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棚蘑菇栽培技术要点

作者

王彦玲

平泉市希才应用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河北省食用菌新品种选育技术创新中心

引言

平菇又称侧耳,是一种适应性强、生长周期短、产量高且营养丰富的食用菌,广泛种植于我国各地。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平菇市场需求稳中有升,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在自然环境不稳定的背景下,传统露天栽培存在季节依赖性强、病虫害频发、产量不稳定等问题,而大棚栽培则为平菇种植提供了更为可控的生长环境,能够有效调节温湿度、通风和光照等因素,从而实现周年生产。为了进一步提高平菇大棚栽培的成功率和经济效益,科学掌握各项关键技术环节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归纳总结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提出了当前大棚平菇栽培的核心技术要点,以期为广大种植者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参考。

一、大棚平菇栽培的菌种选择与培养料准备

菌种是影响平菇产量和质量的首要因素,优质菌种应具备生长迅速、抗病能力强、出菇整齐、产量高的特点。目前,常用的优良品种包括“平菇 878”、“丹平 1 号”等。购买菌种应选择信誉良好的专业菌种场,并注意菌种的新鲜度和活性。培养料是平菇生长的营养基础,一般以棉籽壳、玉米芯、木屑等为主料,辅以麦麸、石膏粉、石灰等辅助材料。常用配方为:棉籽壳 80% 、麦麸 18% 、石膏粉 2% ,含水率控制在 60%~65% 。培养料的灭菌处理是关键步骤,通常采用高温蒸汽灭菌,确保杀灭杂菌和害虫卵,提高接种成功率。培养料填装应松紧适度,密实度不宜过高,以利于菌丝生长和通气。

二、播种及菌丝生长管理技术

播种,又称接种,是食用菌栽培中的关键环节,即将菌种接入经过灭菌或高温消毒处理的培养料中,为菌丝生长创造良好起点。操作环境需保持高度清洁,操作人员必须佩戴口罩、帽子和手套,以防止杂菌侵入污染菌料。接种后,菌袋口应使用棉塞或专用塑料环封闭,确保内部无菌状态,并将菌袋置于控温控湿的大棚或培养室内进行菌丝培养。培养期间的重点在于环境条件的稳定控制,温度应保持在 22%~28% 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 60% 左右,同时需保持良好通风,防止二氧化碳积聚影响菌丝呼吸。此外,应定期检查菌袋生长状态,观察菌丝是否均匀扩展,若发现杂菌污染,应及时剔除,以免扩散感染。整个培养过程为后续出菇阶段奠定基础,因此管理必须科学、细致,确保菌丝健壮、无病害地顺利生长至覆盖全料的老熟状态。

三、出菇管理及环境调控

当菌丝长满培养料并进入老熟状态后,即可进入出菇阶段。此阶段通常需进行刺孔或揭袋处理,打破表层障碍,促进原基分化与子实体的形成。为确保正常出菇,大棚内环境需精细调控,初期温度宜保持在14C~18°C 之间,相对湿度应维持在 85% 左右,特别是在昼夜温差较大的时段,应注意防止温度骤变和水汽凝结,以免引发病害或影响菇体形成。光照方面,出菇期需给予适度弱光照射,以促进柄短、盖阔、色泽均匀的优质子实体生长。采收前一段时间应适当控水,防止菇体含水量过高影响质感和储运稳定性。此外,应结合菌种特性、季节变化以及栽培批次,灵活调整通风、湿度与养分补充策略,确保出菇过程稳定推进,实现多潮菇的持续生长和稳产高效。

四、病虫害防治与日常管理

病虫害是大棚平菇栽培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常见病害包括绿霉病、黑斑病、细菌性软腐病等,常见虫害则有菇蚊、螨类等。防治原则应以预防为主,结合物理、生物和化学方法综合治理。在培养料处理阶段务必高温灭菌彻底,减少初始污染源;生产中应保持棚内卫生,及时清理废弃物,防止病菌滋生;环境管理中避免高温高湿、通风不畅等不利条件。发现病害初期应及时隔离污染袋,使用允许范围内的食用菌专用药剂进行处理。虫害防治上,可采用黄板诱杀、石灰粉撒布等手段,也可定期熏蒸以杀灭隐蔽虫卵。日常管理中还应注重栽培工具的清洁消毒、操作人员的卫生习惯,尽量避免人为传播病菌。

五、采收技术与后期处理

平菇采收时间直接关系到其商品性和市场价值。一般在子实体边缘尚未完全展开,菌盖呈半球形,菇体肥厚、色泽鲜亮时采收为宜。采收时应轻拿轻放,避免撕裂菌盖和损伤菌柄。采下的平菇需及时分级,按照大小、整齐度和颜色分类包装,以满足不同市场需求。采后处理包括低温储存、烘干或速冻加工等,能够有效延长保鲜期和提升附加值。第一潮菇采收后应迅速补水,调节温度,促进下一潮菇的生长。合理调控采收周期与补水时间,有助于实现多潮高产,提高综合收益。此外,采收后的培养基应及时清理,可用于有机肥生产,实现资源再利用。

结论

综上所述,大棚平菇栽培技术涵盖了菌种选择、培养料准备、播种管理、环境调控、病虫防治、采收处理等多个关键环节,各环节相互关联,需系统掌握和科学管理。大棚栽培虽然增加了初期投资和管理复杂性,但其稳定的生产环境和较高的产量,使其在食用菌产业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随着智能温控技术、自动化管理系统及绿色防控措施的不断推进,大棚平菇栽培将朝着更高效、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推广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模式,强化技术培训和服务体系建设,将进一步提升我国食用菌产业的整体水平与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艳花 , 谢瑞 , 潘宇 .“食用菌栽培”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J].教育教学论坛 ,2024,(45):69-72.2. 钟予铭 . 龙泉市食药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D]. 浙江农林大学 ,2024.DOI:10.27756/d.cnki.gzjlx.2024.000363.3. 张思琪 . 河北省香菇生产新技术集成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D]. 河北农业大学 ,2023.DOI:10.27109/d.cnki.ghbnu.2023.0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