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有组织科研管理模式优化策略
吕洋
中国民航大学 天津市 300300
摘要 随着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与人才三大领域进行统筹部署,高校在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突破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系统梳理了高校有组织科研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挑战,并以科技创新研究院为例探讨高校有组织科研管理模式优化策略,以期为高校更好的开展有组织科研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关键词 高校有组织科研;管理模式;优化策略;科技创新研究院
正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与人才三大领域进行统筹部署,并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重要论述。2022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推动高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强调高校在国家战略中的核心地位。在“大科学”时代背景下,高校逐渐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王丹等,2024),而作为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突破的重要力量,亟需提升科研管理水平。然而,随着科研范式从个人自由探索向组织化大科学转变,高校科研组织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也衍生出了一系列问题(俞苏洋,2024)。因此,系统梳理高校有组织科研的研究现状,提出优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组织科研的内涵
有组织科研是指高校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谋划科研生产,组织科研力量进行集体协作,并进行重点资源投入与管理制度创新的活动。它强调科研活动的强组织性和体系化,注重不同科研主体之间的联合和学科交叉融合。有组织科研改变了传统学科间存在壁垒、科研力量与资源分散等现状,使科学研究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无组织”走向“有组织”。具体而言,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通常通过高校内部层面的协同、高校校际层面的协同以及社会层面的协同三个层面开展。它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平台,凝聚和优化各类科研资源配置,引导研究主体分工协作,促进目标引领与自由探索深度耦合以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产出。有组织科研是高校制度化科技创新、成体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战略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于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以及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重大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组织科研管理模式的影响因素
经文献梳理发现,有组织科研管理模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制度因素、人本因素和价值因素。制度因素是影响高校有组织科研活动的重要外部保障因素。王丹等(2024)指出,顶层设计、机制体制、科研条件等制度因素对高校有组织科研的效能发挥着关键作用。胡兵等(2024)进一步强调,使命导向的价值理念尚未深入人心,现有科研管理机制存在障碍,评价体系还没有形成,这些都是制约有组织科研发展的主要瓶颈。此外,刘一帆(2024)通过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指出知识产权治理面临顶层设计滞后的问题,亟需完善相关制度安排。
人本因素是高校有组织科研的重要内部驱动因素。王丹等(2024)认为,理念认同和团队建设等人本因素对于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至关重要。李娇(2024)则提出,提升科研管理队伍质量和加强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同时,徐梦夏等(2023)强调,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是高校有组织科研的核心任务之一。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形成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后能够发挥示范效应(王丹等,2024)。余荔等(2024)通过界面治理理论分析框架,指出实现多主体和多要素的协同联动,强调科研的科学治理和范式重塑,是高校有组织科研的核心要义。刘志等(2023)提出,文科实验室在推进有组织科研实践中应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为科研的主攻方向,推动跨学科协同创新。
根据知识管理理论,高校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知识共享机制,促进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而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特别是在高校有组织科研中,通过知识管理可以更好地整合分散的科研资源,提升整体科研效率和创新能力。
二、高校有组织科研面临的困境
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困境则为顶层设计滞后、协同机制不足以及评价体系不完善。顶层设计方面,刘一帆(2024)指出,高校有组织科研知识产权治理面临顶层设计滞后的问题,亟需完善相关制度安排。黄巨臣等(2024)通过构建“价值—制度—技术—主体”的四维度分析框架,发现当前高校实施“有组织科研”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学术信念的“疏离”、管理政策的“脱嵌”、数据信息的“孤岛”以及主体参与的“悬浮”。
