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因子疗法在慢性疼痛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贾文慧 张思鈺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引言:
慢性疼痛是指持续超过 3 个月的疼痛综合征,其发病机制涉及神经损伤、炎症反应、代谢紊乱及中枢敏化等多层面病理生理过程。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 20%-30% 的成年人受慢性疼痛困扰,我国慢性疼痛患者已超过 3 亿,且呈年轻化趋势。疼痛不仅导致躯体功能障碍,还常伴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增加社会医疗负担。传统药物治疗虽可缓解疼痛,但阿片类药物成瘾性、非甾体抗炎药胃肠道损伤等副作用限制其长期应用。物理因子疗法通过电、光、声、磁、温度等物理能量调节人体生理功能,以无创或微创特性、低副作用等优势,成为慢性疼痛综合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
一、物理因子疗法的核心技术及临床应用
1. 电疗法:神经肌肉功能精准调控
电疗法依据电流频率差异分为低频(
)、中频(1-100kHz)和高频( >100kHz )电疗,各有独特的作用机制与临床适应症。
低频电疗中的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通过皮肤电极输出频率 2⋅150Hz 的脉冲电流,刺激 Aβ 类粗纤维,激活脊髓“ 闸门控制” 机制,阻断疼痛信号上传至大脑。临床研究表明,TENS 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4 周后,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平均下降 42% ,关节活动度显著改善。另一项纳入 60 例术后慢性疼痛患者的多中心研究显示,高频 TENS( 80-100Hz )较低频TENS( 2⋅4Hz )在缓解疼痛方面更具优势。
中频电疗利用干扰电、调制中频电流产生的内生电场,穿透深度可达5.7cm ,能有效刺激深部肌肉组织。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调制中频电疗联合运动疗法可使腰部肌肉痉挛缓解率达 78% ,患者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平均降低 35‰ 。
高频电疗(如超短波、微波)通过高频电磁场使组织内分子高速振荡产生内生热,可提升局部温度 1-3∘C ,促进炎症吸收与血液循环。临床数据显示,超短波治疗盆腔炎的有效率超过 80% ,能显著减轻盆腔充血与粘连。
2.光疗法:多维度炎症与修复调节
光疗法依据光谱特性分为红外线、紫外线和激光疗法,各波段光通过不同生物学效应发挥治疗作用。
红外线( 760nm-1mm )穿透皮肤深度可达 1-3cm ,通过热效应扩张血管,促进组织代谢。在肩周炎治疗中,红外线照射可使局部血流量增加 60% ,缓解肌肉僵硬,配合关节松动术可使肩关节外展角度平均增加 22∘ 。
紫外线( 100-400nm )通过诱导皮肤产生维生素D、激活免疫细胞及调节神经末梢兴奋性发挥作用。小剂量紫外线照射可促进慢性骨髓炎病灶的炎症消退,临床研究显示,连续 3 周紫外线治疗可使疼痛缓解率达 65% ,伤口愈合时间缩短 20‰ 。
低强度激光(如 650nm 半导体激光)可穿透组织 3-5cm ,通过光生物调节效应促进线粒体ATP 合成,加速神经修复与细胞再生。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中,半导体激光联合药物治疗可使疼痛缓解时间缩短 30% ,神经病理性疼痛评分降低 45‰ 。此外,激光穴位照射(如足三里、阿是穴)通过调节经络气血,在慢性疼痛治疗中展现协同增效作用。
3.超声波疗法:机械与温热协同效应
超声波疗法利用 1-3MHz 高频机械振动产生热效应、空化效应和机械效应。热效应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 1-2∘C ,促进胶原纤维重组与血管扩张;空化效应则通过微小气泡的振荡破坏细胞膜结构,增强药物渗透性。在腱鞘炎治疗中,连续 2 周超声波治疗可使腱鞘水肿消退率达 72% ,患者握力恢复至正常水平的 85%
超声药物透入技术(sonophoresis)利用声流效应,将布洛芬、利多卡因等药物导入深层组织,药物渗透量较传统外敷提升 3-5 倍。一项针对骨性关节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超声透入双氯芬酸钠凝胶治疗 8 周后,关节疼痛评分下降 52% ,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涂抹组。
