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双修课程建设与实践
李丹
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校 132013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同时对课程、教学、教研、评价、管理等方面的系列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迫切要求。
基于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认知,我在办学实践中,秉持“双修多元 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构建多元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实践中,我校紧紧抓住“课程与文化”两个要素,着力突出“构建双修课程,打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校”这一工作重点,积极开展了双修课程的构建工作,力求实现课程育人与文化浸润同步协调发展的工作目标,有效推进了双修教育,努力让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结合时代要求,将学生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七大素养:家国情怀、民族担当、人文底蕴、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乐于实践。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培养的具体目标,即:修德行,修学能,做有担当的四美少年。“四美”少年即:修养其品德,砥砺其品格,培养“尚德美少年”;牢固其根基,启迪其智慧,培养“智慧美少年”;野蛮其身体,健康其身心,培养“强健美少年”;温润其性灵,陶冶其情趣,培养“阳光美少年”。力求从小学校园走出的学生能“知爱,懂担当;乐学,善思辨 ;强健,多才艺;阳光,勤上进”。
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强化民族性的基本原则。我校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突出强调家国情怀和民族担当。
一、认知与素养共育——抓实双修课程建设点。
双修课程体系是我校依据课程标准,着力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双修教育”之内涵,从修德致诚、修学致用两个维度构筑了课程体系,目的是将“家国情怀、民族担当、人文底蕴、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乐于实践”的素养培养目标有效而科学地融于学校的课程中,有计划,有主题地进行系统地教育。
双修课程分为根基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类。立足于现代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着力从传统文化认知、民族文化认知、成长担当认知三个方面建设课程内容体系,以实现学习认知与素养的共育。
1.走进传统文化的阅读积累课程。
为了落实课程内容和效果,我们一是从内容入手,抓广度。1-6年级让国学校本课程走进课堂。学年组定期展示,班级定时背诵,家校共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从活动入手,抓厚度。将经典诵读与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相融,成为了学校的特色校园文化。如:古诗词大赛、国学经典吟诵展示汇报,参加祭孔大典,传统文化家庭展示,强调人文积淀和人文情怀,双修国学堂的开展,无论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是经典的传承和弘扬都让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学生心中。三是从教学入手,抓深度。将经典诵读与教学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国学工作室和字理识字工作室的作用,探索学校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范式,并形成典型经验进行推广。
2.走进民族文化的活动体验课程。
基于在社会参与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素养的培养,我们开展了民族文化浸润之旅、红色教育体验之旅、社会科学探索之旅、研学旅行畅享之旅。学生从中发掘自身潜力,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健康生活品质的人。在传统节日课程中,从宣讲节日由来,解读节日意义,到节日民俗活动的参与,让我们的孩子们在活动中找到民族自尊与民族自信,从小在血液中溶入家国情怀,成长为有担当、有责任、有气质的好少年!
3.校园四美少年成长实践课程。
站在课程育人的角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我们实施了“四美少年”发展为成长实践课程,通过学生自主的发展,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四美少年”培养目标即:此课程将学生培养目标与习惯教育紧密结合,推行孝、雅、勤、俭好习惯系列教育活动,通过社会参与,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日常活动等方面形成优秀的行为表现,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从传统文化学习认知到民族文化活动体验,再到成长担当实践,双修课程有效整合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内容,让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为具体的教育内容,站在民族发展的高度和儿童成长的视角,建立了彰显教育智慧,洋溢幸福味道的课程体系。
二、体验与成长共融——抓实双修课程的实施点。
儿童是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核心素养的落地,必须抓住“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品质”这三个关键要素,才能推动双修课程的有效实施。为此,立足于实现体验与成长共融,本着教育载体多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从“活动体验——评价促进——家校共育”三个方面,推进课程的实施。
1.立足活动体验,开展校园“五季”活动。
校园“五季”:即运动季、读书季、安全季、艺术季、科学季。为了使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提升。根据学生人数多的特点,在开展活动中把校园“五季”细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普及性的,有师生自主开展的,以年组或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活动。第二类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让孩子们的艺术天赋和艺术素养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审美情趣。
2.立足于评价促进,开展四美少年评比表彰活动。
结合习惯教育工程,分年段布置,分阶段实施,开展“好习惯养成记”主题活动。在活动中通过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每学期评出“四美少年”进行表彰。
3.立足于家校共建,开展双修国学堂和传统文化艺术节活动,尤其体现了双修教育的亲子互动模式。通过家长的参与,让他们与我们共同修德修学,成为学校“双修”教育的最佳合作伙伴。
从学习活动体验到自主实践,从评价促动到积极担当,从家校共建到携手双修,双修课程有效整合了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并拓展了成长担当的体验途径,让体验与成长共融,让核心素养的培养转化为了具体的教育实践。
三、修德与修学共进——抓实双修课程的生长点。
双修课程的构建与完善,离不开教师们的积极谋划和实践,课程的实践成为实施双修教育的有效载体,是教师的“修德”与“修学”的有效途径。学校创建“一主双修三融合”党建特色品牌,紧扣加强政治引领一条主线,修师德、修师能,将理论武装与业务精进相融合、榜样引领与队伍建设相融合、先锋行动与为民服务相融合。以四史教育引路、红色文化浸润、传统文化传承三个主题发挥思政引领作用,以党建带队建,筑牢师生思想根基。以“名师工程、青蓝工程”为载体,开展自主研修、助力研修、协作研修,通过思想引领,文化浸润,研修提升三个环节加树师德,强师能,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形成推进双修教育的有生力量。
双修课程融合了“教学、体验、活动、实践、文化浸润、思想启迪”的课程体系和活动,课程的实施与完善,构建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突出育人功能和实效,打造了品牌校园活动,也拓宽了育人途径,孩子们在享受现代教育理念和物质条件的同时,规范言行,主动学习,培植“家国情怀”,拥有民族自信和责任担当,为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学会“十四五”科研规划课题《实施“双修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课题编号为LG24067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