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吴山摩崖石刻之青少年文化传承的活化载体与创新路径

作者

楼佳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凤凰山管理处旅游文创科 浙江省杭州市 315100

杭州吴山,自古便是人文荟萃之地。其山崖之上,历代文人墨客、官宦僧侣镌刻下的摩崖石刻,构成了一个露天石质“ 图书馆” 。这些石刻跨越宋、元、明、清乃至民国,题材涵盖记事、题名、诗词、佛道经文、榜书等,如北宋苏轼的“ 感花岩” 诗刻、南宋朱熹的“ 吴山第一峰” 题字、明人“ 忠孝廉节” 四大字等。它们不仅是精湛书法艺术的展览馆,更是杭州城市发展、社会变迁、思想流变的立体档案。其价值主要体现在:

1. 历史实证性:直接反映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件(如南宋偏安时期的题刻);

2. 艺术典范性:集历代书法、镌刻技艺之大成,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3. 精神承载性:凝结着忠孝、清廉、隐逸、祈福等传统价值观与地域文化认同。

然而,摩崖石刻的物理脆弱性(风化、污染、人为破坏)与认知距离感(文字古奥、背景陌生),使其价值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面临着传承断层的风险。

二、困境审视:传统传承模式与青少年群体的疏离

当前围绕吴山石刻的传承活动,虽有一定开展,但在有效链接青少年方面,仍存在显著瓶颈:

1. 单向灌输的“ 博物馆化” 倾向:解说多以知识罗列为主,强调“ 是什么” ,缺乏对“ 为什么重要” 、“ 与我何干” 的深入引导和情感激发,难以点燃青少年内在兴趣。

2. 形式单一与体验匮乏:参观讲解、图文展板仍是主流,缺乏能让青少年动手、动脑、共情的深度互动环节。石刻成为“ 只可远观” 的冰冷文物。

3. 内容转化不足,语境缺失:未能将石刻承载的抽象精神价值(如“ 忠孝廉节” )与当代青少年的生活经验、价值困惑进行创造性连接和现代诠释,显得陈旧疏远。

4. 技术应用浅表化:虽有数字化扫描存档,但利用VR、AR、游戏化等沉浸式技术进行青少年教育传播的深度开发与应用尚显不足。

5. 校内外资源割裂:学校课程(历史、语文、美术)对本地石刻资源的系统性融入不足,校外活动(研学)又往往流于“ 打卡” 形式,缺乏持续性、探究性。

这些困境导致吴山石刻对多数青少年而言,仅是书本上的一个名词或游览中的一个景点,难以内化为其文化身份认同的有机部分。

三、活化路径:构建青少年深度参与的传承新生态

要让吴山摩崖石刻真正“ 活” 在青少年心中,必须超越被动接受的窠臼,构建以体验为入口、以创造为核心、以认同为目标的传承新模式:

1.打造情境化、故事化的沉浸式学习场域:

“ 穿越时空” 剧本游:基于特定摩崖石刻(如苏轼“ 感花岩” ),设计角色扮演剧本。青少年化身历史人物,在导览员(或APP 引导)下,通过解谜、任务挑战(如临摹特定字句、推测创作背景、体会诗人情怀),亲历石刻诞生的历史情境,理解其蕴含的情感与思想。 AR“ 活化” 崖壁:开发专属 APP。当手机镜头对准石刻,屏幕上即叠加生动动画(展现创作场景)、语音故事(讲述石刻背后的传奇)、书法动态演示(拆解笔法)、古今对比影像(展现环境变迁),使静态石刻“ 开口说话” ,历史触手可及。

“ 摩崖石刻守护者” 工作坊:在专家指导下,青少年学习基础的石刻传拓技艺(使用安全环保材料),亲手制作拓片。过程中理解石刻保护的艰辛与意义,其完成的拓片可成为独特的“ 文化纪念品” 。

2.构建数字化、互动性的共创共享平台:

“ 我的吴山摩崖石刻” 数字博物馆:建立青少年友好型线上平台。包含高清石刻数据库、互动地图、趣味知识问答、专家在线讲座。核心是设立用户生成内容社区:鼓励青少年上传基于摩崖石刻的摄影作品、绘画创作、微小说、短视频解说、原创歌曲等,并开放点赞、评论、分享功能,形成

