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永仁县彝族刺绣的传承与思考

作者

尹昌泉

永仁县文化馆 651499

摘要:彝族刺绣是中国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手工技艺闻名。本文旨在探讨永仁县彝族刺绣的传承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对策。通过对永仁县彝族刺绣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产业发展以及市场现状的分析,揭示了其在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加强品牌建设、人才培养、市场营销以及产品创新等方面的努力,可以推动永仁县彝族刺绣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彝族刺绣;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市场营销;产品创新

引言

彝族刺绣,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展现了彝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创造力,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永仁县作为彝族服饰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彝族刺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彝族刺绣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旨在通过对永仁县彝族刺绣的传承与思考,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彝族刺绣的可持续发展。

一、永仁县彝族刺绣的历史背景与艺术特色

彝族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之一,也是彝族文化的承载体。直苴彝族最早的服饰是羊皮褂,麻布、棉布刺绣是农耕以后的事。据载8世纪初南诏王攻占成都,掠回大批汉族刺绣女工和蜀锦原料而使彝族刺绣工艺得到极大发展。元明清时期,刺绣即在妇女中盛行。因此,直苴彝族刺绣体现了彝族和汉文化的交融[1]。

永仁彝族服饰构成了楚雄州彝族服饰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文化底蕴深厚,与享有“世界上最古老的乡村T台”美誉的直苴彝族赛装节紧密相连,作为云南民族赛装文化的根源所在,彝族服饰——这被誉为“指尖绽放的艺术之花,心灵深处的绚丽篇章”——正是赛装节的灵魂所在。永仁彝族刺绣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的图案设计和精湛的手工技艺而著称。图案上,彝族刺绣常采用自然界的元素,如山川、河流、花鸟、鱼虫等,以及具有象征意义的图腾符号,如太阳、月亮、龙、凤等,这些图案不仅美观,更蕴含着彝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色彩上,彝族刺绣以鲜艳、明快、对比强烈为特点,通过不同颜色的搭配,展现出彝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技法上,彝族刺绣融合了平绣、十字绣、扣花绣、多色插花绣、镂空绣、画图插花扣边绣等多种刺绣技法,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刺绣风格。

(二)永仁县彝族刺绣传承的重要性

永仁县的彝族刺绣,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手工艺,承载着彝族人民的历史记忆、文化认同和审美追求。其传承不仅对于彝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1]。

彝族刺绣乃彝族文化瑰宝之一,凭借其别具一格的图案设计、高超的手工技艺及深邃的文化底蕴,彰显了彝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通过传承与发展彝族刺绣艺术,我们得以守护并传扬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引领更多人领略并赞赏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彝族刺绣的传承还有助于提升当地彝族群众的就业和收入水平。在永仁县,许多彝族妇女通过学习和掌握刺绣技艺,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增加了家庭收入。这不仅改善了她们的生活条件,也提高了她们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

此外,彝族刺绣的传承还有助于推动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作为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彝族刺绣成为永仁县文化旅游的重要名片。通过将其与旅游、文化产业等相结合,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购买,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彝族刺绣的传承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贡献。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许多传统文化和手工艺都面临着消失的风险。通过传承彝族刺绣,我们可以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展[2]。

二、永仁县彝族刺绣的传承现状

(一)产业发展情况

成立彝族刺绣协会,扶持彝族刺绣示范户。永仁县彝族刺绣已有19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与千年赛装相生相伴、交相辉映,被誉为“指尖的艺术、心灵的花朵”。永仁彝族刺绣、赛装节于2009年双双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成功建立1个州级彝族刺绣文化创意产业园,并全县范围内成立了1个彝族刺绣协会及其12个分会。目前,县内有彝族刺绣相关企业50家(含1家规模以上企业),同时扶持了36户彝族刺绣示范户,每年向这些示范户提供10,000元的资金支持,并为从事彝族刺绣制作与经营的个体户提供1,000至3,000元的贷款。全县约有2000人从事刺绣工作,其中彝族刺绣技艺高超的女性代表李济雁、李芬、殷恒秀、罗兰英各自长期雇佣了40至50名绣工。此外,还建立了6个专业合作社,5个彝族刺绣扶贫车间,以及91个彝族刺绣工坊,2973名绣娘。形成了“园区+企业+协会(合作社)+绣娘”的彝族刺绣产业发展模式。

