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油罐维修作业的安全风险分析及管控措施
陈勇
中国石油昆仑物流有限公司设备技术部 新疆乌鲁木齐 830014
摘要:目前,国内危化品罐车数量庞大,罐体制造质量层次不齐,罐体渗漏、隔板开裂等问题时常发生,进罐维修或其它作业时,如果措施不当、监管不严、管理不善,会造成火灾爆炸、人员中毒窒息和环境污染事故。近年来,因为进入油罐作业发生的安全事故屡禁不止,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此,对进入油罐维修作业的安全管理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进罐作业、管控措施、应急处置
一、进罐作业安全风险及原因分析
进罐体作业不规范、违章操作,可能导致火灾、爆炸、中毒和环境污染等事故,甚至造成人员伤亡。进入油罐作业多个环节存在风险,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设备的不安全状态都是引起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主要风险和原因如下:
(一)进入油罐作业中造成缺氧
油罐通风口狭小,油气易聚集,造成罐内通风不良,若未清洗罐或清洗不干净,进入罐内容易导致窒息。
(二)进入油罐作业中造成中毒
罐中有毒气体达到一定值,如果清洗、通风不彻底,进入罐内作业就会产生中毒事故,甚至危及生命。
(三)进入油罐作业引起火灾、爆炸
油罐中大量的油蒸汽和空气混合,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进入油罐作业,如果没有清理干净,容易引起火灾、爆炸。
1. 进入罐内作业人员,没有使用防爆工具,在作业中产生火花,引起火灾或爆炸。
2. 在使用电器设备,如鼓风机、工作灯过程中,设备不防爆,油气四周扩散,遇火极易发生爆炸。
(四)进入油罐作业中造成人员伤害
1. 作业中,非防爆工具、机件和罐壁相互碰撞产生火花,引起火灾,造成作业人员烧伤。
2. 作业中,罐体空间狭小、湿滑,容易造成刮、碰以及摔伤等。
(五)进入油罐作业中造成设备漏电
1. 作业中,使用非防爆工作灯、打磨机、鼓风机等电动设备,导线或设备漏电,致人伤亡。
2. 作业中,使用非防爆设施,产生的静电荷未及时导出,静电荷积聚到一定量时产生放电,遇可燃气体发生爆炸。
二、进罐作业的管控措施
(一)严禁私自进入油罐作业
罐车和油罐在置专门的停放区域停放,并在车场视频监控覆盖范围内,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志,未经属地管理人员允许,任何人不得对车辆开展罐体维修作业。
(二)按正规程序进入油罐作业
1. 基本要求
a)进入油罐作业前,应办理动火作业许可证、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检测受限空间气体符合进罐作业条件。
b)进入油罐作业前,应开展工作前安全分析,辨识危害因素,评估风险,采取措施控制风险。
c)所有参与作业的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了解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危害、熟悉作业过程中的各个步骤、具备作业过程中的操作技能、掌握作业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d)气体取样和检测应由培训合格的人员进行,焊接人员等特殊工种必须持有效特种作业操作证。
e)作业区域内的电气设备及其安装,以及进入罐内使用的作业工具、电气设备应符合国家有关的安全用电规定及防爆要求。
2. 人员
下列人员严禁进入油罐作业。
未成年人和妇女;有聋、哑、呆傻等严重生理缺陷者;患有深度近视、癫痫、高血压、过敏性气管炎、哮喘、心脏病和其他严重慢性病以及年老体弱;不适应油罐维修作业者;有外伤疮口尚未愈合者; 有职业禁忌症人员。
3. 防护用品
a)所有参与作业的人员必须穿戴防静电工作服和防静电工作鞋等与工作相适宜的劳保用品,在作业过程中严禁使用化纤绳索、化纤抹布等易产生静电的物品。
b)进罐作业人员应戴呼吸器,系全身式安全带,并系上救生信号绳索,绳的末端留在罐外,便于及时救援。
c)焊接操作工应穿专业防护服、绝缘鞋,并正确使用电焊面罩。
d)作业人员不得穿短袖、短裤或将衣袖挽起,避免因皮肤暴露在外而与有毒有害物质直接接触。
e)防护用品及清罐工具每次使用后,必须清理干净。
