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周明杰
南宫市紫冢中心学校 055753
摘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于教学中。它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有趣、富有成效.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地推广和应用思维导图,结合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让学生在色彩与线条的交织中,开启数学学习的精彩之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导图;应用
引言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高效的学习工具,将其运用于数学教学中,有助于提升数学教学的趣味性,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问题探究,并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以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因此,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1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价值
思维导图作为现代化教学工具之一,将其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立体化思维,促进结构化教学成果的形成,同时通过可视传导,完成细节化教学。培养立体化思维方式思维导图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可见,此种直观性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框架,理解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且,思维导图通过层次分明的结构,将复杂的信息条理化.学生在制作和使用思维导图时,需要清晰地梳理知识点,并将其按照逻辑关系进行排列,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条理化思维.除此之外,思维导图鼓励学生从多个维度思考问题,不仅关注知识点的表面联系,还能深入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关系和深层次含义,此种多维度的思考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立体化思维.另外,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可以逐步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每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知识点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的.这种知识网络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形成立体化的思维方式。
2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策略
2.1解题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以逻辑建构为出发点
思维导图本质上就是一种借由更直观的呈现方式来呈现抽象思维结构的图形工具,在内容和应用上有着一定的自由度,因此小学数学教师既可以将其应用到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建构系统知识体系,也可以将其应用到方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视角呈现课程知识,还可以将其应用到解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建构新的思维逻辑。而在解题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时,教师需要以逻辑建构为出发点,不局限于教会学生一道题要怎么解,而是尽可能地教会学生一类题要怎么解。以数学应用题的解析与解答为例,数学中的应用题大都是综合考查多个关联知识点的大题,提问的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计算结果,二是证明结论,而无论是需要计算结果的应用题还是需要证明结论的应用题,能得出正确答案的解题思路不止一种,不同的解题思路之间也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区别。对此,教师在针对某一类数学应用题要怎么解而开展专项教学活动时,就可以灵活应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理清不同的解题思路有什么特征、适用于什么样的题干等。利用思维导图的直观性和逻辑性,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解题思路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有哪些优势或劣势,对不同解题思路建立了更全面的认知后,学生在解题时也能更快地找到最适合的解题方法,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时间浪费和思维混乱。
2.2数学复习运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巩固知识
在小学生的数学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其过程是连续性且需要长时间投入精力去完成和消化的。仅依赖于课上短短几刻钟来获取学习的成效是不够充分的。为了更有效率、全面而深刻地把握所学的知识点并加以强化记忆与深化认识,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主动参与到复盘中,并且利用这种方式拓宽教育深度,从而让学生深层次领悟这些概念,并将它们牢记在脑海里,建立完整的体系结构,以便把各个部分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及提升学业成绩的效果。所以教师应该善于使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用于呈现已知数的理论内容,同时借助它搭建各章节间的关联,使得小学生的头脑能够产生全局化的数字观念,进而实现真正的吸纳融会的能力。例如,当教师教授了“加与减”及“乘与除”两个主题的内容之后,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进行全面回顾。在此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来呈现加减乘除这些计算方法间的关联性,例如这些计算方法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如何通过一种方式推理到另一种方式等。这样的做法能够让学生发现并理解各个知识点间的相关性和连贯性,进而把之前所学的相关联的信息串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最终达到灵活应用各种技巧的能力,促进数学思考的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2.3.概率统计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虽然概率统计课时占比相对较少,但教学时间跨度却非常大,加上概率统计具有分散和阶段性等特点,所以老师就要应用思维导图来强化同学们对这部分知识的记忆。例如:在“扇形统计图”教学中,老师可提前设计好思维导图框架,然后借助思维导图让同学们清楚将要学习的内容,即“扇形统计图的概念、特点、制作方法及应用场景”四个分支。在概念中,展示一个班级学生喜欢不同水果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扇形统计图;在特点中,引导同学们总结扇形统计图特点,如“能直观看出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能清楚反映各部分在总体中的所占比例”等,然后将大家的回答添加到思维导图上;在制作方法中,详细讲解制作步骤,如“先确定总数、计算各部分比例,再根据比例画出扇形,最后动手制作扇形统计图加深理解”;在应用场景中,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情况可以用扇形统计图表示,如家庭支出、兴趣爱好等。通过这样的思维导图不仅能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参与度,还能增强知识运用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能力。通过思维导图,学生能将复杂的数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加深他们对概念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苟先碧,王梅,覃万安 . 思维导图在小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2021,39(4):90-95.
[2] 胡爱华 . 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与实践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1(16):77-79.
[3] 陈丽红 . 核心素养导向下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J]. 教育界 ,2020(23):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