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防汛抗旱与农田水利管理策略

作者

申静

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应急管理局 陕西省 713100

引言

水资源短缺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提高农田水利管理效率,高效发挥水利工程的防汛抗旱功能,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在农田水利管理和防汛抗旱的具体策略实施方面,需要各地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管理措施,切实提升农田水利管理效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1 强化农田水利管理,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的现实意义

特殊的地形地貌环境,使得农业发展受水资源影响明显,再加上气候因素,单纯的依靠自然降水来缓解农业供水压力远远不足,因此,在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的兴建水利工程,依据地区地形条件,建设规模合适的水利工程项目,充分发挥中小型水利工程防洪、蓄水、调水功能,从农业发展角度来讲,农田水利工程的兴建,可以有效保障农业正常生产,为农作物生长提供足够的水源支持。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显著,使部分地区农田水利工程在管理和使用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的利用方面,因利用方式不科学,导致利用效率较低,难以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保障作用,部分地区具有较完善的水利工程设施,但由于缺少科学化管理,大量基础设施利用率低下,防汛抗旱作用发挥不明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通过进一步强化农田水利管理,可以使水利工程的各项功能正常发挥,基础设施也会得到合理利用,尤其是在日常维护检修中,可以根据基础设施的使用受损情况进行维修或更换,保证性能状态处于最优,全力保障水利工程防汛抗旱作用发挥,满足区域内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实际需求。

2 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不善水利设施老化严重

农田水利管理不善和水利设施老化问题的根源在于多个方面,资金投入不足是主要原因,许多地方政府在农田水利建设和维护方面的预算有限,导致水利设施无法得到及时的维修和更新,影响了灌溉效率,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从农田水利的管理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当前的管理体制常常存在职责不清、权责不明等问题,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了水利设施的运行和维护质量,一些地方的管理者可能缺乏必要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导致水利设施管理不到位。另外,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水和干旱,不仅加速了水利设施的损耗,还增加了维护和修复的难度。

2.2 管理水平不高,水资源分配不均匀

在我国,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工作涉及如水利、农业、气象等多个部门,但部门间职责划分不清晰,协调难度大,影响了管理效率。具体到防汛抗旱管理环节,因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工作资金投入不足,相关技术和设备更新延缓,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求。再加上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未被充分重视,导致管理人员的培训和选拔机制不完善,管理水平难以提升。水资源分配失衡问题,突出表现为地区间水资源分配不均,造成南北方的农业生产能力差异显著。此外,资金投入不足致使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水资源利用率偏低,进而影响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工作的成效。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农田水利主要以灌溉为主,而忽视了排水、泄洪等方面的作用,导致水资源利用不充分,影响了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工作的效果。

2.3 投入不足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维护及更新改造等环节,均需持续资金投入,但基层地区的财政收入有限,导致农田水利工程在地方财政预算中的占比并不高,难以满足实际需要。由于资金不足,大量农田水利设施因长期缺乏维修,出现功能退化,抗灾能力薄弱,特别是在防汛抗旱的关键阶段无法发挥作用,导致灾害损失严重。

3 防汛抗旱和农田水利管理的实施策略

3.1 加强农田灌溉设施建设

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灌溉设施保障农业生产稳定提升作物体的核心要素,不既关乎到水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又直接作用于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质量。当前,农田水利灌溉中,常见的方式主要有喷灌、滴灌和沟灌,喷灌适用于地形平坦、水源充沛的区域,优势是水资源利用率高,可均匀对农作物进行灌溉;滴灌适用于干旱缺水地区,通过管道系统将水分直接输送到植物根部,减少水分蒸发和渗漏,极大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沟灌多用于大面积农田,建设成本相对较低,但水资源利用率较低,需配合良好的田间管理措施。结合当地的农业种植制度区位优势以及农田地理环境,综合考虑水源的稳定性和水质问题合理的选择灌溉方式,并注重加强灌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之前对水源地进行详细调查和评估,确保水量充足、水质达标,实施方案中需详细规划灌溉管网的布局和建设,管网的材料需考虑耐用性、抗腐蚀性等因素,以延长设施的使用寿命。现代化灌溉系统引入智能化管理技术,通过传感器和自动控制系统,实现对灌溉过程的实时监控和调节,以最大限度地节约水资源。

3.2 完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

在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完善农田水利防汛管理体制的完善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显得尤为迫切。在基层地区应该加快建立起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农田水利设施规划体系,充分顾及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需求,确保水利设施的设计既能满足正常灌溉需求,又能在洪水来袭时发挥防汛抗灾的作用。同时,需优化农田水利工程的布局,推进老旧水利设施改造升级,增强其防洪排涝能力,定期对水坝、水库、沟渠等设施开展检查养护,及时排查并处置可能影响防汛成效的隐患,保障水利设施在关键时刻能正常运行,此外,要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提升应对突发洪水事件的快速响应能力,减少可能发生的损失。强化农田水利防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通过专业培训,提升人员业务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如 GIS、遥感等技术的深度应用,开展水情监测与预警,提高防汛预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防汛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3 拓展资金来源

为保障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工作持续有效开展,资金支持至关重要。要提升管理水平,需强化资金投入力度。首先,深化对防汛抗旱管理重要性的认知,明确其在农业生产及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价值。其次,积极扩展多元化资金来源。一方面争取政府政策补贴,另一方面也应积极寻求与当地企业的协同合作,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为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注入更多资金。此类策略不仅能满足当前管理需求,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安全,还能进一步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助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田水利不但能够发挥出良好的防汛抗旱功能,同时还可以促进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需要持续强化农田水利管理建设,注重激发出防汛抗旱功能,对现有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技术进行不断创新改进,促进国内农业实现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樊平.提高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水平方式的探讨[J].当代农机,2023,(04):102-104.

[2]程艳玲,徐德亮.农田水利管理工作对于防汛抗旱的意义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2,(16):74-77.

[3] 唐波. 浅析农田水利工程在防汛抗旱中的重要性[J]. 南方农业,2021,15(17):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