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健心,以心促行”:社工站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构建研究
石海燕
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省淮北市 235025
一、引言
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推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打通学校与社会的劳动教育通道”。社会工作作为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的专业,其人才培养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积累,更需要通过劳动实践深化对社会需求的认知、锤炼服务能力。高校与社工站合作构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既是响应国家劳动教育政策的重要举措,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育人”的必然要求。法学院与烈山镇社工站合作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以“以劳健心,以心促行”为核心理念,旨在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社会责任感,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本文基于该基地的构建实践,从基础条件、构建思路、具体举措、课程体系等方面展开研究,为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劳健心”心理育人提供参考。
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构建思路
基地构建以“以劳健心,以心促行”为核心,通过需求导向、资源整合、实践育人三大路径,实现教育与服务的融合。
(一)以需求为导向,精准对接教育与社会需求
学生发展需求:针对法学院社会工作、法学等专业特点,明确不同年级学生的劳动素养目标。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需培养社区劳动组织、资源协调、弱势群体帮扶能力;法学专业学生需强化劳动法律应用、纠纷调解等技能。低年级侧重基础劳动,高年级聚焦专业实践。
社区服务需求:通过入户探访(累计 218 人次)、社区调研等方式,梳理社区劳动需求,包括环境治理、特殊群体帮扶、文化建设等,使学生劳动实践直接服务于社区发展,如协助开展“幸福来敲门”关爱留守儿童项目、社区环境美化行动等。
(二)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协同育人网络
校站资源融合:学院将课程体系、师资力量与社工站的实践平台结合,如教师在社工站开设“社区劳动组织”现场教学,社工站案例纳入课堂案例库;学生在社工站开展课程实习,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社会资源引入:与周边企业、公益组织、政府部门)建立合作,形成“高校—社工站—社会”三维资源网络。联合公益组织开展“社区可持续发展计划”,企业赞助环保工具,政府提供政策指导,学生全程参与项目实施。
(三)强调实践育人,以项目驱动能力提升
以社工站为平台,设计“项目制”劳动实践模式,通过真实项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覆盖社区治理全领域,从简单的垃圾分类宣传到复杂的社区劳动规划,学生在“策划—实施—评估”全流程中提升社会责任感。针对社区老年群体需求,学生团队设计“银龄关爱”劳动项目,包括日常陪伴、健康讲座、家庭清洁等子活动,在实践中理解劳动的社会价值,实现“以劳健心”的育人目标。
三、社工站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基础条件建设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构建需依托于成熟的硬件设施、专业的师资团队及规范的管理制度,为劳动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场地与配套设施
烈山镇社工站于 2022 年 10 月入驻烈山镇政府,由淮北市蒲公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运营。基地拥有完善的硬件设施,包括运动康复器材、多媒体教室、棋室、儿童游乐益智区、舞蹈室、书法室、会谈室等功能区域,可满足多样化劳动实践活动的需求。此外,烈山镇政府为社工站配备了电脑、打印机、档案柜等办公设备,整合了社区资源,为劳动教育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场地与物资支持。
(二)师资与组织保障
基地构建了“1+2+2”的组织架构:烈山镇副镇长担任站长,镇民政办主任担任副站长,2 名驻点社工负责日常运营,形成了政府主导、专业机构执行的管理模式。入驻的淮北市蒲公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具有深厚的公益服务经验,负责人自 2015 年起带领团队在多个社区开展志愿服务,累计服务群众26000 余次,其团队获评“江淮十佳公益项目”“安徽省十佳青年组织”等荣誉,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实践指导保障。
同时构建“双师三队”指导体系:“双师”即学院专业教师与社工站资深社工;“三队”即学生实践队、志愿者服务队、后勤保障队。定期开展师资培训,提升指导能力。
(三)安全与规范管理