评选彝族刺绣能手,收藏优秀作品。2006年,永仁县举办“十大刺绣女能手”评选活动,对评选出的女能手进行表彰奖励,并收购其优秀作品在文化大楼民族文化展厅收藏展出。在2008年楚雄州“十大刺绣女能手”评选活动中,永仁县独占两名。

彝族刺绣产品向规模化发展,初显产业优势雏形。目前,全县彝族刺绣产品达20万余件,产值超过500万元。莲池乡凹泥奔村民小组的李芬和李济雁,发动全村妇女利用早晚和农闲搞彝族刺绣,使异地搬迁农户每户月增加收入600多元,最近他们又与彝人古镇彝家公社签订了50余万元的彝族刺绣产品订单,他们两人从事彝族刺绣经营的年纯收入达4—5万元;中和老街的罗兰英,从昆明等地把样品带回分发给绣工,又从绣工手中收取合格产品,年经营额在100万以上。

实现了以彝族刺绣为代表的民族民间传统手工刺绣产业与赛装等节庆活动融合发展,互为促进、相得益彰。2021年的“云上赛装节”推出了云赛装、云秀赛等系列活动;“遇见楚雄 美美与共”——中国·永仁2022直苴云上赛装节,推出了云播永仁——中国·永仁民族赛装云展演、云秀永仁——中国·永仁直苴赛装节抖音及视频投票挑战赛等主题活动,中国·永仁2023直苴彝族赛装节系列活动之---创新发布“楚雄彝族刺绣‘收藏阳光’永仁文创系列”产品。同时,举办非遗阳光集市,组织彝族刺绣、苴却砚等非遗产品展示展销,助力非遗传承、繁荣文旅消费,激发赛装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三、永仁县彝族刺绣传承存在的问题

(一)永仁县的彝族刺绣生产目前面临规模较小、产业化程度不高的挑战。多数彝族刺绣加工活动依然停留在家庭式或手工作坊的散户经营层面,分布零散,生产和销售规模均有限,缺乏统一的管理和组织架构,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此外,多数从事彝族刺绣加工的个体户商品化意识薄弱,品牌意识不足,缺乏主动销售的观念,往往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品附加值偏低。

(二)缺乏市场营销人才,产品销售不畅。永仁县彝族刺绣产品生产和销售中,没有专门的市场营销人才,产品的销售仍处于“见子打子”阶段,有订货即加工,无订货即停止,销售渠道不畅,销路不广,主要限于楚雄州内,外销部分主要是专家学者及制绣品爱好者收藏。

(三)目前,彝族刺绣产品存在品种单一、图案设计陈旧的问题,市场实用性不强。尚未成功研发出既体现本地域民族特色,又能顺应时装潮流趋势,同时保持简洁实用的新型产品。因此,彝族刺绣产品的市场空间相对狭窄。

(四)当前,直销彝族刺绣产品的平台和渠道匮乏,导致利润微薄。永仁县的彝族刺绣企业、经营户及加工者目前仅能依赖中间商进行销售,而在楚雄、昆明等大型市场及旅游景点尚未建立直接的销售窗口。这种销售模式使得大部分利润被中间商获取,而实际的加工者所得收益极为有限,多数彝族刺绣加工户反映获利仅是中间商的三或四分之一。

(五)彝族刺绣领域正遭遇人才短缺的严峻挑战,尤其是年轻人才的匮乏尤为突出。据调研数据显示,永仁县内20岁以下的彝族刺绣加工人才数量为零,20至25岁年龄段仅占15%,25至35岁为35%,35至40岁达到50%,而40岁以上则高达80%。这一数据清晰地反映出彝族刺绣加工人才结构存在断层,未来传承与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四、永仁县彝族刺绣传承的对策

(一)扩大生产规模,推动彝族刺绣产业化

鼓励和支持企业、个人等社会资金投入兴办彝族刺绣产业公司或生产基地,加大扶持彝族刺绣加工大户、示范户的力度,通过政府扶持,大户带动,走联合经营之路,采取“公司+协会+农户”模式,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市场经营体系。建议由县文体局牵头,成立永仁县彝族刺绣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组织永仁县彝族刺绣产品的开发、生产、营销,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3]。

(二)强抓赛装节

赛装文化节作为永仁彝族服饰的集中展示平台,承载着彝族服饰文化繁荣发展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举全力成功举办每年的正月十五赛装文化节,呈现彝族服饰生产、加工每一个环节的技艺;以赛装、赛美的形式,展示彝族服饰之美;持续开展“彩云之南等你来”夜间群众文艺演出、非遗中心小剧场“周末赛装秀文艺演出”活动、周末“篝火狂欢、彝族打跳”活动,弘扬赛装文化,展示彝族服饰之美,让赛装文化节及彝族服饰散发出古老、厚重的彝族文化魅力和光芒,把赛装文化节及彝族服饰文化推向更高、更大、更广的发展空间[4]。

