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古诗提升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
孙萍
辽宁省本溪市明山区东胜小学 117000
摘要:在低年级就积极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对引导学生提升审美品位以及培养语文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精讲与泛读两方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利用古诗,提升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
关键词:低年级 古诗 语文素养
一、在小学低年级进行古诗诵读的必要性
语文课标第一学段古诗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课标实施建议提到: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而教学参考用书提到的建议是:要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指导朗读古诗上。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文,也是学习语文、积累文化的最佳时期。在低年级就积极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对引导学生提升审美品位以及培养语文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利用古诗,提升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
(一)提升课堂效率
低年级古诗教学一定要符合低年级小学生年龄特点及其学习心理原理,紧扣语文课标的精神,努力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下面我以一年级古诗《江南》为课例,具体谈谈我对低年级进行古诗教学的步骤。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中国地图找出江南的位置。借助江南美景的图片,老师配乐诵古诗《忆江南》,领学生走进江南。课件出示采莲图,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对古诗有整体的感知。
2.借助拼音,读通全文。读准字音,主要是先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朗读古诗上。鼓励学生只要敢于拼读就是好样的,争取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3.老师范读,引领学生。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在听老师示范朗读的过程中,对诗的节奏感,韵律感有了初步感知,更能感受中国古诗词的韵律美,节奏美。
4. 多种方式,读懂诗意。第一句,江南可采莲。利用采莲图,让学生理解这句诗的含义。通过采的动作表演,出示“采”这个字的字形演变,让学生回答还可以采什么?使学生理解字的含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句,莲叶何田田。出示茂盛的莲叶图,让学生尝试自己说说图上的莲叶是怎样的,从而理解“何田田”。第三句,鱼戏莲叶间。通过视频为古诗构造情景画面,让学生见到小鱼儿欢快的样子,再请小朋友来表演莲叶和小鱼,亲身感受小鱼儿游戏时的喜悦。古诗的后四句,让四个孩子分别站到不同的方向,其他孩子来表演小鱼,理解诗中表达的含义是小鱼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
5. 以读代讲,品读诗情。从读准字音,到读好词语,再到读通整句;通过让学生自己读,男女生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方式;结合老师的范读,课件情景的再现;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品味莲叶的茂盛,品味小鱼的欢快,品味采莲人的愉悦,从而感受江南的美。
6. 唱吟背创,玩转古诗。古诗新唱,是学生最喜欢的表现形式。通过让学生有节奏的拍手诵出来,有韵律的动作演出来,感受古诗节奏韵律的美感。还可以让学生有创意的动手画出来,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出来。通过了解江南还盛产菱角,盛产茶叶,盛产丝绸,让学生自己创编仿写古诗。如“江南可采菱”“江南可采茶”“江南可采桑”。
(二)精选资源拓展诵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只有拓展诵读,将课内和课外链接起来,学习的空间才会无限扩大。诵读方法只有适合整个班级发展,适合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发展,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实践,说说我的一些做法。
1. 全员参与,落实诵读时间。每天7:40到8点,是每日诵读的时间。一天诵一首,养成习惯落实到位,让每日晨读成为常规。
2. 制定标准,讲求诵读效率。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蔡玉琴老师曾经说过:“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鼓励学生多读多背,要把时间放在熟读成诵和识字写字上。”对晨诵的要求,接受传统教育中的诵读原则:“泛读”为主。所谓“泛读”,就是不追求理解的深度,不作精细讲解。晨诵的要求是能够利用拼音做到读准字音,熟读成诵,积累识字量,提升记忆力。
3. 奖励机制,完善诵读评价。首先自己拼读自己诵读十分钟,之后老师进行检查。选合格的孩子成为小小领读者,负责全班的领读。领读五分钟后进行考核,每六个人选一名组长。组长负责考核本组成员,合格的孩子可以得到一个粘贴儿,每十个粘贴儿可以换一个小礼物。
总之,古诗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方式,为初入学校的学生提供了学习语言的范例。通过用不同方法教学古诗,精讲与泛读相结合,学生的发音会更加准确,语言更加丰富,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兴趣更加浓厚,并且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触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撞击出学生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