社工站已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体系,包括财务管理制度、人员考勤制度、志愿者管理制度、服务场所管理制度等,所有制度均上墙公示,并由属地民政办主任监督执行。规范的管理为基地的制度建设提供了范本,在此基础上,
法学院与社工站联合制定了劳动教育专项制度,涵盖人员管理(学生、志愿者、指导教师职责)、场地使用(预约流程、设备维护)、实践内容(服务范围、安全规范)等,确保劳动教育有序开展。
四、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举措
(一)个性化实践指导,分层培养劳动能力
分级匹配项目:低年级学生由社工站工作人员与学院助教指导,参与社区基础劳动;高年级学生在专业教师与资深社工带领下,负责项目策划备、资源协调、效果评估等复杂工作。
建立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时长、内容、表现及反思,指导教师定期反馈,针对性调整实践内容。对组织能力突出的学生,推荐参与社区劳动活动统筹;对法律专业学生,安排协助处理简单劳动纠纷咨询。
(二)多样化实践形式,激发劳动参与热情
项目式实践:设置长期项目与短期项目,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参与,在长期项目中培养系统思维,在短期项目中提升执行力。
竞赛式实践:举办“劳动项目设计大赛”“社区劳动创新方案评比”等活动,获社工站与社区居民认可并落地实施,激发学生创造力。
志愿服务式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工站常规服务,如义务支教、入户探访、政策宣传等,年均服务时长超500 小时,培养奉献精神。
(三)深化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劳动教育专业性
实践中的理论渗透:在劳动实践中融入专业理论教学,如社区环境改善项目中讲解“劳动经济学资源配置”“社会学社区资本理论”;劳动纠纷调解实践中解读《劳动合同法》条款,使抽象理论具象化。
实践后的反思提升:要求学生撰写劳动日志、实践报告,通过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形式,总结经验并提出改进方案。参与留守儿童帮扶后,学生反思“如何通过劳动活动提升儿童自信”,并将结论应用于后续项目设计。
五、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结合专业特色,构建“基础—专业—拓展”三级劳动课程体系,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基础劳动课程:培育劳动价值观与基本技能
劳动素养课程:通过“劳动与社会发展”“公益劳动伦理”等模块,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价值,如结合蒲公英社工服务中心的“江淮十佳公益项目”案例,讨论劳动对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意义。
劳动技能课程:开设手工制作(用于社区儿童活动)、生活技能(如老人照料基础)、信息技术(社区劳动数据统计)等课程,通过实操训练提升基础劳动能力。
(二)专业劳动课程:强化专业特色与应用能力
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社区劳动组织与管理”“社区资源开发”等课程,以社工站实践为依托,培养学生设计劳动项目、协调资源的能力。
法学专业课程:开设“劳动法律法规实务”“劳动纠纷调解”课程,通过模拟法庭(劳动仲裁场景)、案例分析(真实劳动纠纷案例)等方式,提升学生运用法律解决劳动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劳动课程:培养跨学科思维与综合素养
开设“劳动心理学”、“劳动与环境科学”等跨学科课程,组织学生开展“劳动与社区治理”主题调研,形成学术报告,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结论
社工站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构建,通过整合校站资源、对接供需需求、创新实践形式,实现了劳动教育与专业培养、社区服务的有机融合。基地既为学生提供了劳动实践平台,使其在服务社区中提升专业能力、培育社会责任感,提升心理韧性,又通过学生劳动实践解决社区实际问题,推动社区发展。这种“教育—实践—服务”一体化模式,为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与“以劳健心”心理育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丁彦 .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教学育人模式研究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3,(32).
[2] 魏慧慧,朱成科 . 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中的价值定位与实现路径 [J]. 教学与管理,2022,(27).
[3] 赵爽,吴宵宵,余华 . 五育融合视域下高校劳动育人的内涵辨析与实现路径 [J]. 教育观察,2022,(20).
作者简介:
石海燕(1990.5—),女,汉族,安徽淮北人,教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项目基金: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编号: 2024x jldjyjd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