协同机制方面,俞苏洋(2024)指出,高校在有组织科研过程中需要加快形成战略需求导向的系统谋划,提升多元主体协同的自组织能力。林璐等(2023)分析了高校学科交叉团队的内涵及特征,提出了做好顶层引导、分类搭建发展平台、完善人员聘用机制、合理投入增量资源、优化考核评价体系等建设路径。
评价体系方面,胡兵等(2024)强调,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尚未完全适应有组织科研的需求,亟需重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破除恶性竞争。陆程程等(2024)通过对美国加州大学系统的案例研究,指出完善对有组织科研机构的过程性评价制度,实现以评促建的重要性。
资源依赖理论强调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特别是获取外部资源的重要性。对于高校而言,需要从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获得资金和技术支持,因此应该采取措施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性风险,并寻求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这有助于解决顶层设计滞后和协同机制不足的问题。
三、高校有组织科研管理模式优化原则
为优化高校有组织科研管理模式,需从强化顶层设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成果转化等方面入手。顶层设计方面,王丹等(2024)提出,应从强化顶层设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探索持续提升高校有组织科研成效的实施路径。单春艳等(2023)建议借鉴国外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做法和经验,为探索高校有组织科研在实践领域的多元路径提供思路。
体制机制方面,俞苏洋(2024)提出,高校应加快形成战略需求导向的系统谋划,提升多元主体协同的自组织能力,构建符合有组织科研规律的评价体系。李娇(2024)建议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科研管理队伍质量,优化科研管理组织体系。
从以人为本角度出发,王丹等(2024)强调,理念认同和团队建设等人本因素对于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至关重要。李娇(2024)提出,提升科研管理队伍质量和加强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孙大文(2023)提出,应坚持“四个助力”,优化科研体系,推进协同创新,凝练科研特色。
成果转化方面,王丹等(2024)指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形成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后能够发挥示范效应。王海龙(2023)提出,农业高校应强化有组织科研引领,确立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理念,如强化顶层设计筑基、树立系统推进全员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等。
组织学习理论主张组织应不断适应变化以保持竞争力,而这一过程离不开持续的学习。具体到高校科研管理方面,则意味着要鼓励创新思维、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以及构建终身学习的文化氛围。这对于高校有组织科研的路径优化至关重要,能够帮助高校更好地应对快速变化的科研环境。
现有文献为高校有组织科研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方法,但在为高校有组织科研发展提供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策略方面探讨较少。本文旨在提出一种高效有组织科研管理的优化策略,以期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四、高校有组织科研管理策略
目前大多数现代大学的科研模式是基于学科类院/系组织结构,而改革和完善高校科研组织结构和管理运行机制是高校有组织科研的重要论题。鉴于此,我们提出科技创新研究院这一新型科研管理模式作为高校实施有组织科研的优化策略,为高校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和重大项目科技攻关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依据。
1.激发有组织科研活力,打造科研高地和人才特区
科技创新研究院致力于打造学校有组织的科研高地和人才特区,激发学校有组织科研的活力和潜能,秉承“构筑大平台、汇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的发展理念,以搭建高端科研平台、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抓手,创新人才引进、人事聘任和管理模式,打破学院与学科壁垒,围绕发展目标,从政策支持、条件保障等方面最大程度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建成服务强国理论、技术、标准的策源地,先进自主装备的研发地和高端人才引育的新高地;定位于超前探索、领先创新,以国际发展趋势、国家发展必须、民航强国必争、基础积累厚重为依据,选择行业战略方向设立相应研究院。
2.围绕行业重大需求,汇聚优势科研力量
科技创新研究院履行以下主要职责:围绕国家和行业的重大需求,组织校内外优势科研力量,开展有组织的重大科研活动;参与国家部委和司局的科研规划和指南编制,畅通科研资源获取渠道;与兄弟院校、行业知名企业,建立科研合作关系,实现合作共赢;主动申请联盟、协会等各类社会机构的理事长/秘书长或理事单位,提升学校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负责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级科研奖励的申报组织工作;落实研究院的团队建设、平台建设和日常运行的支持保障;负责对研究院的工作进行考核;负责完成学校交办的其它工作。