(三)大力推动永仁彝族服饰品牌建设

永仁县将彝族服饰确立为全县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品牌,致力于其培育与发展,并为此扶持一系列彝族服饰及彝族刺绣相关的企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示范村以及专业户。同时,大力开展彝族刺绣培训和宣传,加大整合县内培训资源,借助实施“玫琳凯”促进女性参与文化产业发展项目的机遇,加大刺绣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绣品的价值。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了推动彝族刺绣产业的发展,永仁县多次组织彝族刺绣技艺高手和经纪人前往苏州、杭州、北京、新疆等地参加专业培训,同时也安排他们到腾冲、剑川等地考察学习彝族刺绣的成功经验。此外,还频繁邀请服装设计与刺绣领域的专家前往彝族刺绣从业者集中的地区开展培训活动,并积极为相关协会提供市场情报和需求样品,以拓宽销售渠道。通过这些举措,彝族刺绣从业者的技艺水平和产品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彝族刺绣的产品种类也日益丰富,整个彝族刺绣产业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四)加强彝族刺绣加工产业人才培训

抓住彝族刺绣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机,加强彝族刺绣现有人才和后备人才的培训,开展“协会+公司+车间+绣女”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渠道,开阔彝族刺绣加工人才的视野,增长彝族文化知识,提高刺绣技艺[5]。通过构建合作社与协会体系,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采取了多样化的形式来举办技能大赛和绣品展示推广活动,有效提升了彝绣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为助力彝绣合作社的发展,我们协助其寻找资金来源、学习先进技术、建立市场渠道,并建设绣房。同时,购置绣花机、缝纫机、锁边机等刺绣所需设备,争取妇联的“贷免扶补”贷款政策扶持。加强彝族刺绣技艺传承人申报工作,将农村刺绣能手发展成为党员,充分调动他们传承人、领头羊的作用,通过对周边民众进行技术培训,许多原本赋闲在家的妇女掌握了新技能,转变为能够创造经济收益的行家里手,成为了推动家庭致富的关键力量。

(五)举办四季新品发布会

每季度开展一次文创产品设计大赛,举办新品新闻发布会,同时组织开展非遗市集活动,加强彝绣产品创意设计,挖掘传统技艺、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设计水平,推动彝绣与民族服饰、文创产品、民俗用品、生活用品、旅游产品的深度融合。扶持彝绣企业成立研发中心,组建研发团队,提升产品创意设计和市场拓展能力。计划每季度举办服装服饰、文创产品创意设计大赛一场次,并同时举办新品新闻发布会。

(六)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楚雄师范学院、楚雄技师学院等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创意设计型人才、网络营销型人才、市场运作型人才等方面人才。实施青年人才“薪火计划”,持续选送青年骨干人才赴上海、成都等地学习培训,力争培养10名左右青年领军人才。统筹人社、残联、妇联、搬迁安置办等领域培训资源,举办2期以创意设计、线上线下营销等培训班全面提升培训质效。完善各级彝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认定和管理机制,积极推荐申报一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绣)代表性传承人,探索认定代表性传承团体,建立“传、帮、带”的师徒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打造非遗(彝绣)进校园文化传承品牌,推进职业教育与彝绣传承融合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开设彝绣小讲堂。

结语

永仁县彝族刺绣不仅是彝族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针线间的细腻穿梭,传递着彝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审美情感和民族精神。面对现代化进程的冲击,我们既要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教育、创新和市场拓展等途径,让彝族刺绣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又要深刻思考如何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确保这一技艺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守护这份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让彝族刺绣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孙欣妍,毛亮,杨洲,等.新媒体环境下彝绣传播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21):186-188.

[2]乔涵,张顺爱.云南楚雄彝绣在现代的发展思路[J].纺织报告,2021,40(12):117-119.

[3]李杉杉.云南楚雄彝族少数民族刺绣技艺传承与发展分析[J].西部皮革,2022,44(22):28-30.

[4]张姣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业驱动机制研究——以云南省永仁县彝族刺绣产业为例[J].地方文化研究,2023,11(2):89-97.

[5]周桃敏,李忠.云南彝族赛装节的文化转向与现代适应研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22,31(01):31-3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