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思维导图工具在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高效课堂中的实践运用

作者

吴鸿玉

晋江市第三实验小学,362212

思维导图凭借其可视化、结构化的工具属性,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新的可能。该工具将零散信息转化为层级清晰的认知图谱,使教学目标成为可触达的学习路标,使思维过程显性化,使评价反馈融入教学现场。教师凭借思维导图能够贯通“教什么”“怎么学”“学到何种程度”的内在逻辑,学生则在图文互释中实现认知深化。这种工具革新不仅回应了教材对语言建构与思维发展并重的要求,更为实现“教学即评价”的一体化课堂注入持续动力。

一、教学目标可视化锚定,导图引领学习方向

思维导图的最大价值在于将抽象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具象的知识图谱。教师在课文备课阶段,运用思维导图对单元要素与课时核心目标进行拆解与关联设计,能够清晰呈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能力进阶要求。这种可视化的目标设定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路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能随时依据导图监测目标达成度,确保教学评围绕核心精准推进,避免课堂活动偏离主线。

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赵州桥》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前围绕单元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及本课核心目标,绘制中心主题为“赵州桥的智慧”的思维导图。主干分支明确设定为“雄伟坚固的结构”“美观精巧的设计”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课堂上,教师将此导图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清晰理解本节课需要把握的核心内容。在精读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聚焦描写桥体结构坚固的段落,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并在导图“雄伟坚固的结构”分支下,添加关键词如“全部用石头砌成”“桥下没有桥墩”“拱形大桥洞”等具体支撑依据。教师随即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即时补充的导图内容,依据关键词提取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评价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抓取能力。课堂尾声,师生共同回顾完整导图,学生依据导图清晰复述赵州桥特点,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复述时对主干与分支要点的覆盖程度及逻辑性,评估其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与结构化输出能力。

二、学习过程结构化展开,导图赋能思维进阶

思维导图以其层级分支结构,天然契合学生认知从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的规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共同建构或补充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外显其思维轨迹,将零散信息整合为意义关联的知识网络。这种结构化的学习过程促进了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高阶思维发展,教师通过观察学生构图过程与成果,即时诊断其思维品质,为针对性指导提供依据,实现“学”与“评”在思维层面的深度交融。

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时,教师将“揭开仿生学奥秘”作为导图中心主题。课堂核心环节聚焦于理解科学家三次实验的过程与结论。教师首先展示预设的导图主干:“实验疑问(蝙蝠夜间飞行靠什么?)”“实验过程”“实验结论”“雷达原理”。随后学生分组研读描写实验的段落。第一组负责梳理第一次实验:蒙住蝙蝠眼睛,它在拉满绳子的房间飞行畅通无阻。学生在“实验过程”分支下添加“蒙眼”“飞行无阻”等关键词,并在“实验结论”分支写下“与眼睛无关”。教师巡视时发现某组将“蒙眼”错误关联到“结论”分支,即时介入引导学生依据文本逻辑重新归位。第二组研究第二次实验:塞住蝙蝠耳朵,它飞行中撞到绳子。学生准确在“过程”分支记录“塞耳”“撞绳”,“结论”分支补充“与耳朵有关”。第三组分析第三次实验:封住蝙蝠嘴巴,它同样撞绳,最终确认耳朵是关键。学生将“封嘴”“撞绳”归入过程,

“耳朵是关键”写入结论。各组汇报后,师生协作在导图上用箭头清晰标示三次实验的递进关系。接着教师启发:“科学家如何从蝙蝠得到启发发明雷达?”学生精读相关段落,在“雷达原理”分支画出雷达天线发射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反射、被接收的简易示意图,并用文字标注“类似蝙蝠用嘴发射、耳接收超声波”。教师依据各组导图补充的完整性、关键词提取的准确性以及示意图与文字解释的匹配度,评估学生对复杂说明逻辑的理解程度与信息转化能力。

三、评价反馈即时化呈现,导图贯通评教促学

思维导图为课堂评价提供了动态可视的载体。学生个体或小组的思维导图生成过程与最终成果,成为反映其理解水平、思维品质及合作效能的直接证据。教师通过实时观察、展示对比、师生共议等方式,依托导图进行诊断性评价与过程性反馈,将评价深度嵌入教学流程。这种即时化、可视化的反馈不仅帮助学生明确改进方向,更能促使教师反思教学策略,动态调整后续活动,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导教”的闭环。

在部编版三年级下册习作课《我的植物朋友》教学中,教师将思维导图作为观察记录与习作构思的核心工具。课前布置学生连续一周观察选定植物,并围绕中心主题“我的植物朋友——[ 植物名]”,在观察记录单上绘制简易导图,主干分支包括“样子(茎叶花果)”“气味”“触感”“变化(随时间或环境)”以及“我的互动与感受”。习作指导课上,教师选取几份典型的学生课前观察导图进行投影展示。一份导图在“样子”分支详细记录了向日葵花瓣的明黄色、层层叠叠的形态以及花盘随太阳转动的特点,并在“我的感受”分支画了笑脸和“充满活力”的词语,教师肯定其观察细致且融入情感。另一份导图关于含羞草,在“触感”分支仅简单写“叶子会合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互动细节:“当你轻轻触碰它时,叶子是怎样慢慢合拢的?像什么?你的心情如何?”启发该生即时补充“羽毛般轻柔”“叶片缓缓拥抱”“像害羞的小姑娘”“我屏住呼吸观察”等图文到导图相应位置。接着教师要求学生依据充实后的个人导图,口头描述植物朋友的一个最突出特点。教师和同伴根据其描述是否紧扣导图要点、语言是否生动给予即时反馈。最后学生动笔习作,教师鼓励其将导图上的关键词和简图自然转化为文字。

思维导图作为认知工具,其价值在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实践中得到充分释放。通过目标可视化锚定、过程结构化展开、评价即时化贯通三大策略,教师得以构建目标明晰、路径优化、反馈高效的新型课堂样态。深入探索思维导图与教学评各环节的融合点,是持续提升语文课堂效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黄瓅 .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创新研究 [J]. 教师博览 ,2025,(15):29- 30.

[2] 陈 怡 忻 . 思 维 导 图 在 小 学 语 文 教 学 中 的 运 用 [J]. 家长 ,2025,(09):71-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