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数汲理 化知为行
戴伟凤
烟台芝罘中学 山东省烟台市 264001
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德育为出发点,“德融数理”的德育新模式,是让学生通过数的获取、分析的学习活动,将德育融入学习活动中。针对初中物理德育实施现状,结合物理课堂实践,谈谈“德融数理”目标教育在教学中的三点实施策略。
一、引导倾听、观察现象,寻找规律
课堂是实施德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倾听学生的回答对实现德育的目标具有很大的影响。下面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的课堂实践。
老师:液体可以传声,那么固体呢?可以举个例子吗?
学生1:用手在桌子上敲时,耳朵靠在桌子上,我不但能听到声音,而且咚咚的很大。
老师:描述的很清楚,不但能听到而且很大。(老师鼓励的具体,并且重点强调听到很大,为固体传声效果比液体好做好铺垫)
学生2:把门窗关上,在家里,楼上有人掉东西,也能听到声音。
老师:他说的很严谨。把门和窗关上是切断了哪种传播途径?
学生集体:固体。
老师:这声音是通过楼板传来的声音,即固体能传声。
学生3:贝多芬双耳失聪。他最后是通过一根木棍,一端抵在钢琴上,一端放在自己的耳边,进行创作。
老师:对,这是通过骨传导听到了声音。特别激昂的命运交响曲就是在贝多芬失聪以后创作的。贝多芬这种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这一课堂教学片段中,教师鼓励同学们积极发言回答,列举固体传声的例子,以学生的思维方式倾听问题的回答,尤其是倾听微弱的声音。在这样一个重视后进生的课堂里,鼓励口齿不清晰的学生慢慢说,给予他们发言的机会,这是德育的隐形存在,其教育功效也是显著的。教师也及时地抓住德育的显性点,让学生听到教师的声音,向同学们提出“贝多芬这种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种及时、显性的德育在物理课堂中是十分必要的。
在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一节,教师设计引课实验:在苹果中插入一根筷子,当向下敲击筷子时,苹果会向哪动?同学们纷纷认为苹果是向下运动,实验结果却是截然相反,带着疑问开始这节课的学习。呼应开头,在结束本节课时,教师进行了显性的德育,让学生倾听教师的声音。
老师:生活中很多人选择了保持现状、安于现状,但如果我们能像这一颗上进的苹果一样,借助于筷子,不断的上进,可以达到更高的高度。希望同学们能够借助于生活的力量,攀登更高的顶峰。
综上所述,在物理课堂中实施“由数汲理”的德育方法,引导学生倾听、观察现象,寻找规律,学习探索者科学的方法、思想与精神,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对人生产生深远影响。
二、改造提问、由问寻数,达到深学
为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主动对学科知识进行提问,学会分析物理探究实验中的数据十分重要。在《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规律》一节中,教师出示学生们的实验数据,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从学生观点出发,自觉找出课堂教学的难点、学生不好理解的点。老师放低姿态寻问疑难处,积极引导学生说出哪里不会,把学习遇到的麻烦和难题讲出来。
老师:同学们,分析实验数据能得到什么样的实验结论?
学生1:AC两端电压等于AB和BC两端电压之和。
老师:概括为串联电路两端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学生2:老师,数据有点偏差。
老师:有偏差是正常的。那偏差的原因是什么?AB和BC两个电压之和与AC两端电压之和总是差了0.1伏。这是为什么?(停顿,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层层设问,使学生深入思考和学习)
老师:利用现有器材,分别测AB、BC,再测AC两端电压时,中间多了一根导线。让我们来看一下。导线两端是不是有电压?(边说边操作实验,学生观察电压表的指针变化)。
老师:导线两端有电压。理论上说,导线两端没有电压。在实验过程中,确实发现导线两端有电压。实验的偏差是出现在导线两端有电压。
老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AB和BC两端电压有什么特点?
学生3:相同。
老师:什么情况下UAB和UBC相等?
学生4:所选灯泡的规格相同。
老师:为取得普遍规律,选取小灯泡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5:我们准备的灯泡应该是三个规格不同的灯泡。
本片段,教师改造提问,层层递进,从分析数据得到结论,再引导到器材的选择,使学生达到深学,为升华德育做好准备。在课堂中实施德育的深入和升华,途径有许多,可以直接宣讲做人做事的道理,更应根据初中物理学科教学的实际情况,深挖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所包含的德育因素,智慧组织,优化教学设计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培植自觉、由数解理,德育升华
(一)《测量电阻》课堂实践: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伏安法测量电阻》。现在对实验设计进行评价,评价的过程可以参考前面评价量规。从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电路图、表格,这些方面进行评价。
学生1:整体写的十分完整,实验器材都包括了,电路图能用尺子画会更好。
老师:电路图原件画的有没有错误的地方?实验表格有没有问题?
学生2:没有问题。实验表格设计的十分完整,单位也都有。
老师:太棒了,嗯,总结的十分到位,很详细,请坐。
本片段中,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引导学生运用评价量规对实验设计进行评价,对内向学生进行鼓励与引导,对外向学生提出讨论和建议。
(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测》课堂实践:
老师:声音产生以后是如何传播的?比如老师说话,同学们能听到是通过什么物质传播的?
学生1:空气。
老师:如果把我们之间的空气抽走。你还能听到老师说话的声音吗?
学生2:不能。
老师:那我们来试一试吧。(停顿,观察学生的表情,学生从开始的跃跃欲试到现在的满脸的疑惑)
老师:怎么试啊?试不了。有没有什么器材能帮助我们?(边说边实验)
老师:我找到一个蓝牙音响来帮助我们。一个真空收纳袋,模拟我们的教室。一会儿我就在教室里唱歌了。(把蓝牙音响放进收纳袋中,用手机播放蓝牙音响)把收纳袋密封。用抽气机抽出收纳袋里的空气,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
(播放欢快的音乐)
学生3:声音变小了。
老师:由于器材的限制,我们无法把袋内真空收纳袋里的空气全部抽走。但是我们发现。随着袋内空气的逐渐减少,声音是越来越小。
如果能把袋内的空气完全抽走,达到完全真空的状态。声音就会怎么样?
学生4:声音完全消失。
老师:同学们,你们刚才经历了像科学家一样的探究过程。在物理研究中,一些实验受器材的影响,使得条件达不到。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通过想象,想象成理想的情况,这个想象不是胡思乱想,是我们在已有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概括归纳推理得出规律。这种方法叫做理想实验法,也叫科学推理法。
综上所述,通过研究与实践,在物理课堂探索“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即以德为魂、以数理为体,结合大数据的思维方法,将德育工作与情景教育、知识教育、实践教育等有机融合起来,将德育要求落细、落实,完成价值观培育的追问、判断和践行,实现道德教育的生活化、序列化、科学化、现代化,努力做到德育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悄悄渗透进每一个教学框架里,静静在学生的心底生根发芽。
由此可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具体知识为载体,强化支撑道德理念,把道德理念多角度、跨学科、系统性地呈现给学生;用情境教育、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有机融合的方式,将道德理念传授给学生;将“数育法”运用到教书育人之中,把“数”作为酵母,让其绽放育人价值,成为激发学生情思的支点,不断催生学生道德价值观念的建构。
(本文为烟台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德融数理”目标引领初中物理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