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风电与光伏电源接入背景下电力电缆系统设计策略研究

作者

汪永奎 喻凡 冯曌箐子

中国电建集团江西省水电工程局有限公司 江西 南昌 330047

引言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风电与光伏电源装机容量持续攀升。2023 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中,风电与光伏占比超 80% ,中国新能源装机规模已突破 13 亿千瓦。新能源电源具有间歇性、波动性及功率因数可调节等特性,其大规模并网改变了传统电力系统潮流分布与电能质量。电力电缆作为电能传输的关键载体,需在绝缘性能、载流量、抗干扰能力等方面进行适应性升级。现有研究多聚焦单一技术环节,缺乏对电缆系统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研究。本文基于新能源接入特性,构建覆盖设计、运行、维护的电缆系统优化策略框架。同时,将结合更多实际工程中的问题反馈,深入剖析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风电与光伏电源接入对电力电缆系统的影响

1.1 新能源电源特性及其并网要求

风电与光伏电源出力受气象条件影响显著。风力发电功率与风速呈三次方关系,当风速低于切入风速( 3-4m/s )或高于切出风速( 25m/s )时,机组进入待机状态;光伏发电功率与辐照度、温度直接相关,日均有效发电时长仅 4-6小时。此类电源需配置电力电子变流器实现与交流电网的柔性连接,并网标准要求其具备低电压穿越、无功补偿及快速调频调压能力。变流器产生的高频谐波(主要集中在 5、7、11 次)对电缆绝缘材料形成加速老化作用,谐波电流导致电缆金属护层环流异常。以某大型风电场为例,因谐波问题导致电缆金属护层温度异常升高,经检测环流值超出正常范围 30% ,严重影响电缆使用寿命。深入分析此类现象背后的电磁作用机制,有助于更精准地把握新能源电源并网对电缆系统的影响。

1.2 电力电缆系统在新能源接入中的关键作用

在新能源集中开发区域,电力电缆承担长距离、大容量电能传输任务。相比架空线路,电缆系统具有占地小、电磁环境友好、受外界干扰少等优势,特别适用于人口密集区及生态敏感地带。海底电缆更是海上风电送出的核心通道,其绝缘结构需同时承受海水压力与交变电场作用。电缆系统参数(如分布电容、电感)影响新能源场站的短路电流水平与暂态过电压幅值,其接地系统设计直接关系到系统稳定性。例如,某海上风电项目在建设初期,因海底电缆接地系统设计不合理,导致系统发生多次异常跳闸。经优化后,通过采用特殊的接地材料与结构,有效降低了接地电阻,提升了系统运行稳定性,充分体现了电缆系统设计的重要性。

1.3 风电与光伏接入对电缆负荷特性的影响

新能源间歇性导致电缆负荷曲线呈现高频波动特征。实测数据显示,光伏电站出口电缆在日间辐照度剧烈变化时段,电流波动频率可达 0.5-2Hz ,峰谷差率超过 60% 。频繁的负荷变化引发电缆绝缘层热 - 机械应力疲劳,加速XLPE 材料的老化进程。同时,风电变流器产生的谐波电流使电缆附加损耗增加,某 200MW 风电场实测数据表明,谐波导致电缆损耗较纯基波工况提升 12% -18% ,长期运行可能引发局部过热。在一些高原光伏电站,由于昼夜温差大且光照强度变化频繁,电缆负荷波动更为剧烈,进一步加剧了绝缘层的老化速度。通过对不同环境下电缆负荷特性的对比分析,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新能源接入对电缆的影响规律。