下设研究院履行以下主要职责:组织制定研究院的发展规划;负责依托研究院重大科研平台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联络行业内外的合作力量,合纵连横共谋发展;参与业内的各项学术活动,提升行业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对接上级主管部门和联系业内资源;与相关学院紧密配合,承担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任务;负责完成科技创新研究院交办的其它工作。
3.管理服务与学术权力和谐发展,建立高效协同组织架构
科技创新研究院内设机构有4个,分别为:党政办公室、重大项目管理部(对外联络部)、创新平台管理部,高新技术管理部。
研究院属于有组织科研与高端人才培养的机构,不设行政级别和领导干部职数。研究院实行科技创新研究院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同时成立院务委员会、院学术委员会。研究院将积极探索建立管理服务与学术权力和谐发展的运行机制,打造开放共享、高效协同的科研高地。
4.立足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创新有组织科研管理模式
研究院以“需求导向、开放流动、深度融合、协同创新”为建设原则,以“科研促进学科,学科支撑科研,科研教学协调发展,实现高端人才培养”为导向,创新有组织科研管理模式;探索研究院建设路径,实现“管人和管事相统一”,实现“研究院与学院和谐共生”;研究院采取灵活机动的人员聘任模式,通过研究院
的组织和牵引,集聚国内外优秀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协同创新。
学院是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主体,负责组织自由探索为主的科研活动;研究院是学校有组织科研活动的主体,面向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负责多方协同联动的科研活动组织。研究院牵头负责学校所在领域大型科研平台的规划、建设、使用和管理;科研平台须向全校开放,鼓励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骨干教师,依托研究院的创新团队和科研平台开展认知、实践、科研等活动;积极探索并执行科研平台的有偿使用机制。
根据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学院与研究院专职科研人员协商,可聘请专职科研人员担任学科带头人、学科负责人、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学院也可根据需要,按照规定程序和办法,撤销其担任的各类学术职务。研究院专职科研人员,在学科评估等各项国家、地方及行业评价过程中,可作为依托学院人员参加评估;创新团队所取得的业绩,可作为依托学院的成果使用;研究院参加国家级平台申报、有组织科研活动评估等活动时,人事关系在学院的创新团队成员及其成果也可作为支撑材料使用。
围绕研究院发展方向和平台建设规划,学校进行科研人才布局;研究院作为高水平人才引进和培育的重要载体,学校为研究院开设急缺人才和特色人才的绿色引才通道;对于学校高水平人才引进,建立研究院和依托学院会商机制。引进的高水平人才人事关系可归属在科技创新研究院;创新团队的人才引进由团队负责人和科技创新研究院共同组织实施,入职后人事关系归属在科技创新研究院,入职 2-3 年后,引进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研究系列或教研系列;若选择教研系列,人事关系调动到学院。
5.依托新型科研平台,支持保障发展需求
学校新建大型科研平台依托研究院,优先支持创新团队牵头进行平台的规划、建设,并负责后期的维护和使用;学校用于科研平台建设的相关费用和平台维护费用,优先保障科技创新研究院和承担大型平台管理的创新团队。科技创新研究院会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落实;依托研究院的新建科研平台,根据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进行匹配,创新团队接受学校重大平台的绩效考核。
在科技创新研究院设立实验岗,学校优先调配支持科技创新研究院实验系列人员的需求;科技创新研究院建设专门的平台保障队伍,对大型科研平台进行管理和维护;科技创新研究院对实验系列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保障大型科研平台高效运行和科学维护。
围绕国家和行业的战略需求,结合学校战略研究方向规划,研究院提出重大科研项目和成果的培育指南,科技创新研究院负责组织专家评审;学校通过天津市共建经费等设置专项培育基金予以经费支持。
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的招生名额不少于学院同岗级人员,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单列;科技创新研究院进人计划和名额、职称评审计划和名额单列。
学校定向推荐或限额申报的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科技人才(团队)、科研平台建设(认定)等重大科研事项,由科技创新研究院会同相关职能部门面向全校进行选拔,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满足研究院发展需求。
6.完善考核奖励制度,支撑科研成果创新
学校对科技创新研究院进行考核,考核办法根据学校相关文件规定进行;考核内容包含并不限于组织来自工信部、科技部、军科委、教育部重大平台等项目的前期论证和申报;完成学校认定或指定的战略任务;引进高水平人才和团队等。
对于取得国家科研成果奖励、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获批国家级创新团队等成果和荣誉的团队和个人,科技创新研究院根据奖励级别,为获奖人员和创新团队提供与其成果相匹配的科研资源支持,支持力度和办法由配套文件另行规定。
五、未来展望
高校有组织科研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制度、人本、价值等多个层面的因素。尽管目前高校在有组织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面临顶层设计滞后、协同机制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困境。本文通过探索科技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科研组织模式,为高校有组织科研提供优化策略。未来,应继续探讨考核评价体系,为进一步加强跨学科合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丹,马卓,魏忠宝.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影响因素与实施路径[J].现代情报,2024,44(12):137-147.
