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档案编研工作的时代转向:融媒体环境下的创新实践

作者

周洋

通辽市科尔沁区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028000

一、引言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彻底颠覆了传统信息传播格局。大数据、云计算、短视频等技术的融合应用,使档案编研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编研模式以纸质载体为核心,依赖单向化的信息输出,在传播效率上,受限于物理介质的分发范围,难以快速触达广泛受众;在用户互动性方面,用户仅能被动接收信息,缺乏参与编研过程的渠道;资源整合能力也局限于文本资料,无法实现多媒体资源的有机融合。这种局限性使得档案编研成果的社会价值难以充分释放,推动其与融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成为必然趋势。

二、融媒体环境下档案编研工作的核心转向

(一)传播模式转型:从单向输出到多元互动

传统档案编研的传播链条呈现“编研人员→出版物→用户”的单向线性结构,如档案史料汇编、专题研究报告等纸质成果,传播范围受制于发行渠道,用户反馈机制缺失。而融媒体环境下,传播模式转向“多平台互动 + 用户参与”的立体网络。例如,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档案故事短视频,用户可通过评论区参与历史事件讨论,甚至提供个人收藏的档案线索;抖音平台推出的“档案开箱”直播活动,实时与观众互动解答疑问,使传播过程从“被动接收”转变为“双向对话”。这种转型不仅扩大了档案编研的受众基数,更通过用户生成内容(UGC)丰富了档案资源的维度。

(二)内容形态创新:从单一文本到多媒体融合

传统编研成果以文字为主要载体,如年鉴、方志等,难以直观呈现历史场景的多元维度。融媒体技术推动档案编研内容向“文字 + 影像 + 数据可视化”的多媒体形态转变。例如,某档案馆在梳理抗战历史档案时,将文字史料与馆藏老照片、录音档案进行数字化整合,通过 H5 页面制作“抗战时间轴”,以动态图表展示兵力部署、物资运输等数据,搭配老照片的 3D 修复影像,使静态档案转化为可交互的“历史场景重现”。这种内容形态的创新,打破了传统文本的枯燥性,增强了档案信息的感染力与可读性。

(三)用户角色变化:从被动接收者到主动参与者

在传统模式中,用户被定位为编研成果的消费者,缺乏介入编研过程的途径。融媒体环境下,用户逐渐成为档案编研的“共创者”。例如,某地方档案馆发起“家庭档案征集”活动,用户通过小程序上传家族老照片、书信等资料,经审核后纳入档案数据库,部分优质内容被整合进“城市记忆”编研项目。这种UGC 模式不仅扩充了档案资源库,还使编研成果更贴近公众需求,如用户参与整理的“老字号档案”专题,因融入民间记忆而引发广泛共鸣。

三、融媒体档案编研的实践路径

(一)技术赋能:智能化工具重塑编研流程

借助AI、大数据与VR 等技术,档案编研流程正从人工主导转向智能驱动。AI 辅助编研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档案文本的自动化处理,如某省级档案馆运用 AI 系统对民国公文档案进行语义分析,将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结构化知识库,使编研效率提升 40% 以上;大数据分析则通过挖掘用户行为数据优化编研方向,某档案公众号基于“红色档案”专题的用户点击与留言数据,针对性推出“革命烈士家书”短视频系列,实现百万级播放量;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沉浸式体验场景,如“数字故宫”项目将文物档案转化为 360 可交互的虚拟展厅,突破了物理空间限制,让用户得以“走进”档案现场。

(二)平台整合:构建差异化融媒体传播矩阵

依托主流社交平台的用户生态,档案编研需打造适配不同平台属性的传播体系。微信公众号适合承载深度内容,以“档案背后的故事”长文连载为例,搭配历史图片与音频解说,形成专业化的知识传播;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则聚焦 15-60 秒的“爆点”内容,如罕见老照片修复前后的对比视频,以视觉冲击吸引大众关注;B 站针对年轻群体开发“档案科普动画”,通过 MG 动画演绎古代公文传递等主题,以二次元风格降低历史档案的认知门槛,实现年轻化传播。

(三)案例解析:国内外创新实践的技术融合范式

“数字敦煌”项目通过高精度数字化扫描与 3D 建模技术,将莫高窟壁画、雕塑等文化遗产档案转化为虚拟资源库,用户不仅能在线浏览洞窟细节,还可参与壁画色彩修复互动游戏,实现了档案资源的永久性保存与全球化传播;美国“国家记忆工程”则通过融媒体平台收集二战老兵、移民群体的口述录音,结合影像资料构建多媒体档案集,用户可通过时间轴检索不同历史场景,形成“个人记忆—国家记忆”的关联叙事,展现了口述历史档案与数字技术融合的创新范式。

四、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主要挑战

当前融媒体档案编研面临三重核心挑战:其一,技术成本高企制约中小机构发展,AI 建模、VR 场景开发等技术单次投入可达数十万元,县级档案馆年均信息化预算常不足百万,难以独立承担全流程技术开发;其二,UGC 内容版权界定存在法律盲区,用户上传的老照片、家书等资料可能涉及原作者、收藏者、继承者多重权利主体,如某地方馆曾因用户上传的家族合影引发著作权纠纷;其三,多媒体传播导致信息碎片化,短视频平台的15 秒内容单元与档案编研的系统性要求存在矛盾,某红色档案专题因过度拆分历史事件,被学者批评“割裂历史脉络”。

(二)优化建议

破局路径需从三方面发力:建立跨领域合作机制,如长三角某档案联盟与科技企业共建“轻量化技术池”,开发出成本仅为传统方案 1/3 的档案数字化工具包,已在 20 家县级馆应用;构建标准化体系,《融媒体档案编研技术规范》需明确 UGC 内容“三审三校”流程,某省级馆试点“版权承诺制”,要求用户上传时签署权利保证书;提升从业者数字素养,国家档案局2024 年培训数据显示,接受过短视频制作、数据可视化专项培训的档案人员,其融媒体产品传播效率提升 62% ,建议将 Python 基础、H5 页面设计等纳入岗位必修课程。

五、结论

融媒体环境推动档案编研工作实现从“封闭性文本生产”向“开放性价值共创”的深层转型,技术赋能与平台整合已成为提升档案资源传播力与交互性的核心引擎。AI 语义分析、VR 沉浸式展示等技术的应用,不仅将编研效率提升 40% 以上,更通过用户参与的 UGC 模式使档案从静态史料转化为动态记忆载体。未来发展需在技术创新与人文坚守间构建平衡:既要借助5G、元宇宙等技术实现档案从“数字再现”到“沉浸式体验”的升级,如开发可交互的历史场景模拟系统;也要通过标准化体系维护档案的真实性与权威性,避免技术应用导致的信息失真。这种融合发展路径将推动档案编研成为构建社会记忆共同体的关键载体,为历史文化的当代传承提供更具生命力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钱昆 . 融媒体生态下高校档案数字化传播的创新策略与效能评估 [J]. 山西档案 ,2025,(06):154-157.

[2] 郭 玉 格 . 融 媒 体 环 境 下 档 案 内 容 整 合 与 传 播 策 略 [J]. 山 西 档案 ,2025,(04):157-159+163.

[3] 杨华 . 融媒体时代档案管理的创新策略分析 [J]. 兰台内外 ,2025,(07):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