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冬期施工混凝土养护技术改进研究

作者

王新宇

安徽省建科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安徽省合肥市 230000

引言

冬期施工是建筑工程进度管理中的常见挑战,尤其在中高纬度地区,气温低于 5C 甚至进入冰点以下的情况较为频繁,对混凝土的拌合、浇筑及养护过程提出了更高要求。混凝土作为建筑结构的核心材料,其早期性能形成依赖于水化反应过程,温度过低将直接抑制水化反应速率,延缓强度增长,甚至造成冻结破坏,对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产生不利影响。传统冬施养护手段包括覆膜保温、加热养护、围护封闭等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温度影响,但仍存在诸如能源利用效率低、现场操作繁琐、温控不均衡等突出问题。当前工程实践亟需在理解低温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基础上,结合新材料、新工艺与智能控制技术,探索更加高效、可靠的养护技术路径,从而确保冬期施工工程质量与施工进度的协调统一。

一、冬期施工环境下混凝土性能影响分析

混凝土在冬期施工中所处的环境主要特征是持续的低温与潜在的结冰风险。水泥水化反应是混凝土强度发展的核心驱动,但在低温环境下,水化速率显著减慢,尤其当环境温度低于 5C 时,水化反应几乎停滞。若混凝土内部尚未形成足够结构强度即遭遇冻结,将导致毛细孔隙中的水分结冰膨胀,造成微裂缝并引发结构破坏,严重影响其长期性能与承载稳定性。同时,低温还会降低外加剂的活性,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与后期粘结质量,增加结构变形或裂损的可能性。

低温对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的发展产生直接抑制作用,其内部水泥颗粒的水化反应因缺乏热能而减缓,从而使结构骨架形成时间延长。在冻结循环反复作用下,未充分水化的水泥颗粒可能被破坏,生成更多裂隙,这种裂缝虽在早期可能难以觉察,但在后期服役过程中会显著降低其承载能力与耐久寿命。此外,由于低温条件下施工人员操作难度加大,混凝土浇筑和振捣过程也易产生冷缝或振捣不密实的现象,加剧质量隐患与施工返工风险。因此,全面掌握冬期施工环境对混凝土性能的系统性影响,是优化养护技术的前提基础和实践依据。

二、当前冬期养护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局限

现阶段常用的冬期混凝土养护技术主要有物理保温、加热保温与临时封闭环境控制等方式,这些手段虽已在多个项目中广泛应用,但其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技术水平不均、适应能力弱等突出局限。传统覆盖保温方式依赖草帘、棉被或塑料薄膜,其保温能力受制于材料热阻性能及覆盖密实度,难以有效维持混凝土内部正温状态;尤其在寒冷风雪天气下,保温层容易受潮、滑移或损坏,造成养护失效甚至大面积失控,埋下质量隐患。

加热养护虽然能直接提升结构体温,但其操作过程对能耗依赖较强,使用电加热、电热毯或蒸汽加温方式,存在施工成本高、局部过热导致水化反应不均等风险。在封闭空间加热养护的方式下,由于热空气对流存在死角,造成结构受热不均,在温差较大部位还可能引发热胀冷缩裂缝,影响结构整体稳定性与服役寿命。此外,这类方法多数未配套自动化监测与控制装置,操作依赖人工经验,缺乏精确的数据反馈与闭环调控机制,难以做到动态调控和异常预警,最终影响养护质量的稳定性与重复性。因而,冬施混凝土养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应在保障热能均匀供应的基础上,强化系统智能性、响应速度与多环境适应性,构建更加科学、高效、可复制的保温体系。

三、混凝土养护关键参数与调控路径分析

混凝土养护的核心目标是确保水泥水化过程稳定进行,使结构在初凝前及早强期形成足够的抗冻强度。为此,温度控制是首要因素。研究表明,当养护温度维持在10?至20?范围时,水化反应可稳定推进,即便在冬期,也可通过适当措施人为营造类似条件。因此,养护策略的关键在于合理构建热环境,使混凝土内部热能在散失过程中得到有效补充或维持,避免局部过冷现象导致凝结延迟或结构脆弱区域形成,从而影响最终力学性能与耐久表现。

湿度控制亦不可忽视。在低温环境中,空气湿度常年偏低,若无有效湿养手段,将加剧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形成塑性收缩裂缝。通过在保温过程中附加喷雾、湿布覆盖或膜养技术,可形成微环境闭合保湿,抑制早期水分流失,维持水化持续性。另一个调控关键是保温材料与结构匹配性。采用导热系数低、蓄热能力强的复合保温层,并结合混凝土结构尺寸与热传导路径进行分区设防,是提升热能利用效率的有效策略。整体来看,养护参数的动态调节需依赖实时监测与反馈机制,如利用温湿度传感器布点监控混凝土表面与内部热湿状态,配合控制系统实施差异化加热或喷雾策略,确保各部位养护条件均衡达标,最终保障混凝土性能发展不受环境扰动影响,为结构安全与质量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四、冬期施工混凝土养护的技术优化方向

为实现更科学高效的冬期混凝土养护目标,技术路径需从“ 保温加热”向“ 系统调控” 转变。首先在材料层面,应引入相变储热材料作为保温构件,该类材料可在特定温区内稳定释放或吸收热量,有助于维持恒温环境,减少温度波动带来的质量隐患。此外,还可考虑复合型保温毡与微胶囊材料的协同使用,提高保温层的热惰性与柔性适配性能,增强其在复杂结构表面贴合的稳定性。同时,可选用具有早强特性的水泥与外加剂,提升混凝土在初凝前的抗冻能力,减少冻害风险,并缩短早期养护时间,提高施工组织灵活度与工程节奏控制能力。

在施工组织层面,应建立以环境数据为核心的养护调度系统,依据实时气象变化、结构热传导行为与水化过程演变,动态调整保温覆盖策略和加热时长。采用智能温控电缆、蒸汽定量加热装置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协同运作,实现精准加热、分区控制与时间匹配,提高加热效率与安全性,避免能源浪费。同时,应设计并实施多阶段养护方案:在初凝前采用重点加温策略,强化水化反应;初凝至早强阶段过渡至恒温稳态维持;最终阶段逐步降温以适应外部气候,防止骤冷引发热应力开裂。通过系统集成与多点协同调控,提升养护效率的同时也增强了其适应复杂环境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为冬期混凝土施工质量提供坚实支撑。

五、结论

冬期施工环境对混凝土早期性能构成严峻挑战,传统养护方法在能耗控制、操作便利性与控制精度方面均存在较大改进空间。本文在分析低温对混凝土水化及力学性能影响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养护手段的关键技术瓶颈,并提出从热环境构建、湿度控制、智能调度与材料优化四个维度进行系统性改进。未来应加大对智能控制系统与节能型保温材料的应用研究,以实现养护全过程的可视化与自动化,从而有效保障冬期混凝土结构的成型质量与服役安全,为寒冷地区建筑工程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夏 青 . 严 寒 地 区 混 凝 土 冬 期 施 工 技 术 研 究 [J]. 水泥,2025,(06):113-115.DOI:10.13739/j.cnki.cn11-1899/tq.2025.06.031.

[2]陈光明.钢筋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难点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32):108-110.DOI:10.19569/j.cnki.cn119313/tu.202332036.

[3]刘儒涛,周于程,周晋阳.冬期现浇混凝土扩展风机基础施工技术[J].建筑技术开发,2023,50(06):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