二、适应新能源接入的电力电缆系统设计方法

2.1 电缆选型与容量优化设计

针对新能源接入场景,电缆选型需综合考虑载流量、绝缘等级与机械性能。采用 IEC60287 标准进行载流量计算时,应引入新能源出力概率模型,通过蒙特卡洛模拟确定电缆长期允许载流量。对于光伏电站直流电缆,需选用耐紫外线、耐高温的低烟无卤材料;海上风电交流电缆则需满足 IEEE400.3 标准的防水阻水要求。建立基于多目标优化的电缆容量配置模型,以投资成本、损耗费用与可靠性为优化目标,通过遗传算法求解最优截面组合。在实际工程中,某光伏园区在电缆选型时,综合考虑当地的光照强度、温度变化等因素,选用了新型复合绝缘材料电缆,不仅降低了电缆损耗,还延长了使用寿命,验证了科学选型的重要性。进一步分析不同材料电缆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表现,可为选型提供更丰富的参考。

2.2 电压波动与谐波抑制策略

在电缆系统中配置静止无功发生器(SVG)与有源电力滤波器(APF)协同治理电能质量问题。 SVG 通过快速调节无功功率,将电压波动限制在 ±5% 以内;APF 采用自适应谐波检测算法,对 13 次以下谐波电流补偿率可达 95% 以上。优化电缆接地系统设计,采用交叉互联与金属护层分段接地相结合的方式,将护层感应电压控制在 50V 安全阈值内,降低环流损耗。在电缆终端设置复合式阻容吸收装置,抑制操作过电压幅值。某工业园区在接入分布式光伏后,通过安装 SVG 和 APF 设备,有效改善了园区内的电能质量,电压波动控制在理想范围内,谐波含量大幅降低。

2.3 电缆敷设方式与环境适应性分析

新能源电站电缆敷设需兼顾经济性与环境适应性。直埋敷设时,采用热阻系数低于 1.0K⋅m/W 的回填材料,并设置温度监测传感器;在盐雾腐蚀严重的沿海地区,选用双层防腐外护层电缆。对于密集通道敷设场景,建立电缆群热场仿真模型,通过调整间距与排列方式降低互热影响。针对高寒地区,开发-40℃低温性能保持率超 85% 的特种电缆料,保障极端环境下的机械强度。在北方某风电项目中,由于地处严寒地区,采用了特殊的电缆敷设方式和低温电缆料,成功解决了电缆在低温环境下的运行难题。详细阐述该项目在敷设过程中的技术要点和实施细节,有助于为其他类似环境项目提供指导。

三、电力电缆系统运行维护与可靠性提升

构建基于状态感知的智能运维体系,在电缆接头、终端等关键部位部署分布式光纤测温、局部放电监测装置。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对监测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建立故障预测模型,实现隐患早期预警。开发电缆绝缘老化评估系统,结合频域介电谱测试与寿命预测模型,动态评估电缆剩余寿命。制定差异化运维策略,对高负荷、高谐波电缆段缩短巡检周期,采用脉冲电流法进行周期性局部放电检测。建立基于风险评估的电缆退役决策模型,综合考虑故障率、修复成本与运行风险确定最佳退役时机。某城市电网在应用智能运维体系后,电缆故障预警准确率大幅提升,提前发现并处理了多起潜在故障,有效降低了停电风险。进一步分析该体系在实际运行中的数据处理流程和优化方向,能为完善运维体系提供思路。

四、结语

风电与光伏电源接入重塑了电力电缆系统的运行环境,其设计需突破传统理念,从多维度构建适应性解决方案。通过优化电缆选型、强化电能质量治理、创新敷设技术及智能运维体系建设,可显著提升电缆系统对新能源的承载能力与运行可靠性。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新型超导电缆、纳米复合绝缘材料在新能源场景的应用潜力,推动电力电缆系统向智能化、低碳化方向发展。同时,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电网结构的持续变化,电力电缆系统的设计与运维策略也需持续更新与完善,以更好地适应能源转型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于玺昌 , 刘冠一 . 风电光伏大规模接入下电力系统频率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策略 [J]. 通信电源技术 ,2024,41(20):206-209.

[2] 颜香梅 . 适应多元化负荷 , 电源接入的配电网典型供电方案研究 [J]. 电器工业 ,2022(10):41-44.

[3] 李慧娟 . 某地区电力系统与光伏电源的网源协调及保护研究 [D]. 长春工业大学 [2025-05-06].