[2]俞苏洋.高校加强有组织科研的现状、困境及路径探究[J].才智,2024,(33):185-188.
[3]刘一帆.高校有组织科研的知识产权治理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24,(11):27-34.
[4]王升.图书馆支持高校有组织科研的服务模式与路径探究[A].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CALIS管理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2024年第十七届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论坛论文集[C].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上海交通大学,2024:65.
[5]李娇.有组织科研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4,37(06):54-57.
[6]余荔,罗志毅,谢恬.高校有组织科研的界面治理: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12(02):10-19.
[7]刘欢欢,牛小童,管强.新时代行业特色高校有组织科研路径探索[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4,45(04):31-34.
[8]胡兵,甘晖.高校有组织科研:形成要素、实施困境及路径对策[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4,(02):45-51.
[9]吴绮纹.“有组织科研”背景下探索高校新型科研管理发展路径[J].广西教育,2024,(09):14-18.
[10]陆程程,赵宏媚,姚建建,赵文华.美国公立高校建设有组织科研机构的实践路径和启示——以美国加州大学系统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24,37(03):49-55.
[11]吴丽娟,席莹,牛舒婧,赵旭国,张娜.在“有组织科研”背景下陕西民办本科高校科研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4,(03):21-25.
[12]刘志,张凯,胡怡,季昊羽.高校文科实验室在推进有组织科研实践中的价值、困境与优化路径[J].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23,(01):101-117.
[13]单春艳,杨友露,曾慧玲,刘凤.高校推进有组织科研的国际经验及路径探索[J].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23,(01):152-167.
[14]陈静,李桂善,姚寅,王林,王秋媛.有组织科研背景下地方高校科研管理适应性路径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4,41(01):86-90.
[15]孙大文.高校新型有组织科研的推进理路与实现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3,(21):52-55.
[16]张娟,荀振芳.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内涵、特征及实施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06):99-104.
[17]徐梦夏,李洪修.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实现路径[J].中国轻工教育,2023,26(05):27-35.
[18]黄巨臣,萧然.高校“有组织科研”的碎片化困境与突破路径[J].科学学研究,2024,42(10):2122-2129.
[19]王海龙.基于有组织科研视角下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创新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23,(02):38-44.
[20]林璐,金多伟,周海锋.有组织科研背景下高校学科交叉团队建设路径探析[J].中国科技产业,2023,(06):53-55.
[21]方诗,霍丽霞,王东志.有组织科研发展态势及其在高校的实现路径探析[J].科技促进发展,2023,19(Z1):69-75.
[22]陈爱志.地方应用型高校加强有组织科研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2,(24):44-46.
[23]潘玉腾.高校实施有组织科研的问题解构与路径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2022,(Z3):12-14.
作者简介:吕洋,198809,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河北石家庄,学历:研究生,职称:中级,研究方向:行业院校跨学科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