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筑牢安全屏障,护航美好教育

作者

郭本来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兴麓小学 250031

校园安全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更是千家万户幸福感的基石。面对新时代校园安全管理的复杂挑战,济南市天桥区兴麓小学以“金盾护学”体系为核心,通过科技赋能、多元协作与教育浸润,构建起“智能+人防+教育”三位一体的安全防护网络,为1980名在校生打造了一座安全堡垒,也为新时代校园安全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一、科技赋能:构筑校园安全的“智能防线”

在流动人口密集的工业园区办学,校园安全面临多重挑战。兴麓小学以智能化技术为突破口,将传统安防升级为“智慧护校”新模式。校门口的防撞升降柱与高强度围墙形成物理屏障,而“校圈监控防控平台”则通过12路高清摄像头与可视化一键报警系统,将校园安全纳入公安网格化管理的“天罗地网”。当保安按下报警按钮,驻巡警力3分钟内抵达现场的快速反应机制,让校园安全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预警。这种“物理隔离+智能监控”的双重防线,不仅实现了对校园周边可疑人员的动态监测,更通过数据互联打通了警校联动的“最后一公里”。

二、多元共治:织密校园安全的“协同网络”

校园安全绝非学校单打独斗的战场。兴麓小学创新构建的“三区联动”机制,将公安、教师、家长与社会力量凝聚成共治合力:

警校联防责任区:派出所民警、交警、城管每日巡逻,将治安防控延伸至校园辐射区域;

教师执勤责任区:从家长止步线到教室走廊,教师成为校内安全的第一道“流动岗哨”;

家长义工责任区:身着“护学马甲”的家长志愿者,用爱心筑起校门外的“人墙防线”。

这种“专业力量主导、社会力量补充”的联防模式,使校园周边形成了全天候、无死角的防护矩阵。而护学队、联巡队的组建,以及警保联控的应急处置机制,更将校园安全从“单点突破”升级为“全域联防”的生态系统。

三、教育浸润:培育校园安全的“内生动力”

真正的校园安全不仅依赖外部防护,更需要内化于心的安全意识。独具特色的“1530”安全教育模式(每天1分钟、周末5分钟、假前30分钟),将安全知识分解为可积累的“微课程”,配合济南市教育局的安全专题学习,使安全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的毛细血管中。更具创新性的是“心理安全档案”制度,通过“一生一档”追踪和心理健康面谈,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安全管理体系。每学期4-5次的应急演练,则让防灾疏散从纸面预案变为肌肉记忆,师生在烟雾弥漫的模拟场景中掌握逃生技能,真正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辐射整个社会”的安全教育闭环。

四、启示与展望:校园安全体系的现代化转型

兴麓小学的实践揭示出新时代校园安全建设的三大转向:

1.从人力密集型向智能精准型升级:通过AI监控、大数据预警等技术手段,实现安全风险的提前预判与精准干预;

2.从封闭管理向开放共治转型:打破校园安全“孤岛效应”,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治理的新格局;

3.从应急管控向长效育人深化:将安全素养培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筑牢师生抵御风险的心理防线。

随着防高空抛物监控、电子围栏等新技术的引入,以及家校社协同机制的持续完善,兴麓小学的“金盾护学”体系正朝着更智慧、更人文的方向演进。这种以科技为翼、以共治为基、以教育为魂的安全管理模式,不仅守护着孩子们的书声琅琅,更诠释了“美好教育”的真谛——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让每个生命都能向阳生长。

校园安全建设永远在路上。兴麓小学的探索证明,当科技赋能碰撞管理智慧,当制度刚性融合教育温度,校园就能从“风险洼地”转变为“安全高地”。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预防为根本、以协同为路径的安全治理模式,为破解新时代校园安全难题提供了生动注脚,也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筑牢了最坚实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