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劳动教育“ 分散—渗透—融汇” 形态顶层设计及效能提升路径研究
熊维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重庆 400067
一、引言
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国家战略导向下,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与核心价值。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及随后《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 年)等重要政策文件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其成效直接关乎学生的劳动精神、价值取向和技能水平。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强调通过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社会服务等多维路径,依托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协同育人体系,系统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然而,当前劳动教育资源相对窄化的现实制约,亟需寻求突破路径。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劳动教育形态的重塑提供了契机,其核心在于通过对劳动教育要素进行智能化的重组与深度融合,旨在实现协同效应与提质增效。这一变革必然深嵌于国家教育改革整体进程之中,其方向定位亟需回应“ 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由谁培养人” 这一根本教育命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所倡导的“ 三全育人” 理念,为破解上述命题、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对优化劳动教育体制机制、实现综合育人具有重要指向意义。
二、高校劳动教育“ 分散—渗透—融汇” 形态顶层设计
新型劳动业态的加速涌现,正深刻重构劳动要素与劳动行为的传统边界。现实与虚拟交织的劳动场所、机械化与智能化并行的劳动形态、基础工具与数字技术互补的劳动手段、人力主导与AI 辅助协作的劳动行为、固定工时与弹性调配的劳动时间,这五组“ 传统—现代”要素的并存共生,共同构筑起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新型劳动生态系统。此系统性变革对高校劳动教育提出了适应性革新的时代命题:劳动教育亟需突破单一化、固定化的传统范式,主动融入新产业、新业态、新职业的变革图谱,构建与之协同共生的新形态。
由此,高校劳动教育形态的顶层设计,需深度融入“ 三全育人” 理念框架,以“ 分散—渗透—融汇” 作为形态演进的核心逻辑。分散阶段重在打破壁垒、全域覆盖:立足教师教学视角,系统梳理新型产业结构与数字化岗位集群对劳动者素养的新需求,将劳动价值认知、基础技术素养、安全规范意识等模块化内容,以散点浸润方式精准嵌入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及校园文化载体中,实现劳动元素的有机植入与初步唤醒。渗透阶重在打通脉络、深度联动:通过矩阵式教学结构设计,将碎片化的劳动教育要素编织成网,强化跨学科内容的逻辑关联,聚焦学习本质的认知迁移规律,利用探究式学习、案例深度分析、虚实结合的场景模拟等混合式教学策略,推动劳动技能训练从单点技能习得向系统性能力建构跃升,使学生理解劳动技术、工具、环境之间的内在协同机制。融汇阶段重在价值升华、能力进阶:以项目式攻关、开放式课题、创造性发明等实战化载体为枢纽,融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力量,推动劳动教育内容、技术、手段与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深度交互,使劳动行为升华为具有创造性思维和系统性解决方案的复杂能力。
这一递进演进的本质,在于构建能力成长与价值内化共生并进的双螺旋结构:一方面,将技能培养从单一实践能力拓展为适应产业变革的复合型本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锻造硬实力;另一方面,使价值塑造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础认同,深化为根植中国情境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家国情怀的立体化涵育,厚植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软支撑。高校劳动教育形态的进化方向,正是以数字化重组要素、以混合化重塑路径、以融通化创造价值,真正实现教与育从形式到目标的本质性升华。
三、高校劳动教育“ 分散—渗透—融汇” 效能提升路径
(一)角色关注差异重塑:数字时代劳动教育形式的多元重构
数字技术的深度介入,推动劳动教育从单一场域向虚实融合场景跃迁,催生覆盖农业、工业、信息服务业等多领域、兼容体力脑力多活动类型的混合式劳动教育新范式。学生可基于职业志趣与专业诉求,自主参与多样态劳动实践。为精准匹配新型劳动教育形态的“ 分散—渗透—融汇” 进阶需求,亟需以教师-学生角色分工及功能关注点差异为切入点,系统化重塑混合式劳动教育形式,实现资源高效适配与效能跃升。
轮换式结构,实现资源优化与个性协同。场所轮换式聚焦劳动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教师统筹确立实体或虚拟劳动场所并制定时空使用规则,引导学生按序轮换使用场地完成任务,强化资源集约化利用效能;个人轮换式侧重个性化教学适配:教师设定核心学习内容与周期框架并辅助教学,学生自主规划学习时序,激发个体学习主动性;车轮转换式强调学习节奏与任务协同效能:教师统一规划场所与时间轮换序列,学生依序完成分阶段任务,实现劳动流程的模块化协同训练。
