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黄炎培职教思想的现场工程师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石泽群 董清雯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 江西省南昌市 330045,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省南昌市 330095
引言
在“中国制造 2025”战略推进阶段,现场工程师充当技术与生产相连接的桥梁,其实践能力直接关联到企业技术创新与生产效率高低,就目前而言,职业院校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普遍有着“重理论轻实践”“知识不成体系”“创新能力低下”等弊病,无法契合智能制造领域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要求。黄炎培所倡导的“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践并重”等职业教育理念,为应对这一难题给出理论指引,本文由“产教双链融合”视角出发去探索,探寻基于黄炎培职教理念的现场工程师实践能力培育途径,旨在创建贴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育模式。
1. 黄炎培职业教育观念对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启示
1.1" 手脑并用" 思想与技能形成规律
黄炎培强调,职业教育要让无业群体有职业,让从业群体以业为乐,要点为借助“手脑并用”达成知识向技能的转化,培养现场工程师需依照“认知 - 实践 - 创新”的技能打造规律,把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情境,经由“做中用”促进技能内聚。以“先理论后实践”为主的传统培养模式,易导致知识呈零散状态,“手脑并用”思想主张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难题中实现技能的系统化。
1.2" 做学合一" 思想与产教融合机制
“做学合一”构成黄炎培职教思想的实践路径,强调一种“学校似工场,工场似学校”的产教融合模式,培养现场工程师需跨越校企的壁垒,构建“双主体”人才培育格局:学校掌管理论教学与基础技能训练相关事宜,企业供应真实生产环境与工程实践相关项目。经由“双导师”制、现代学徒制等途径模式,实现“做中教、做中学”的深度耦合,让学生预先契合企业生产流程与技术规范。
1.3" 社会本位" 思想与人才培养定位
黄炎培阐述,职业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促进个性发展,另一方面是让个人为谋生做打算,再者是让个人为服务社会做预备,其根本意在突出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贴合性,培养现场工程师应贴合区域产业需求,即时变动专业方向及课程内容,借助构建“专业设置契合产业需求、课程内容贴合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吻合生产过程”的“三契合”机制,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变迁同步契合。
2. 凭借黄炎培职教思想的现场工程师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2.1 课程体系重构:创建“基础- 核心- 拓展”三类模块体系
按照黄炎培“理论实践并重”的主张,课程体系得打破传统学科的封锁壁垒,创建基础技能模块、核心能力模块与拓展创新模块共同构成的三级递升式架构,基础模块针对数学建模、工程力学等通用知识进行聚焦,企业和学校一起合作开发标准化课程包,借助“线上资源与线下辅导结合”的复合型教学模式,助力学生获得跨学科分析难题的能力。核心模块围绕诸如设备操作、工艺设计、故障诊断的职业能力,项目化课程设计工作由企业主导,就像把生产线拆成“零件加工 - 装配调试 -质量评估”等任务单元,各单元嵌入企业实际案例与工艺规章,采用“任务驱动及小组协作”完成技能内化[1]。
2.2 实践教学优化:构建“虚与实相融合”的实践载体
引入黄炎培“做学合一”理念核心,实践平台需创建一套由虚拟仿真实验室、真实生产车间、创新工作室构成的三级训练场景,虚拟仿真实验室借助 Unity3D、MATLAB/Simulink 等工具构建高保真数字孪生模型,包含机械加工、电气控制、物流调度等高危状况或高成本的场景范畴,好比通过虚拟焊接模拟器让学生掌握各类材质的焊接参数,消除真实设备损耗大、安全隐患多的困扰。实际生产车间依照企业 5S 管理准则搭建,引入诸如智能产线、自动导航小车这类真实装置,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相关管理,以汽车零部件产线为例,实现从原料入库、CNC 加工到完成成品检测的完整流程,增强工艺规范认知与质量把控本领,创新工作室着眼于技术攻关以及产品的迭代升级,配备诸如 3D 打印机、协作机器人之类的开源硬件,学生团队接下企业真实技术难关[ ]。
2.3 校企合作深化:形成“双主体”育人的长期稳固机制
践行黄炎培“社会本位”理念,要打造“学校 + 企业 + 行业协会”三方合作育人体系,订单式培养协议明确出校企的权利与义务范畴,如企业给予设备捐赠、技术培训之类的资源,学校承诺让毕业生优先录用率达到 80% 及以上;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不妨看某机电专业的方案情形,企业参与设定“工业机器人操作”“PLC编程”等核心课程,而其学时占比达 40% 以上,且引入企业认证考核的相关标准。行业协会依靠“课程评审委员会”实施教学内容合规性审查,就像某机械行业协会,要求全部课程必须囊括 GB/T19001 质量管理体系内容。
2.4 师资队伍提升:搭建“双师型”教师梯队
遵照黄炎培提出的“教师需有业务经验”要求,应落实“教师参与企业实践 + 企业专家走进校园”的双向流动安排,教师的企业实践采用“分段式项目制”模式,如机械专业教师需每年于合作企业开展 2 个月实践,加入“数控机床维护”“产线效率优化”等真实项目行列,以提交《技术改造报告》作为考核凭证;企业专家走进学校依靠“兼职教师库”开展动态化管控,某企业高级工程师每周到学校完成4 学时授课,从事“工业网络通信”等核心课程教学事务,授课质量的考核,采用学生评教(占比 40% )和企业评价(占比 60% )双重机制 [2]。
2.5 评价体系创新:构建“多元灵动”评价体制
摆脱传统“分数独尊”格局,需打造一个集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增值性评价于一身的多元模式,过程性评价借助“电子档案袋”记录学生实践相关数据,以通过 RFID 技术追踪学生在虚拟仿真实验室的操作时长、真实车间的设备操作频次为例,产出“技能成长轨迹曲线”;终结性评价采用“技能操作以及项目答辩”的复合考核形式,如在“自动化仓储系统设计”项目里,学生须在 2 小时的时间内完成 PLC 编程调试工作,占比 60% ,就设计构想及创新要点进行答辩;增值性评价采用对比入学之时与毕业之时能力数据的方式。
结论
依照黄炎培职教思想所形成的“产教双链融合”培养样式,采用课程体系调整、实践教学提升、校企合作深化等手段,有效克服现场工程师培养当中理论跟实践脱离、创新能力缺失等困境,该模式达成了知识教授与技能养成的有机融汇,还借助“双主体”育人模式与“多元动态”评估体系,搭建起契合智能制造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生态,往后要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路径,促使现场工程师培养朝数字化、智能化维度进阶。
参考文献
[1] 刘云山 , 谷中平 . 职业院校培养高质量现场工程师的路径研究 [J]. 辽宁高职学报 , 2025, 27 (06): 29-32.
[2] 杜岗 , 李培 .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路径创新与实践研究 [J]. 科教文汇 , 2025, (14): 68-72.
[3] 宋志峰 . 产教融合视域下智能装备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创新[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5, 38 (04): 41-43+52.
课题项目:江西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现场工程师学院建设及运行机制研究》,课题编号:JXJG-24-50-5。
第一作者:石泽群,1990 年 11 月,汉族,山东淄博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
第二作者:董清雯,1998 年 2 月,汉族,江西九江人,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