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中实施纳洛酮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效果分析
郭子川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 重庆 400000
急性呼吸衰竭是院前急救中的常见急症,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严重的低氧血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阿片类药物过量是导致呼吸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纳洛酮作为特异性拮抗剂[1],能够迅速逆转阿片类药物的呼吸抑制作用。然而,其在非阿片类药物引起的呼吸衰竭中的疗效尚存争议。本研究通过分组对比,分析纳洛酮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选取我院患者进行研究,具体方法实施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我院抽取75 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进行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对照组35 例、实验组35 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9 例、女性患者16 例,年龄从43 岁到84 岁,平均年龄( 64.52±2.35 )岁;实验组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7 例,年龄从44 岁到85 岁,平均年龄( 64.31±2.44 )岁。两组差异较小( P>0.05 )。纳入标准:符合急性呼吸衰竭诊断标准;年龄≥18 岁;家属或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对纳洛酮过敏;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措施,包括吸氧、气道管理、机械通气支持等。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注射纳洛酮 0.4-2.0mg ,必要时重复给药。
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后续院内治疗[2]。
1.3 指标观察和分析
1.3.1 对比血液指标。指标包括: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
1.3.2 对比治疗有效率。治疗有效率通过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类结果计算。显效指症状基本缓解,有效为病情改善,无效为无变化。计算公式为:有效率
(显效例数 + 有效例数)/总例数 ×100% 。该指标反映治疗方案的整体效果。
1.4 统计学方式
采用 SPSS17.0 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 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采用 t 检验。P 值小于 0.05 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液指标比较
治疗后,实验组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 ρ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 1
表 1 两组患者血液指标对比( 

2.2 治疗有效率比较
实验组的治疗结果高于对照组,差异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 ρP<0.05 ),见表 2
表 2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对比 (n,%)

3 讨论
院前急救中实施纳洛酮治疗急性呼吸衰竭具有多方面优势。纳洛酮作为阿片受体拮抗剂,能够快速逆转阿片类药物导致的呼吸抑制,在急性呼吸衰竭的紧急处理中发挥关键作用[3]。其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纳洛酮起效迅速,静脉注射后 1-2 分钟即可产生显著效果,特别适合院前急救的时间敏感性要求。这种快速反应特性为后续医疗干预争取了宝贵时间,降低了因缺氧导致的不可逆损伤风险。其次,纳洛酮具有高度特异性,能够选择性拮抗μ 受体,有效逆转阿片类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而不影响其他生理功能[4-5]。这种靶向作用减少了不必要的副作用,提高了治疗安全性。第三,纳洛酮给药途径多样,除静脉注射外,还可通过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甚至鼻腔给药,这种灵活性极大提升了院前急救场景下的可操作性。特别是在静脉通路建立困难的情况下,替代给药方式确保了药物及时投递。此外,纳洛酮半衰期较短(约 60-90 分钟),这一特性允许急救人员根据患者反应灵活调整剂量,避免药物蓄积风险。从临床效果看,纳洛酮能显著改善氧合指标,快速恢复自主呼吸,降低气管插管率。研究显示,及时使用纳洛酮可使阿片类药物过量患者的呼吸功能在5-10 分钟内
明显改善[5]。
综上所述,纳洛酮能有效改善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氧情况,提高治疗结果,值得在临床中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林涛,胡燕,杨莹.高流量氧疗联合纳洛酮治疗老年重症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J].西北药学杂志,2024,39(06):63-68.
[2]罗健.纳洛酮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急救中的应用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分析[J].北方药学,2024,21(10):51- 53+57 .
[3]郑元元.经鼻高流量氧疗联合纳洛酮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伴呼 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4,24(17):18-21.
[4]张勉.纳洛酮治疗 COPD 呼吸衰竭肺性脑病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4,18(12):6-10.
[5]王静,刘树凯,张丽,凡艳儒,王海山.便携式呼吸机结合纳洛酮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院前急救的应用效果[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4,19(05):583-586+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