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孙雪梅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一、问题提出:农村电商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一)人才“留不住”的现状与根源
近年来,随着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其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商务部相关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农村电商人才缺口显著,成为制约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职业院校作为电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毕业生在农村电商领域的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表现为高离职率与低返乡意愿。
深入分析发现,人才“留不住”的根源在于教育内容与乡村产业实际需求的脱节。一方面,职业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往往侧重于通用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特色农产品营销等乡村特色内容的融入,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农村电商场景。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真实或模拟的农村电商环境,使得学生对农产品特性、市场需求及运营策略的理解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二)人才“用不上”的深层原因
毕业生返乡意愿薄弱,是农村电商人才“用不上”的直接表现。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多重深层次原因。首先,乡情教育的缺失使得学生对“三农”问题的认知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缺乏对农村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情感联结,从而难以产生返乡创业或就业的强烈愿望。其次,政策激励措施的不足也削弱了学生的返乡动力。尽管部分地方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吸引人才返乡的政策,但由于宣传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等原因,许多学生对这些政策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有效利用。
二、改革路径:“243”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双师教学:破解师资结构性短板
为解决师资力量与乡村产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应继续深化电子商务专业双师教学模式。一方面,鼓励并支持校内教师深入电商企业挂职锻炼,通过参与企业实际运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行业视野,进而开发出更加贴近市场需求的实战课程。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乡土专家进入课堂,他们凭借丰富的农村电商实战经验,为学生提供生动、实用的案例分析与实践指导,有效弥补了校内教师在乡村产业知识方面的不足。
(二)四维课堂:重构能力培养体系
“四维课堂”体系是本研究提出的另一大创新点。该体系通过线上课堂、传统课堂、实践课堂和岗位课堂四个维度的有机结合,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能力培养框架。线上课堂利用在线教育平台,提供农村电商政策解读、农产品标准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传统课堂则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实践课堂通过校村合作建立的直播基地等平台,让学生亲身体验直播话术设计、农产品拍摄等实际操作;岗位课堂则进一步将学生置于真实的农村电商岗位环境中,如参与莱芜农产品莱芜姜之品嫩姜芽的全网营销实战,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三)三创平台:贯通人才培养闭环
三创平台是本研究提出的实现人才培养闭环的关键环节。通过创新驱动、创业孵化和创收提升三个阶段的逐步推进,学生不仅能够在创新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在创业孵化过程中学习到企业运营、市场推广等实战技能,并最终通过创收提升阶段实现经济价值的创造。例如,组织“互联网 + ”大赛,孵化出具有市场潜力的涉农电商项目;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工作室,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资源支持;通过带动农特产品销售额的增长,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创业带来的成就感和经济收益。
三、创新突破:思政融合与能力进阶的双轨机制
(一)价值情感输入:增强“爱农村”使命感
为增强学生的“爱农村”使命感,本研究实施了乡情浸润工程和政策激励体系。乡情浸润工程通过建立“乡村振兴校友联盟”,邀请典型返乡创业者分享经验,组织暑期“三下乡”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农村一线,感受农村生活的魅力与挑战,从而激发他们的返乡热情。政策激励体系则通过解读地方政府引才政策、设立创业孵化基金和乡村振兴奖学金等措施,为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激励,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返乡动力。
(二)实践能力进阶:强化“用得上”真本领
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构建了三阶能力培养模型和多元评价机制。三阶能力培养模型将学生的能力培养分为基础理论学习、技能实训和项目实战三个阶段,逐层递进,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同时,引入“企业导师 + 农户 + 行业协会”三方评价机制,动态优化课程内容和实践项目,确保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保持高度一致。
四、实施成效:学生- 产业- 教育三维提升
(一)学生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通过实施“243”实践教学模式,学生的返乡就业意愿得到了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关注并投身于农村电商领域,涉农创业项目数量大幅增加。同时,学生在农产品直播销售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农村电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产业赋能效应凸显
该模式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学生的个人发展,也为农村电商产业带来了显著的赋能效应。一方面,通过带动农特产品触网销售,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培训农民和建立合作社自有电商团队等措施,提升了农村电商的整体运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三)教学资源跨越发展
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该模式的实施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开发校本教材、参加教学能力大赛和建设在线精品课程等措施,丰富了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资源库,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这些教学资源的积累和共享也为其他职业院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五、反思与建议:深化产教融合的路径优化
(一)现存挑战
尽管“243”实践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乡土专家的授课时间碎片化问题、课程更新滞后于行业发展趋势的问题以及农村电商基础设施短板等问题都制约了该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和深化。
(二)优化路径
针对上述挑战,提出以下优化路径:一是共建产业学院,联合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筹建农村电商产业学院,实现资源的长效共享和优势互补;二是开发监测平台,跟踪毕业生的职业轨迹和市场动态,及时调整和优化培养方案;三是强化政策协同,推动地方政府设立电商基础设施专项基金,改善农村电商的发展环境。
六、结论
本研究证明,以“243”模式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改革通过价值塑造与能力进阶的双轨驱动机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电商人才“留不住、用不上”的双重困境。该模式不仅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还促进了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互利共赢。未来,应进一步深化“校-村 - 企”股份制合作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可持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唐馨. 服务乡村振兴的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研究[J].源流 ,2025,(12):44-46.
[2] 付琼 . 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院校直播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J]. 村委主任 ,2024,(23):243-245.
本文为 2024 年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题“乡村振兴视域下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编号:2024jg08) 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