4.磁疗法:生物电磁场的调节作用
磁疗法通过静磁场(恒定磁场)和动磁场(变化磁场)影响人体生物电流与细胞膜电位。静磁场疗法如磁片贴敷(400-800 高斯)常用于颈椎病、腰肌劳损治疗,临床研究表明,佩戴磁疗项圈 4 周后,患者颈部肌肉紧张度下降 55% ,头痛发作频率减少 40‰ 。
动磁场疗法(如旋磁仪、电磁治疗仪)通过交变磁场产生感应电流,调节神经兴奋性与血液循环。但目前不同磁场强度(10-1000 高斯)和频率( 5-50Hz )的最佳治疗参数仍缺乏统一标准,需更多大样本研究验证其疗效差异。
5.热疗与冷疗:温度调节的双向作用
热疗通过热敷、蜡疗、泥疗等方式提升局部温度,扩张血管并促进代谢产物排出。石蜡疗法利用其高蓄热特性,可使皮肤温度维持在 45-50∘( 达30 分钟,在慢性盆腔炎治疗中,蜡疗联合抗生素可使盆腔积液吸收率提高40% ,患者下腹痛症状显著缓解。
冷疗通过收缩血管、降低神经末梢敏感性控制急性炎症反应。在踝关节扭伤等急性损伤中,伤后24 小时内冰敷(温度 5⋅10∘C )可使肿胀程度降低 35% ,疼痛评分减少 30‰ 。但冷疗需严格控制时间(每次15-20 分钟),避免冻伤风险。
三、物理因子疗法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
单一疗法对复杂慢性疼痛常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联合治疗成为提升疗效的重要策略。电疗联合超声波治疗肩周炎,可同时缓解疼痛(VAS 评分下降 58% )和改善关节活动度(外展角度增加 27∘ );热疗与磁疗协同作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使神经压迫症状缓解率提升至 82% ,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改善。
此外,物理因子疗法联合药物治疗(如超声透药、离子导入)、康复训练(如电刺激结合肌力训练)的综合方案,可从多维度干预疼痛机制。一项纳入75 例慢性下背痛患者的研究显示,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12 周后,患者疼痛评分下降 63% ,功能恢复速度较单一治疗组加快 40‰
四、物理因子疗法优劣分析
物理因子疗法具备显著安全性,无药物肝肾毒性风险,适用于老年、妊娠等特殊人群。其无创或微创特性提高患者依从性,如 TENS 设备的居家使用普及率已达 65‰ 。此外,该疗法通过多靶点调节(如改善循环、减轻炎症、修复组织),可从病理生理层面缓解疼痛,减少复发风险。
个体对治疗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部分患者因体质、疼痛病因不同导致疗效不佳。治疗周期通常需 6-8 周,高频次治疗增加患者时间与经济成本。此外,对肿瘤、严重神经损伤等器质性病变,物理因子疗法仅能作为辅助手段,需与手术、放化疗等联合应用以达到根治目的。
结语:
物理因子疗法凭借多维度作用机制,在慢性疼痛治疗中展现重要临床价值。从精准调节神经肌肉的电疗,到促进组织修复的光疗,各类技术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炎症、调节神经功能等途径有效缓解疼痛。联合治疗策略进一步提升疗效,但需关注个体差异和治疗周期管理。未来研究应聚焦个性化治疗参数优化、多模式联合方案创新及智能化设备研发,推动物理因子疗法在慢性疼痛精准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裴培,刘小燕,张新朝.物理因子疗法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在运动性踝关节韧带损伤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究[J].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2024,37(11):1153-1157.DOI:10.16571/j.cnki.2097-2768.2024.11.006.
[2]冯怡.运动康复联合物理因子疗法在急性肩袖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5,41(04):33-35.
[3]陆炜辰,马振超.物理因子疗法联合运动康复治疗对肩袖损伤患者肩关 节 功 能 及 疼 痛 的 影 响 分 析 [J]. 现 代 医 学 与 健 康 研 究 电 子 杂志,2024,8(23):73-75.
作者简介:贾文慧(2004.03),女,汉族,山东滨州,2004 年3 月,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康复治疗学
通讯作者:张思鈺(1999.01),女,汉族,河南郑州,硕士,康复医学与理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