置在一个模拟的或者真实的运动情境当中,像篮球项目的考核可以是运球,传球,投篮这样的连续性战术配合场景,而不是简单的折返跑上篮,项目库要维持动态更新,定时加入新的运动项目或者考核形式,以符合学生兴趣的变动和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向,这样既能更加真实地体现出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运动水平,又能明显加强考核的趣味性并增进学生的参与意愿,让考核过程自身变成一种有益的学习体验[3]。

(三)多维数据采集与反馈机制的应用

评价的信度与效度,取决于数据采集的全面性,新的评价体系要创建起由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所组成的多维数据采集渠道,学生要定时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目标达成情况展开反思总结,小组活动或者比赛结束之后,组员依照事先约定的规则彼此评价,体育教育工作者凭借日常观察、技能评定、成长记录等实施综合评价,把这三方的数据加以整合分析,就能形成一份更为完备、客观的“学生体育成长画像”,反馈机制也要随之改善,不能只是简单地告知分数,而是要包含优势剖析、待改进之处提醒以及发展方向引导的描述性反馈,从而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与导向功能。

四、结语

重新塑造城乡结合部中学的体育考试评价体系,这是一个非常有系统的探寻,它的关键含义就是冲破老一套单薄又静止的评价形式,变成一个开放的,多种的,动态的评价环境,通过观念的更新和道路的改良,让评价体系不只是学业程度上的鉴别工具,而是变成推动学生个性发扬,调动内心能力,培养终身体育观念的触发剂,这样一种更有人性,更科学的评价体系,会更好地顺应城乡结合部繁杂而又独有的教育场景,给这里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给予足够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苹苹 . 贵州省中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以惠水县中学体育课程为例 [J]. 当代体育科技 ,2024,14(29):195- 198.

[2] 邹良 , 刘先发 . 中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基于A 市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大数据 [J]. 教育测量与评价 ,2023,(06):33-47.

[3] 韩家宁 . 体育强国背景下中学体育发展的思维制约及发展路径的研究 [J]. 运动精品 ,2022,41(01):37- 38+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