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与融合:项目化教学在智障学生劳动教育中的价值定位与实践路径
孙崇鑫
山东省东营市特殊教育学校 257000
智障学生开展劳动教育面临认知能力受限、实践机会匮乏、教学方法单一等诸多挑战。传统劳动教育大多采用分解教学与重复训练的方式,难以培养智障学生的综合能力,项目化教学着重强调以真实问题作为驱动、以项目任务作为载体,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和实践体验构建知识、发展能力,此模式源于威廉·克伯屈所提出的“ 设计教学法” ,融合了实用主义、多元智能、建构主义等多种教育理念。项目化教学能够通过创设真实劳动情境、设计契合智障学生能力特点的劳动项目,为智障学生提供实践学习以及体验成长的机会。
1 项目化教学在智障学生劳动教育中的价值定位
1.1 智障学生学习能力的赋能载体
项目化教学通过构建真实劳动情境,为智障学生提供超越传统被动接受模式的能动学习机会。该教学模式将问题驱动作为核心,引导着智障学生在探索解决方案的进程中主动调动认知资源,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智障学生在参与项目任务时,需要运用已有的经验分析问题、制定计划以及执行方案,有效激活其思维潜能。项目化教学为智障学生创设出自主选择的空间,使其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特点选择参与方式,在成功完成任务的体验中逐步建立学习自信。通过项目化教学所具备的赋能作用,智障学生从原本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实现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
1.2 智障学生多元发展的融合平台
项目化教学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将智障学生认知发展、动作技能、社会交往等多维能力有机整合在统一学习框架中[1]。劳动项目的综合性质要求智障学生同时调用语言理解、空间感知、精细动作等不同类型能力,促进各项能力在实践中相互促进、协同发展。该教学模式将抽象学科知识与具体生活实践深度融合,使智障学生在真实劳动体验中理解知识实用价值,实现从课堂学习向生活应用的有效迁移,形成可持续的能力发展循环。
1.3 智障学生社会参与的实现途径
项目化教学通过模拟真实社会环境,为智障学生搭建安全且贴近现实的社会参与场域。劳动项目实施过程再现社会生活中协作关系、规则意识、责任承担等重要元素,使智障学生在受控环境体验社会角色,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合作性劳动任务需智障学生与他人构建有效沟通,学会倾听、表达以及协商,在团队协作中发展人际交往技能[2]。项目化教学通过劳动成果的展示与分享,帮助智障学生树立劳动价值认知,认识自身劳动对社会的贡献,增强社会归属感和责任意识。
2 项目化教学在智障学生劳动教育中的实施机制
2.1 基于能力评估的个性化目标设定
智障学生能力水平存在个体差异,决定项目化教学得建立在精确能力诊断基础上[3]。运用多元评估工具,全面揭示智障学生在认知理解、动作协调、情绪调控、社会互动等多个维度的发展水平,为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分层目标体系的构建充分体现因材施教教育理念,通过设置不同难度层次任务目标确保每个智障学生,在适宜挑战水平上获得成功体验,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使教学目标随智障学生能力发展,及时更新以保持教学过程适应性和有效性。
2.2 依托真实情境的项目任务设计
创设真实情境是项目化教学发挥效用的关键要素,劳动项目的选择要立足于智障学生生活需求与社会参与需要。生活化劳动项目可有效激发智障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参与积极性,使学习过程具备明确的现实意义。递进式任务序列设计遵循智障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通过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的任务安排,确保学习过程连续性和系统性。开放性问题情境的构建为智障学生提供多元化思维路径,鼓励在探索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3 多元支持体系的协同构建
项目化教学的有效实施就得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支持网络,确保智障学生在充分支持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专业支持会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环境的精心设计与学习资源的科学配置、教学过程的适时调控等,为智障学生创造最优化学习条件。同伴互助支持充分利用合作学习优势,通过能力互补、经验共享,实现智障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家庭社会支持将项目化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通过家庭实践与社会参与,巩固拓展智障学生在项目中获得的能力,实现学习成果的持续发展和有效迁移。
3 项目化教学在智障学生劳动教育中的优化路径
3.1 智障学生劳动项目的适配化构建路径
对智障学生劳动项目进行适配化构建,需要在深入了解学习者特殊需求的基础上,开发出具有高度针对性和实用性的项目内容。项目开发过程要充分考虑智障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偏好和生活环境,确保项目任务与其实际能力水平相匹配。设计适宜性学习任务要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智障学生现有能力基础上设置适度挑战,促进他们能力实现稳步发展。有效整合社会资源能为劳动项目提供支持,通过校企合作和社区参与等多种方式,增强劳动项目的真实性与内容多样性。
3.2 智障学生学习过程的个性化支持路径
在智障学生学习过程中个性化支持体现特殊教育专业性要求,要针对不同类型和程度智力障碍提供差异化教学支持。视觉化学习支持通过图像、符号、实物等多感官刺激,帮助智障学生克服抽象思维困难,提高信息理解记忆效率。分步骤教学方法将复杂劳动任务分解成若干可操作小步骤,使智障学生逐步掌握完整操作流程,循序渐进建立技能体系,正向强化技术科学运用可及时肯定智障学生进步表现,维持其学习动机参与热情形成积极学习循环。
3.3 智障学生发展评价的多元化实施路径
智障学生发展评价多元化实施需建立超越传统结果导向的综合性评价框架,全面反映智障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发展状况。多维度评价体系涵盖认知发展、技能掌握、情感态度、社会适应等多个评价维度,通过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方式客观记录智障学生成长轨迹。过程性评价方法注重对学习过程持续观察记录,重点关注智障学生参与项目时,表现出的努力程度、合作态度以及问题解决策略等过程性表现。激励性评价策略通过积极反馈与适当奖励机制,强化智障学生成功体验,推动其持续参与并不断进步。
4 结语
项目化教学在智障学生劳动教育当中的应用,标志着特殊教育从缺陷补偿往全面发展转变。该模式通过构建赋能载体、融合平台以及实现途径的价值体系,为智障学生劳动素养培育提供全新理论视角和实践方法。项目化教学充分体现个性化教育方面要求,通过精准能力评估、真实情境设计以及协同支持体系,确保智障学生能在适宜环境当中获得最优发展,优化路径构建工作完善了实践框架内容,从项目适配、过程支持以及评价实施等环节形成系统策略。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持体系。
参考文献
[1] 梁宁. 基于“ 五育融合” 教育理念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学课程思政实践探索[J].公关世界,2025,(11):184-186.
[2] 黄琼英,刘定平.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现实瓶颈与实践路径[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2,24(12):84-88.
[3] 葛淘沙. 课程思政背景下石油化工类高校项目化教学创新研究——以管理类课程为例[J].内蒙古石油化工,2025,51(05):67-70.
案例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3NDnyI5YgICXNK4LDqh4J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