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后浇带施工技术在高层住宅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作者

姜志军

身份证号码:130928198007245416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住宅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高层住宅建设中由于建筑规模大、结构复杂,混凝土施工面临诸多挑战。混凝土在凝结硬化过程中会因水泥水化热产生收缩变形,同时温度变化也会使结构产生胀缩应力,这些因素若处理不当,极易导致结构出现裂缝,影响建筑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后浇带施工技术应运而生,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基于此,本文章对后浇带施工技术在高层住宅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后浇带施工技术;高层住宅建筑工程;应用

引言

后浇带施工技术通过在适当位置预留施工缝,待混凝土收缩变形基本稳定后,再进行浇筑补齐,能有效释放混凝土收缩应力,减小温度应力影响,确保高层住宅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因此,深入研究后浇带施工技术在高层住宅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原理

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原理基于对混凝土收缩和结构变形的有效控制,在高层等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浇筑后会因水泥水化热产生收缩应力,长而大的建筑结构易因收缩和温度变化出现裂缝。后浇带施工时,先将建筑物在适当部位留出一定宽度的施工缝,暂时断开结构。待一段时间后,混凝土收缩变形基本完成,再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将后浇带补齐。这样,前期结构因收缩产生的应力在断开处得到释放,后期补偿收缩混凝土能补偿产生的收缩,使结构连成整体,有效避免因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应力造成的裂缝,保证建筑结构的整体性、稳定性和耐久性。

二、后浇带施工技术在高层住宅建筑工程中的应用难点

(一)施工缝处理难度大

在高层住宅建筑中,后浇带施工缝的处理是一大难点。由于高层住宅结构复杂、体量较大,施工缝处新旧混凝土结合面易出现杂质、浮浆等,影响两者的粘结效果。且施工缝的形状与位置受建筑结构限制,清理工作空间往往较为狭窄,增加了清理难度。若清理不彻底,会导致结合面抗渗性、整体性降低,引发渗漏、裂缝等问题。施工缝处钢筋密集,进一步阻碍清理操作,难以保证清理质量,给后浇带施工质量埋下隐患。

(二)混凝土浇筑控制难

高层住宅后浇带混凝土浇筑面临诸多挑战,高层住宅对混凝土性能要求高,后浇带混凝土需与两侧先浇混凝土强度、收缩性能匹配,实际操作中精准把控难度大。浇筑时间通常需在主体结构施工完成一定时间后,期间施工环境变化大,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混凝土性能。高层住宅施工场地紧凑,混凝土运输与浇筑设备操作空间有限,难以实现连续、均匀浇筑,易产生冷缝,影响后浇带混凝土整体质量,进而威胁建筑结构安全与耐久性。

三、后浇带施工技术在高层住宅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要点

(一)后浇带的设置位置与间距把控

后浇带设置位置需依据高层住宅建筑的结构形式、基础类型及工程特点精确确定。一般而言,宜设于结构受力较小处,如梁、板的跨中三分之一范围内,此区域弯矩与剪力相对较小,可减少对结构整体受力的影响。要结合建筑平面形状与尺寸,避免设在应力集中部位,像结构转换层、体型突变处等。间距确定同样关键,常规高层住宅后浇带间距在30-60米较为合适。但当建筑处于温度变化大的环境,或结构超长、超宽时,需通过结构计算与温度应力分析,合理调整间距。在北方地区,考虑冬夏温差大,间距应适当减小;对超长的板式高层住宅,需加密后浇带设置,以有效控制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应力,确保结构安全稳定。

(二)施工缝的处理

在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前对两侧已浇筑混凝土的施工缝进行彻底清理,剔除表面的水泥浮浆、松动石子及软弱混凝土层,使结合面露出坚实骨料。此过程需采用人工凿毛或机械剔凿方式,确保清理深度与范围符合要求。清理完成后应用高压水冲洗施工缝,去除残留杂质并保持湿润状态,但不得有积水。为增强新旧混凝土粘结力,可在施工缝表面涂刷一层水泥净浆或界面处理剂,随即浇筑后浇带混凝土。施工缝处钢筋应整理顺直,校正位置,对锈蚀钢筋进行除锈处理,保证钢筋与混凝土协同工作。若设计有止水带等防水构造,需在施工缝处理时同步安装,确保位置准确、固定牢固,为后浇带防水性能提供保障。

(三)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

为了避免混凝土浇筑存在质量问题,施工人员需要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标准进行浇筑施工,合理控制浇筑厚度,确保后浇带施工的顺利开展。一般应在主体结构施工完成60天左右,或根据设计要求达到一定沉降稳定期后进行。此时,混凝土前期收缩变形基本完成,可有效减少因收缩产生的裂缝。在混凝土材料选择上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其膨胀率需根据工程实际经试验确定,确保既能补偿混凝土收缩,又不产生过大膨胀破坏结构。浇筑前,要检查混凝土配合比、原材料质量,保证混凝土性能符合要求。浇筑过程中采用分层振捣方式,确保混凝土密实;振捣棒要快插慢拔,插点均匀排列,防止漏振与过振;钢筋密集部位采用小直径振捣棒或辅以人工插捣,保证混凝土填满钢筋间隙。

(四)后浇带的养护

浇筑完成后及时覆盖保湿材料,如塑料薄膜、湿麻袋等,防止混凝土表面水分过快蒸发。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在高温干燥季节,还需适当延长养护时间。养护期间定期检查保湿材料的覆盖情况,确保混凝土表面始终处于湿润状态。对于竖向后浇带,可采用挂麻袋片淋水养护方式,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要注意控制养护环境温度,避免混凝土在养护期间遭受温度骤变影响。当环境温度过低时,需采取保温措施,如包裹棉被等,防止混凝土受冻。适宜的养护条件能促进混凝土强度增长与水泥水化反应充分进行,提高混凝土密实度与抗渗性,保证后浇带与整体结构良好结合,提升建筑结构耐久性。

(五)后浇带的成品保护

后浇带在施工过程及浇筑完成后,均需做好成品保护。在施工过程中,为防止杂物掉入后浇带内,应在其两侧设置挡水台,并覆盖模板或钢板等防护材料。挡水台高度与宽度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高度不低于100mm,宽度不小于150mm,有效阻挡施工过程中的积水与杂物。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强度未达到设计要求前,严禁在其上方集中堆放重物或进行冲击性作业。在后续施工中,吊运材料、设备时要注意避免碰撞后浇带部位,防止损伤混凝土结构。在装修、安装等后续工序施工时,要对后浇带周边采取防护措施,如设置围挡,防止污染、破坏后浇带混凝土表面,确保后浇带施工质量不受影响,保障高层住宅建筑结构安全与使用功能。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后浇带的合理设置,到施工缝处理、混凝土浇筑、养护及成品保护等一系列环节,每个步骤都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忽都可能影响整体施工质量。在实际工程中施工人员需严格遵循相关规范与设计要求,结合工程特点与现场实际情况,精准把控每一个施工细节,确保后浇带施工技术得到有效应用。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应持续关注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创新与改进,积极引入新材料、新工艺,进一步提升后浇带施工质量,为高层住宅建筑的高质量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斌.后浇带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四川建材,2021,47(04):116-117.

[2]李文红.房屋施工中建筑后浇带技术应用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2,(36):19-21.

[3]裴志强.后浇带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20,(14):23-24.

[4]刘明喜,王君,吴才有.后浇带施工技术在高层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20,(04):114-115.

[5]闫恩伟.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应用[J].建材发展导向,2022,20(08):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