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在 “五育融合” 背景下的建设创新路径探析

作者

尹玖龙 王庆 傅臣家(通讯作者)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泰安 217100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纵深发展,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然成为立德树人的核心问题。2023 年 4 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 (2023 - 2025 年 )》明确把“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当作重要任务,这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确立了新的方向和工作重点。

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作为连接校级心理中心与学生群体的重要枢纽,在落实“五育融合”理念、开展精准化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现状

(一)建设成果

近年来,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设已初步形成格局,呈现出“政策引导—校院联动—特色发展”的推进态势。在基础功能方面,多数二级辅导站已建成个体咨询室、团体活动室等硬件设施,能够正常开展心理测评、危机干预等基础工作。

在特色化实践方面,不少高校形成可借鉴的经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借助学科优势,把生态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组织“自然疗愈”户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观察自然生态的过程中实现心理调适;哈尔滨工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构建“教师—学业导师—心理委员”三级联动机制,将专业教师纳入心理工作队伍,在科研指导中融入抗压能力培养;中国农业大学各学院推行“一院一品”计划,借助田间劳动提升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打造“经典研读工作坊”,将德育中的价值观引导与心理资本培育相融合,助力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中构建积极认知。

(二)存在问题

二级心理辅导站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其在“五育融合”实践中仍存在三方面矛盾:

理念融合较为表面。部分二级心理辅导站只是将“五育”当作活动标签,没有实现教育要素的深度融合。如某理工科学院开展的“心理+ 劳动”活动,仅仅是组织学生打扫实验室,并未将劳动价值观与心理品质的培养关联起来;

专业队伍结构存在缺失。辅导员作为主力,普遍缺乏“五育融合”的系统培训,专业心理教师参与度低。据某省高校调研, 83% 的二级辅导站专职心理教师不足1 人,难以支撑专业化的融合教育设计;

评估体系零散。多数辅导站主要以活动参与率、咨询次数为指标,缺乏对“五育”要素促进心理健康的长效评估。

三、多学科视角下的二级辅导站建设融合实践

(一)理工科院校:以“智育为基”的融合模式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构建“科研创新—心理韧性”培养体系:在材料制备实验中设置“失败分析环节”,引导学生运用“SWOT 分析法”总结经验,把智育中的逻辑思维转化为抗挫折能力;联合体育部开展“定向越野 + 科研任务”挑战赛,在体能考验中融入团队攻关任务,实现体育与智育的融合。

(二)文科院校:以“德育为魂”的融合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打造“经典育人”心理工作品牌:组织“《论语》与积极心理”读书会,将“仁”“礼”等思想与共情能力培养相结合;开展“剧本创作与心理情景剧”活动,学生在改编经典文学作品时,实现美育表达与情绪管理的双重提升。

(三)农林院校:以“劳育为本”的融合模式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推行“农耕 + 心理”实践教育:在田间劳动中设置“观察—记录—反思”环节,学生通过记录作物生长与自身心理变化,理解“延迟满足”等心理概念;结合劳动成果展评,开展“价值认同”团体辅导,强化劳动获得感与自我效能感。

四、“五育融合”背景下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创新路径

(一)制度建设:构建“五育融合”的协同机制

制度创新是达成“五育融合”的基础保障,需要从权责划分、资源整合两方面进行突破:在组织架构上,建立“学院党委领导—心理辅导站统筹—专业系部协同”的三级体系。明确党委副书记负责“五育融合”的顶层设计,辅导员牵头活动实施,专业教师负责结合课程内容设计融合模块。

(二)活动创新:打造“五育一体”的实践载体

1. 在德育方面。聚焦价值认同与社会适应。可以参考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公益心理实践”模式,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同时,开展“同理心训练工作坊”,在助人过程中提升人际敏感性。

2. 在智育方面。注重思维品质与学习心理协同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开展“科研挫折案例分享会”,由教授结合自身经历讲解如何通过认知重构应对实验失败,将科学精神培育与抗挫折教育相结合。

3. 在体育方面。探索身心协同的运动干预模式。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管理学院开发“运动心理训练营”,通过羽毛球双打培养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同时讲授运动心理学原理,实现“健体”与“健心”的双向促进。

4. 在美育方面。发挥艺术疗愈的独特价值。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开展“绘画叙事疗法”团体辅导,让学生通过视觉创作表达内心冲突,在艺术鉴赏中提升情绪觉察能力。

5. 在劳育方面。构建劳动体验与心理资本的转化通道。华中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组织“校园微农场”项目,学生在种植管理过程中,同步记录“劳动日志与心理感悟”,实现责任感与耐心品质的培养。

(三)队伍建设:培育“五育融合”的专业力量

1.专职队伍素质提升:实施“心理教师 + 五育辅导员”双师培养计划。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安排二级辅导站教师参加“积极心理学 + 美育理论”联合培训,要求每年完成2 门跨育课程学习。

2. 兼职队伍规模扩充:吸纳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参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邀请建筑师担任“空间美育与心理调适”课程讲师,在讲授建筑美学时融入环境心理学知识。

3. 学生队伍能力赋予:建立“心理委员 + 五育骨干”培养机制。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开展“心理委员育能计划”,通过“德育宣讲技巧”“体育活动组织”等模块培训,提升学生骨干的融合实践能力。

(四)评估优化:建立“五育融合”的成效监测体系

1. 过程评估注重活动设计的融合度。采用“五育要素渗透量表”,从目标契合度、内容关联性等5 个维度进行评分。例如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对“红色经典研读”活动,评估其在德育目标与心理资本培育的结合度。

2. 结果评估采用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方式。量化方面使用“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五育素养评估问卷”;质性方面通过焦点小组访谈收集学生感悟。例如中山大学历史学院在“文物修复体验”活动后,既统计学生焦虑量表得分变化,也整理其在修复过程中的心理成长记录。

3. 长效评估建立追踪机制。对参与活动的学生进行为期 6 个月的跟踪测评。例如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对“海洋科考心理训练”项目,通过季度回访评估学生在团队协作、环境适应等方面的持续变化。

结语

五育融合” 为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提供了系统性思维与方法论指导。通过制度层面的协同机制构建、活动层面的育心要素整合、队伍层面的专业能力提升、评估层面的成效闭环管理,能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 “五育” 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石中英,董玉雪,仇梦真.从 “五育并举” 到 “五育融合”:内涵、合理性与实现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4, 2:65~69

2. 俞国良,靳娟娟.心理健康教育与 “五育” 关系探析[J].教育研究,2022,4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