积极互动的学习社群。

“ 石刻新解” 创意大赛:定期举办线上线下结合的赛事。主题如:“ 用现代设计重新诠释‘ 忠孝廉节’ 四字精神” 、“ 为吴山石刻设计一款文化IP 形象” 、“ 创作一首以石刻故事为背景的RAP 歌曲” 。优秀作品在平台展示,并在实体空间(如吴山景区、学校、文化馆)落地展出或应用。

3.设计项目制、探究式的深度实践活动:

“ 石刻侦探” 研学项目: 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如“ 吴山摩崖石刻如何反映南宋杭州的城市生活?” 、“ 哪些摩崖石刻体现了文人的隐逸思想?” ),在导师指引下,开展实地考察、文献查阅、专家访谈、数据分析,最终形成研究报告、主题展览策划案或纪录片,进行公开展示与答辩。培养批判性思维与研究能力。

“ 字在吴山” 公共艺术项目:引导青少年选取石刻中具有积极意义的经典字句(如“ 仁” 、“ 和” 、“ 勤” ),学习其书法精髓,并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如涂鸦、装置、灯光)在校园或社区公共空间进行艺术再创作,让石刻精神以崭新面貌融入日常生活空间。

4. 推动跨学科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

将吴山摩崖石刻作为本土优质教育资源,系统融入中小学相关校本课程:

历史课:作为宋韵文化、杭州地方史的生动案例;

语文课:赏析石刻诗文(如苏轼诗),进行古文学习、创作仿写;

美术/书法课: 临摹石刻书法,学习篆刻基础,理解线条美、结构美;

地理课:探讨山体地貌与石刻选址、保护的关系;

信息科技课:参与石刻数字化项目、平台内容建设或小程序开发。

开发《吴山摩崖石刻与杭州文化》校本课程或综合实践活动手册,提供系统性的教学资源支持。

5. 建立多方联动的长效支持机制:

馆校社协同:凤凰山管理处、中小学校、社区文化站、高校研究机构、文创企业等建立常态化合作联盟,共同策划活动、共享资源、培训师资(如培养教师或文保员成为“ 摩崖石刻导师” )。

志愿者体系:建立青少年“ 吴山摩崖石刻文化志愿讲解员” 梯队,进行系统培训。让青少年从学习者转变为传播者、守护者,增强其责任感与成就感。

家庭参与:设计适合亲子共同参与的“ 摩崖石刻寻宝” 、“ 家庭拓印体验日” 等活动,将文化传承延伸至家庭场景。

四、结语:在触摸与创造中铸就文化认同的基石

吴山摩崖石刻不应仅仅是崖壁上沉默的古老符号。激活其生命力,尤其是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文化自觉的种子,关键在于转变范式——从“ 保护展示” 走向“ 活态传承” ,从“ 知识传递” 走向“ 价值共鸣” ,从“ 被动接受” 走向“ 主动创造” 。

当青少年在吴山之巅,亲手拂去拓纸的浮尘,感受凹凸文字的力量;当他们用镜头捕捉夕阳下石刻的轮廓,创作属于自己的数字故事;当他们围绕“ 忠孝廉节” 展开现代辩论,赋予其时代新义——这一刻,崖壁上的古老文字便真正流淌进了他们的血脉,成为塑造其文化身份认同的鲜活基因。

让吴山摩崖石刻成为一座“ 没有围墙的学校” ,让每一次触摸、每一次凝视、每一次创造,都成为青少年与历史对话、向未来启航的文化仪式。唯有如此,这份凝固于山崖的千年史诗,才能在代代少年的手中,续写出更加璀璨的时代新篇。

参考文献:

[1]王莉,陈明.青少年文化视角下的吴山摩崖石刻研学实践探索[J].中国文化遗产,2022(03):58-65

[2]李华.文化遗产的青少年教育传承:数字化、体验化与社群化三维路径探析--以摩崖石刻类遗产为例[J].博物院,2021(05):1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