混合式结构,实现课程实践的双向融合。内部混合式着力劳动课程的多维知识传递:教师融合线上线下教学手段,学生通过混合课程感知劳动价值逻辑,培育底层劳动意识;外部混合式深化实践技能的虚实场景迁移:教师设计融合虚拟仿真与现实操作的技能训练,学生借混合实践提升劳动技能转化能力;内外混合式推动课程与实践的深度嵌合:教师创设学做一体的融合教学,学生在沉浸式课程实践中萌生系统性劳动素养。
基准式结构,实现目标导向的能力聚合。基于项目式锚定任务驱动的学习载体创新:教师发布真实问题导向的劳动项目,学生围绕项目需求协作攻关,实现知识整合与应用创新;基于能力式聚焦契约式成长路径设计:教师与学生签订劳动能力发展协议,学生按契约要求针对性提升复合技能;基于目标式强化素养养成的显性化培育:教师设立可量化劳动素养目标,学生对标目标要求进阶发展综合能力。
(二)形态进阶驱动:从“ 要素叠加” 到“ 基因重组” 的效能跃升
数字技术的裂变式革新正系统性重构劳动教育的要素关联逻辑,驱动其沿“ 分散—渗透—融汇” 轨迹实现根本性形态跃迁。这一进程的本质是教育要素从机械堆叠走向有机重组的质变:在底层,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重塑劳动工具、场景与行为范式;在表层,九类劳动教育形式因技术赋能的差异化路径分化出多形式到混合式到融汇式的三级进阶结构,其核心在于通过要素关联性强度的阶梯式跃升,催化劳动教育价值的指数级释放。
多形式阶段的“ 物理叠加” 逻辑,构成形态演进的底层基座。当教师作为全域资源调度者,以场所轮换式、个人轮换式、车轮轮换式等策略实现教学资源配置时,农业种植、精密制造、数据标注等跨界劳动资源虽借助数字平台实现物理聚合,仍保持领域壁垒分明的矩阵块特征。学生作为标准化任务执行者,按教师预设的时序规则完成操作训练,虽可快速获得多场景劳动体验,却因形式间缺乏内在链接,使技能习得陷入碎片化陷阱。此阶段的数字技术更像静态陈列架,仅实现资源覆盖广度延展,尚未触发能力整合质变,恰为后续渗透提供原始要素储备。
混合式阶段的“ 化学键合” 突破,标志着要素关联性的首次质变。当教师转型为关联架构师,在内部混合式、外部混合式、内外混合式等设计中注入学习本质的强关联基因,传统形式边界开始溶解:学生作为跨界探索者,在虚实交织的场景中实现脑力分析与肢体操作的深度协同。然而,技术赋能的“ 交换型互动” 尚未突破既有范式天花板:数据建模与工业流程优化仍分属不同课堂模块,因领域知识的结构性壁垒,其协同价值止步于信息互通层面,亟待向系统性创造突围。
融汇式阶段的“ 基因重组” 革命,最终完成形态演进的价值升华。当教师蜕变为生态协作者,以基于项目式、基于能力式、基于目标式等载体发起跨域溶解行动,劳动教育步入无界融通新纪元:学生进化为价值共创者,在真实问题场域中统合工程制图、市场调研、伦理辩论等多元劳动行为,使教师和学生的二元教学关系重构为校企导师、社区用户、AI 助手共同参与的育人生命共同体,激发其从技能应用者转向知识产权创造者,使其劳动行为升维至国家生态战略层面。当数字底座全面支撑起从物理叠加到化学键合再到基因重组的形态革命,劳动教育方能在要素重组中实现从资源广覆盖到价值深融通的质变,真正回应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国家战略诉求。
(三)数智化基因重组:劳动教育系统的顶层价值操作系统
劳动教育的终极效能跃迁依赖于对核心要素的系统性智慧重组。在数字技术深度介入的背景下,需构建以价值操作系统为内核的整体设计框架,通过智能技术对劳动教育内容、技术载体、实施手段及学生直接或间接获得方式的全链重构,驱动“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维目标的深度统整。其核心逻辑在于将技术赋能从工具层升维至系统层:以智能算法为基因编辑引擎重组教育内容模块,将传统劳动知识解构为可动态编织的跨域能力链;以沉浸交互技术为表观调控器实现抽象原理的具象显影与复杂流程的可感演练,打通元认知与具身实践的转化通道;以数据闭环系统为遗传表达机制量化硬技能进阶轨迹,同时通过情感计算与区块链技术显影协作伦理、创新担当等隐性价值基因。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作为遗传密码植入系统底层,借力数智中台统合全员主体协同、全过程能力进阶、全方位价值浸润的三全育人力量,最终构建起“ 认知具象化—技能可进化—价值可遗传” 的智慧教育生态。当劳动教育在技术驱动下完成从资源重组到能力锻造再到精神塑形的范式革命,方能彻底实现从分散形态的量变积累向融汇效能质变跃升的终极跨越,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坚实的能力底座与价值支柱。
四、结语
数字技术驱动的高校劳动教育“ 分散—渗透—融汇” 形态演进,本质是教育要素从物理叠加向基因重组的价值跃迁。这一变革以“ 三全育人” 为协同基座,通过角色功能重塑催生九类混合式教育新形式,依托智能算法解构传统知识模块为跨域能力链,借力虚实融合场景打通具身实践与价值体认的转化通道。在形态进阶的质变中,多形式阶段的资源广覆盖奠基广度,混合式阶段的化学键合深化能力交互,融汇式阶段最终在项目式共创中实现教师—学生—社会主体向“ 育人共同体” 的基因级重构,使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与家国情怀深植能力血脉。
参考文献:
[1]贾楠.高校劳动教育的功能定位与优化举措[J].人民论坛,2025,(11):103-105.
[2]吴少群,袁红星.地方本科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25,37(01):99-105.
[3] 胡小玉. 智能化浪潮下高校劳动教育转型的关键向度[J].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25,38(01):65-71.
[4]韩革军.新时期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关键路径与措施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46(02):100-103.
[5]吴晓娟.劳动教育融入高校专业课程的探索[J].四川劳动保障,2025,(02):44-45.
基金项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劳动教育“ 分散—渗透—融汇” 形态转变及效能提升研究与实践(编号:JG202427)
作者简介:熊维(1982–),女,人,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创业教育,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