4. 隔离
a)油罐车辆进入作业区域后,应关闭电瓶总电源开关,保持防静电带有效接地,并将罐体用两条导静电线与静电接地桩可靠连接(半挂罐车三条)。
b)油罐维修作业场所应与其他区域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10米至50米),使用警戒带或安全栅栏将作业区域有效隔离,并在醒目位置悬挂安全警示标志。
c)作业区域内应配备呼吸器、灭火器、安全绳等必要的应急物资。
5. 清理、清洗
进入油罐前应采用蒸汽对罐内进行8-24小时的蒸洗;气体检测合格后,清洗人员佩戴防护用品进罐内对死角、孔洞进行清理,避免焊罐作业时,温度升高,导致死角、孔洞处有害物质挥发。清理、清洗出污水、废渣,应按国家环保要求进行收集、处理。
6. 气体检测
a)进入受限空间前,应按相关作业要求穿戴好防护设施,做好监护,办理相关手续。
b)气体检测可使用便携式气体检测仪进行,检测仪应在校验有效期内,并在每次使用前与其它检测仪进行比对检查,以确定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c)作业前的气体检测时间距作业时间不得超过30min;如超过30min仍未开始作业的,或作业中断再次进入的,应重新进行气体检测。作业过程中,采用间断性监测,间隔时间不应超过2小时。
d)检测的部位应包括罐长度方向三至五个点,分上、下两部分进行,并注意选择易于聚集油气的封头部位和死角。
7. 监护
进入罐内作业应指定专人监护,不得在无监护人的情况下作业,作业监护人员不得离开现场或做与监护无关的工作。与入罐作业人员确定好联络信号,以便于出现危险时及时救援。
8. 通风要求
打开油罐口、装卸油阀门等与大气相通的设施。作业过程中应在其中一个油罐口(不妨碍作业人员进出和上下油罐)使用防爆型轴流风机向罐内强制通风。在作业间隙应保持持续通风。禁止向罐内充入氧气或富氧空气。
9. 照明及电路
油罐作业,应使用防爆电筒或电压不大于12V的防爆安全行灯;行灯变压器不应放在罐内或罐上。使用的手持电动工具应有漏电保护装置。
10. 正规操作
油罐清洗、检测、清罐和焊罐等作业前,作业人员必须严格按要求进行作业前的检查、确认,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作业。
(三)安全培训
1. 对驾押人员应加强非正常进罐危害和应急处置的培训,掌握进罐的正确方法。
2. 对维修工应加强非正常进罐危害和正确进罐方法的培训和维修中的规范操作培训,掌握正确进罐的操作技能。
3. 对管理人员应进行非正常进罐危害和正确进罐方法培训,掌握相关知识,在日常管理中按岗位职责监督、推动相关工作落实,避免非正常进罐危害风险发生。
三、进罐作业的应急处置
(一)发生紧急情况,监护人员或其他作业人员应立即报告组织进罐作业的负责人,并向周围区域人员呼救。
(二)罐内人员无法自行脱离油罐时,监护人员应立即用安全绳将作业人员拉出罐体。
(三)确需下罐施救时,监护人员应系好安全带(安全绳)、佩戴好呼吸器,待其他救援人员赶到后方能下罐救援(必须保证至少有一人留在罐外继续实施监护),不得盲目施救,避免事故扩大。
(四)人员救出以后,应立即移送到安全地带。如出现呼吸停止或心脏暂停的情况,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直至医护人员到达现场。
(五)情况危机时,应先拨打120、119报警,再向单位汇报,并组织救援。
结束语:本文主要对进入油罐作业的安全风险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从基本要求、人员要求、防护用品、作业环境要求、监护、气体检测、通风、照明及电路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措施。该措施可以从源头上消除进入油罐的安全风险。措施的提出对进入油罐作业的安全管控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韩雪.南一油库储运设施风险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估技术研究[D]. 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7
作者简介:
陈勇,男,1980年生,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运输设备选型、维护保养和日常使用技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