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AI 技术的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实践与思考

作者

蒋雄飞

常州市金坛区东城实验小学 213000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清晰表明“以数字化赋能美术教育”的要求,新教材里面增设的“数字艺术”模块,为 AI 技术跟传统美术教学的融合提供了政策及课程双重保障,跟传统单课时的教学相比,大单元模式更着重知识彼此的逻辑联系与能力的递进增强,AI 技术的加入刚好可打破时空的禁锢,把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可交互的视觉表达。

一、智能图像解析,从具象观察到特征提炼

AI 图像识别技术的核心价值是把自然物象转变为可量化的视觉数据,助力学生打破“看而不察”的认知瓶颈,教师可采用“AI 扫描—数据可视化—特征归纳”三步策略,引导学生把碎片化感知变为系统性分析,实际操作的时候,AI 工具需契合两项技术指标:一是保障高精度微观扫描得以实施,二是具有多维度数据输出的本领。

例如,在开展《树叶的纹路》教学之际,教师采用“AI 显微镜 + 数据看板”一体式组合工具:智能扫描这一阶段:学生凭借搭载 AI 算法的电子显微镜拍摄树叶,系统自动识别且对叶脉走向、气孔分布等特征加以标注,当开始对梧桐叶进行扫描之际,AI 创建出“叶脉热力图”,表示主脉的是红色区域,蓝色区域代表侧脉,学生直观地目睹“主脉粗得如同铅笔,侧脉细得如同发丝”的差异。处于数据可视化阶段:教师把扫描得到的 20 种树叶数据输入 AI 分析平台,做出“叶脉类型占比饼图”,学生张某观察热力图期间提出:“气孔多的地方颜色更深,是不是表明这里更‘透气’呀?”该问题激起全班对植物呼吸功能的讨论,教师顺势送上 AI 模拟的“气孔开合动态视频”,协助学生明白结构与功能的对应关联。

二、风格迁移创作,从技法模仿到文化理解

AI 风格迁移技术的创新特色是把艺术风格的笔触、色彩、构图等元素解构为可调用的数字参数,为学生搭建“低门槛、高自由度”的创作平台,教师可制订“临摹—解构—重组”的创作路径:初级阶段依靠AI 滤镜快速体验别样风格;中级阶段梳理风格要素的构成规律;高级阶段将风格要素跟个人创作主题融合起来。该策略尤其能适配苏少版教材里“传统艺术”“民间美术”等单元,可切实处理传统技法训练里“耗时长、成效差”的问题。

例如,在《青花瓷的秘密》单元教学实施阶段,教师采用“AI 滤镜与文化解码”双线并行策略:风格领悟阶段:学生采用“文心一格”AI绘画工具,把“荷花 + 青花瓷”关键词进行输入,系统创造出 10 种不一样风格的荷花图案,学生投票筛选出“最像古画”的作品,看出其共同的特征是“钴料颜色显灰蓝色,花瓣边缘有晕散效应”。教师推送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花缠枝莲纹瓶》高清画面,学生做完对比后指出:学生的观察“AI 画的荷花比真品更鲜艳,可能是烧制温度不够高”,与陶瓷专家“元代青花钴料含铁量高,需 1280C 高温才呈现最佳发色”的论述相一致,要素裂解阶段:教师引入借助AI图像分割技术提取的“缠枝莲纹”“如意云纹”等典型纹样,学生用几何图形归纳结构。将“缠枝莲纹”剖析成“S 形曲线(茎干) + 椭圆形(莲花瓣) + 波浪线(卷草纹)”

三要素,发现其符合“主纹与辅纹比例为 3:1”的构图法则,该结论跟教材上“青花瓷纹样具有程式化特征”的描述高度相符,但学生借助自主探究拿到,理解更为透彻化。

三、智能创作反馈,从单向输出过渡到动态优化

AI 创作评价系统的优势借助图像识别、语义分析等技术得以展现,为学生提供即时、个性化的创作意见,教师可形成“创作—反馈—迭代”的闭环模型:初级阶段利用 AI 的评分功能快速找出问题点;中级阶段借助对比分析弄懂改进方向;高级阶段借助 AI 所生成的参考案例激发创意灵感。该策略能化解传统美术评价时“反馈滞后”“标准模糊”的痛点,尤其适配教材中“综合探索”“设计应用”等实践单元。

例如,在《我的书包》单元教学的阶段中,教师采纳“AI 评分 + 迭代优化”三步反馈方案:初稿编排阶段:学生凭借平板绘制书包设计的图样,AI 系统依据“功能性”“美观性”“创新性”三个维度进行评分,学生陈某的初稿因为“缺少收纳分区”仅得了62 分,系统自动推送“登山包分层结构图”当作参考,然后标注“主袋占据整体体积的份额是60% ,副袋分为水壶袋(份额 10% )、文具袋(份额 15% )、杂物袋(份额 15% )”。陈某对设计做出调整后,功能性得分自58 分提升到82 分,对比分析这个阶段:教师拿出 AI 生成的“高分作品库”,带领学生去观察优秀书包的共同特性:主袋跟副袋的比例差不多为 3: 拉链头选对比色,学生重新校准设计,补加“雨伞专用袋”(带有排水用的孔)、“可拆卸水壶套”(采用了防烫设计思路)等细节。学生周某把背带宽度由 4cm 改成 5.5cm 以后,AI 模拟显示“压力分布愈加均匀,长时间背负时舒适度提升 30% ”。

结语:综上所述,AI 技术为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赋予了全新的工具与视角,采用智能图像解析、风格迁移创作和智能创作反馈三项策略,苏少版教材所涉及的知识要点被转换为可交互、可分析、可创制的数字资源,实践所得数据显示,AI 介入以后,学生在“观察准确性”“文化理解深度”“创作创新性”等维度上的表现均有明显的提升。更核心的是,技术赋能没有削弱美术教育的人文特性,反而采用数据可视化、风格体验等方式,使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到“艺术与科学”“传统与现代”的内在关联。

参考文献

[1] 杨芳 . 例谈 AI 技术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的应用 [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 上半月刊 ),2025(2):25- 28.

[2] 魏奕芳 .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智慧课堂的路径探索[J].2025(1):92-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