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多角度应用策略

作者

袁建清

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中学 江西赣州 341000

摘要: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已成为学科教学的必然趋势。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多角度应用,能够增强各教学环节的趣味性、导向性,显著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基于此,文章分析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意义,提出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多角度应用的策略,期望能为信息化时代数学课堂的高效构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多角度应用

在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均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但就从整体的运用效果来看,在讲课环节的运用效果比较理想,而在课前、课后环节的运用效果欠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数学教师应研究信息技术与各教学环节创新融合的思路与策略,以真正实现数学课程教学的信息化,真正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学习品质。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多角度应用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多角度应用信息技术,其实就是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学习中,这可以让学生获得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学习过程的快乐,以及数学课程学习的价值。长期以往,学生对数学课程学习兴趣愈发高涨,可以完全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角[1]。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自主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遇到一些难题,而只有突破这些难题,学生才可以得到自主学习的锻炼。而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对于学生遇到的概念、定义类理解难题,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微课,也可以利用电子白板进行直观解释等;对于学生遇到解题类难题,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在线练习题,让学生根据系统的反馈进行自主练习,直至攻克难题。如此,学生在数学课上得到了充分的自主学习的训练,既可以保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效果,还可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发展[2]。

(三)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技艺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者,应致力于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艺。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时,教师为了达到灵活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会秉承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立足教学目标和学情,设计多元化的信息化教学活动,让课堂教学真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形成以生为本、信息化教学理念,掌握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技巧,不仅打造了全新的数学课堂,还积累了更多指向学生发展的优质教学经验,这就为教师自身教学技艺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3]。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多角度应用的策略

(一)信息技术在课前环节的应用

在课前环节,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并根据学生反馈的预习成果,做好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工作,以此做好课堂教学的准备。

例如,在“集合”教学中,教师先给学生提供关于讲解“集合”知识点的微课、优质学习资源,以及检测题。然后,鼓励学生结合这些资料进行预习,并完成检测题,拍照上传到学习平台上。这样,教师就可以了解到学生对集合概念的理解程度,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案。

(二)信息技术在课中环节的应用

信息技术融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课中是核心环节,教师应在该环节投入更多精力,设计更多优质的信息化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理解与内化所学知识。

第一,利用智能软件模拟,增强学生理解成效。以“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为例,教师可以巧用智能软件模拟场景,从网络上下载直观且有趣的素材,培养他们观察与理解能力。在课上,教师下载了“重庆市三维地图”,让学生通过观察位于地下十八层的地铁、铁轨穿过大楼、立交桥错综复杂等现象,初步理解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教师针对地图设问:“地图中这两个线段是平行关系吗?某立交桥中不同路段与地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让学生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空间内点、直线、平面之间的关系。可见,在人工智能软件的辅助下,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模拟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在更加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具体化、直观化学习,不仅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构建,还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途径,保障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第二,设计线上练习题,提升认知效果。还以“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 系”为例,在学生完成上述学习后,教师可以可以将提前设计好的练习题发送到学生的平板上,让学生参与练习中。而对于练习中存在的问题,系统会给予反馈与指导,这就可以帮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全面掌握所学知识。

(三)信息技术在课后环节的应用

通过课上学习,学生已掌握所学知识。接下来,在课后环节,教师应重点对学生实施实践运用的训练,使学生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完全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实践运用技能,进而实现真正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而在过去课后环节,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大量书面练习题,缺乏与生活的关联,并未实现对学生的学以致用训练。为此,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教师应做好对应的优化工作,以全面发挥信息技术辅助课后教学的作用。

以“随机事件的概率”一课课后学习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登录课后习题库中,点击“随机事件的概率”生活化练习题,完成对其解答;也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的随机事件概率,将其设计为数学练习题,自主解答后,分享到班级学习平台,供大家鉴赏;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线上方式分享“随机事件的概率”的应用感受、经验等。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课后可以进行多元化练习、交流,实现了他们数学知识向数学运用能力的转变。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涉及到课前预习、课中教学、课后应用三个环节,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各教学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完整进行数学学习的思路与方法,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效,助推学生数学关键能力和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方方. 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多元化应用[J]. 数学之友, 2023, 37 (21): 77-79.

[2]银福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多元化应用实践探析[A]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 会第二届全国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 2023: 5.

[3]唐金维.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多元化应用策略[J]. 好家长, 2023, (21): 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